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蔭日記 (全2冊) (清)潘祖蔭著 978755064035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鳳凰
NT$1,0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潘祖蔭日記 (全2冊)
ISBN:9787550640351
出版社:鳳凰
著編譯者:(清)潘祖蔭著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110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潘祖蔭日記》收錄整理潘祖蔭自咸豐八年(1858)至光緒十六年(1890)間共三十多年的日記,間有間斷。潘祖蔭出身高第,官至軍機大臣、兵部刑部尚書,更數掌文衡殿 試,在南書房近四十年。他的日記在生活經歷、日常瑣屑外,深藏著許多珍貴的金石學、考古學、藝術史、圖書流通史、藝術品交易的信息,並對晚清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 化,乃至官場生態、應酬外交、教育科舉皆有反映,是晚清社會面貌、士大夫生活的一個縮影。潘祖蔭存世的日記有寫本、刻本和石印本三種,內容有少量交叉,此前從未整理。本次 整理合體,貢獻了一個相對完備的潘祖蔭日記。

作者簡介
潘祖蔭(1830-1890),晚清重臣,著名藏書家、金石家、書法家。著有《攀古樓彝器圖釋》《滂喜齋藏書記》,輯有《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

目錄

目錄

前言1
秦日記(1858)
同治二年日記(1863)
瀋陽紀程(1867)
東陵日記
西陵日記
光緒七年日記(1881)
光緒八年日記(1882)
光緒九年日記(1883)
光緒十年日記(1884)
光緒十一年日記(1885)
光緒十二年日記(1886)
光緒十三年日記(1887)
光緒十四年日記(1888)
光緒十五年日記(1889)
光緒十六年日記(1890)
己醜恩科鄉試監臨紀事(1889)附武鄉試監臨紀事
人名字號音序索引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明清時期,寫日記已是蔚然成風。不少文人、官員和學者,出於各種目的,基本都有記日記的習慣,只是本人刊行的日記比較少。究其原因,可能在時人觀念中,日記還算不上”著述”,不值得去刊刻傳世;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或許在於,日記的私密性太強,不便拿給外人看。所以,大部分日記還是以稿本或鈔本的形式被保留在子孫、門生手裡,一代代傳承下來。自古迄今,經歷種種劫難,存世的稿鈔本日記已經不多了。據統計,有日記留存於世的近代人物只有1100人左右。因此,今天保存於公、私收藏機構或個人手裡的稿本日記,無不享受著善本的待遇,備受世人的關注和珍愛。
如人們所知,日記屬?一種比較特殊的文獻,具有全面記載生活各個側面的綜合性特點。日記永遠都能以第一現場的感覺,將閱讀者帶入特定場景,沿著作者的心路,去體會當年的生活、境遇與情感,熟悉已經遠去的風俗習慣和歷史細節 ;哪怕從其中的任何一天讀起,也可以讀得下去,因而被視為一種很容易與讀者產生共鳴的”有溫度”的文獻。人們喜愛日記正是源於其自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當然,注重個性化材料和社會日常生活的研究取向,也推動了學界對日記的重視和利用,以日記為核心材料從事研究的學術成果也越來越多。
目前,日記的出版主要通過原稿影印和整理標點兩種形式。原稿影印日記始於20世紀石印、珂羅版技術被大量採用的時代。20世紀20年代,商務印書館陸續影印出版有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和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同為晚清著名日記,比起同時代排印的《湘綺樓日記》,李、翁的日記都是根據稿本影印的,因而使人們能夠更為真切地感受日記的原始樣貌,甚至作者的書法風格、塗改痕跡,都得以原原本本地保留下來。時至今日,先進的數字掃描和印製技術,進一步促動了新一輪稿本日記的大批量出版,使”久藏深閨”的珍稀稿本日記,得以更多地呈現在研究者面前。可是,對學術研究而言,影印本雖然保存了日記原貌,出版週期也相對較短,但卷帙龐大,且日記多為行草書書寫,字跡不易辨識,閱讀和利用並不及整理標點本方便。所以,根據原稿本或影印本將日記內容加以點校,一直是文獻整理者的重要任務。近些年影印出版的近代人物日記,如錢玄同、紹英、皮錫瑞、朱峙三、徐乃昌、江瀚、張竾、王伯祥等人的日記,也陸續經學者整理後出版了點校本,大大方便了學者利用和研究。由鳳凰出版社推出的”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自2014年以來,已經出版9輯100餘種,其中日記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諸如孫毓汶、有泰、張佩綸、鄧華熙、袁昶、耆齡等人日記都是據稿本或稿鈔本影印版整理出來的,上述日記一經刊行就受到學界的廣泛歡迎。整理本還有一個優勢,便是對日記中的訛誤做出校訂,加補公元紀年,方便讀者查核。不惟如此,整理本日記除學者外,也受到不同興趣讀者的歡迎。這幾年,出版界、讀書界興起的”日記熱”,都與整理本日記的大量印行密切相關。可見,持續推進稿本日記的整理出版工作,對普及中國傳統日記知識,增進讀者對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具有積極的作用。
在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和鳳凰出版社的積極支持下,”晚清珍稀稿本日記”得以立項,精選十二種有重要價值的晚清珍稀稿本日記邀請專家進行整理。這批日記分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清華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蘇州博物館、常熟市圖書館等機構,一部分尚未影印出版。這次整理,在做好字跡辨識、釋文、標點的前提下,更提倡以研究為基礎,撰寫有學術深度的導言,搜集傳記資料作為附錄,並盡可能編制人名索引,來為讀者和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學術支持和便利條件。這十二位日記作者,既有位列封疆的李星沅,狀元洪鈞,探花潘祖蔭、吳蔭培,傳臚華金壽,翰林秦綬章,也有滿洲官員、駐藏大臣斌良,兵部侍郎文治,還有像樓汝同、黃金台、柳兆薰、蕭穆這樣的地方官員、學者和士紳賢達。這批日記的內容十分豐富,舉凡晚清重大歷史事件、典章 制度、教育考試、金石學術、社會風俗、人物交往、文藝創作、生活瑣事等,靡所不包,合而觀之,不失為觀察晚清社會的一面鏡子。另外,此次所選日記多為首次整理。也有例外者,如《李星沅日記》,此前已有據上海圖書館藏鈔本整理的刊本,這次整理所用底本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珍藏的稿本,較前整理本篇幅大為增加,更加完善。
總之,這批稀見稿本日記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是研究文學史、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軍事史、教育史、文化史、生活史、氣象史、思想史的珍貴史料,參加整理者都是長期從事文史研究和文博事業的專家學者,具有扎實的文獻學功底和整理經驗。相信這套書的出版,將對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中國近現代歷史和文化研究發揮重要作用。當然,由於在文字識別等方面實際存在的困難,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在此,我們誠懇希望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便今後的工作精益求精,不斷提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