傳媒技術研究 陳斌 楊愛玲 978751424089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文化發展
NT$54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傳媒技術研究
ISBN:9787514240894
出版社:文化發展
著編譯者:陳斌 楊愛玲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272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為了中國傳媒技術的新發展,為了解釋中國傳媒技術實踐的新問題,為了尋求學術共同體的新共識,為了提升傳媒技術在中國傳媒發展戰略的價值,值此70周年校慶之際,大會組委會擬以”傳媒技術的力量:創新 融合 實踐”為主題,誠邀中外學界專家學者與業界精英,共同研判傳媒技術在中國傳媒戰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傳媒技術發展帶來的傳媒新業態、新理論、新路徑、新模式。本次徵集到國內外的眾多論文,分為四個專題篇章,出版與印刷專題、人文社科與傳媒技術專題、藝術與科技專題、產學研專題,廣泛反映了當下傳媒技術展和學界業界在實踐過程中的新成果,盼望研討會能給眾多研究學者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傳媒技術步展。為便於溝通,組委會將此次會議收集到的論文編輯成冊,以供研究借鑒。

目錄

第1部分出版、印刷裝專題
1 1基於深度神網絡的影視評分預測模型
1 2基於表面工程化技術的新型納米材料的製備及其醫裝
方面的性能研究
1 3生成式AI參與下的土家族織錦非遺紋樣數字化創新實踐
1 4基於熵權TOPSIS 法的高價值專利識別研究出
1 5虛擬在電競導播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1 6人工智能軟件參裝創意設計生成的應用實踐
1 7 ChatGPT在編程教學中的應用與啟示
第2部分藝術與科技專題
2 1鄉村振興背景下少數民族鄉村網紅非遺短的傳播實踐與
2 2數字媒體技術賦能創新展演呈現
2 3試論AIGC 技術對視覺藝術創作的多元影響
2 4論AI的版權保護一基於13個AI平臺用戶協議
的文本分析
2 5展覽設計的”感化設計”探析
2 6新媒體時代下”非遺”微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策略研究
2 7”瞻仰”與”互動”;新媒體語境中公眾看展的觀看方式變形
2 8作為數字影像的遊戲:何為新媒體藝術創作新邏輯
第3部分人文社科與傳媒技術專題
3 1智媒時代科普期刊知識服務模式構建一基於傳播遊戲理論
的視角
3 2人工智能熱的冷思考:算法新聞的規制及展望
3 3國家形象認知及媒介接觸行為基於”90後”群體的實證分析
3 4具身認知理論視城下”童書+AR/VR”發展的優化策略探析利
3 5論元宇宙視城下新文科國際商務專業”四融合”人才培養
新範式
3 6 技術/文化語境下網絡文學的”網絡性”與”跨文化性”不對
3 7從田間到鏡頭:生鮮農產品直播中互動性對消費者購買意願
影響研究
3 8技術賦權下短傳播的倫理失範一兼論智媒時代的道德理想人
3 9感消費與自我建構:侶類短用戶心理研究
3 10媒體融合視域下民生新聞轉型實踐探析一一以《視直播》
為例
3 11零和博弈還是人機共生一一從ChatGPT 看生成式人工智能
對新聞業的影響
3 12連接: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智媒變革中的數據再造
3 13文化類中內容生產與傳播策略分析
3 14聊天記錄截圖傳播的倫理困境與規範研究
3 15代際彌合:互動儀式鏈視角下銀發網紅的破圈分析
3 16作為媒介的遊戲:基於中國視野 Web3 0趨勢下遊戲的深度
媒介化問題及其特徵考察

前言/序言
金秋十月,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迎來了70周年校慶,為了傳媒技術的新發展,解釋傳媒技術實踐的新問題,尋求學術共同體的新共識,提升傳媒技術在傳媒發展戰略的價值,傳媒技術研討會組委會以”傳媒技術的力量:創新?融合?實踐”為主題,分享傳媒技術發展帶來的傳媒新業態、新理論、新路徑、新模式。當今,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在社會多個層面的廣泛滲透,科學、藝術、人文不斷呈現融合創新、融合發展的交叉態勢。傳媒業入”智媒時代”,並將基於新技術和互聯網延伸出更多的傳播新形態、傳媒新業態和媒介新生態。州西
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新技術對新傳媒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和複雜的,新技術可以輕易改變傳媒業務,對整個傳媒業的影響是深遠的。新技術往往通過各種中介和系統來間接作用傳媒。
過去,人們將技術對傳媒發展的影響歸結為技術決定論,技術不是中立的,它是有價值承載的。對技術價值負載的深入理解,直接關係到兩種基本的技術觀。一方面,技術決定論(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認為,技術所承載的價值著人類社會文化價值的變遷:另一方面,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認為技術是由社會利益和文化價值建構起來的產物。顯然,技術作為一項重要的人類實踐活動,其價值負載是通過技術與社會的互動和融合而形成的。由此可見,技術並不直接影響傳媒,而是通過新技術產生新的商業模式而影響傳媒的發展,
不可否認,自從互聯網的普及,人們更多考量的是如何憑藉互聯網技術提升效率,但對其衍生的困擾、妨礙和負面因素重視不足,應對乏力,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我們將其置於更大的系統、更宏觀的視域來考察,
隨著算法的出現,”人找信息”變為”信息找人”,技術價值現象已不能概略劃分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也就是說,技術倫理已不只限於工具理性。因此,有學者提出:”智能具備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條件與特點,精準、快是人類技步的體現,但工具理性、技術理性也飽受訴病,它忽略了價值理性中那些思想意識、義務、、美、規訓等信念。人機交互,技術與價值理性共融,可讓人工智能更多地體現人的性與價值觀。”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貫穿起來思考問題或許是解決技術倫理問題的出路。在技術層級管好新技術和新媒體,使人工智能更好地遺福全人類,這需要形成共識,建構互聯網命運共同體。
科學和藝術反映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方式和智慧。正如諾貝爾獎得主、科學家李政道先生所述,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就像硬幣的兩面一樣不可分割,從而勾勒出以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當代藝術演變與發展的多維圖景,拓展了藝術與科技交叉研究與融合實踐的多元視角。稱型1DH孫個告在司日水劉和1隨著人類社會數字程的全面深入,未來我們將從數字時一步跨越到數據時代,順應這種數字化轉型的歷史趨勢,對科學、藝術、人行轉型,既要通過存儲、傳播載體的深度數字化轉型,又要通過內容例作、生產方式的深度數據化轉行價值的轉化和增值,從而實現文化藝術形式從信息到數據的轉型,並終將文化藝術資源轉化為內容數據資產,這對於推動人類文化藝術多維度的實踐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時漢永好得門人去還區後,我要感謝參與本書的各位教授和工作人員,感謝擔任本書編輯委員會成員的諸位的傳媒研究專家,感謝文化發展出版社的編輯,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將這本書星現給讀者。希望在今天傳媒及其產業的爭論中,本書能夠為傳媒技術研究者、從業人員和即將從業的學子們提供參考,
感謝上海四維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羅險峰董事長、腕愛集團創始人蔣公寶童事長對本次研討會的費助。初政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