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精神及其轉化發展實踐研究 魯海軍 978730824330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浙江大學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傳統文化的精神及其轉化發展實踐研究
ISBN:9787308243308
出版社:浙江大學
著編譯者:魯海軍
頁數:20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105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情境的轉化、主體的融入非常自然地導致文化內容的調適與抉擇,在此意義上,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古今情境自然不同,古今文化自然有別,今人怎樣在傳統文化中發掘可用的文化元素、怎樣發掘很考驗今人的智慧。
《傳統文化的精神及其轉化發展實踐研究》以傳統文化的精神為切入點,重點考察傳統文化忠孝倫理與家國情懷的結構,進而關切現時代語境,使之凝練成愛國主義的話語表述,回歸社會主義倫理價值體系中。

作者簡介
魯海軍,浙江餘姚人,浙江萬里學院副教授。已出版專著《明清佛教戒律思想研究》,在《湖南社會科學》《湖北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報》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主持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關計劃項目「浙東佛教寺志編校整理與研究」、浙江省社科規劃項目「清代陽明心學思想史」等。

目錄
第一章 從文化分析到傳統文化的解讀傳承
第一節 文化含義的界定及其社會功能
第二節 傳統文化的解讀、轉化、應用及傳承
第二章 傳統文化的形態及其生活情境還原
第一節 傳統文化的形態及其存在條件
第二節 傳統文化在生活情境中的還原
第三章 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現代詮釋
第一節 傳統文化的生命意蘊:知識、意境及家園
第二節 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儒家倫理思想為例
第三節 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由新儒家的問題意識展開
第四章 傳統文化轉化發展及其教學實踐探索
第一節 傳統文化轉化發展的新時代語境:文化自信的展開
第二節 傳統文化轉化發展的教學實踐:以陽明文化為例
第五章 新時代傳統文化轉化與發展的新動力
第一節 傳統文化轉化與發展的新時代意義
第二節 傳統文化發展動力的不斷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2017年初秋,應浙江萬里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陳志強的建議與邀約,我開設了校博雅課程「王陽明的人生與學問」。在教學過程中,我與諸多同學、師友進行了良好的交流互動,與他們的切磋促使我進一步深入思考陽明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定位及其意義,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態與基本精神,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現路徑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文化向來有即器明道的傳統,清人章學誠對此進行了總結。道不是泠然獨立的存在,道的意義和張力只有通過器物的現實性才能呈現出來。因此,道必然有現實性或現實化的內在要求。另外,器物的現實性又具體體現為它的實用性。這裏,物與人建立了有效溝通。有了這一溝通渠道,人的情感開始介入「世界」的話語情境,由此實現「人-物-道」的邏輯建構。百姓日用即是道,其實「道之形」與「器之用」只在一念之間,因為兩者的確同構而生。所以,即器明道的傳統隱含了「離器無道」的言外之意,只有在道器之間才有對話與討論的空間和必要,自然的意義、人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文化的意義才會逐漸展開,這大概便是古人所言「天人合一」或「天人之際」的意蘊所在吧。
萬法因時而作,因時而化。「世界」中的每一個「事件」都有它特定的情境。隨著情境的轉化,「事件」的內容、結構及表現形式都會產生變化,傳統文化不外乎如此,也必然有轉化發展的內生訴求和動力機制。我們要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在情境轉化的過程中,關鍵在於主體的融入。主體與文化、世界共同構境,在新的情境中形成完整的嶄新意象。誠然,主體生命的參与,更多是為了情感的顯露與交流,並賦予意象以真實的意蘊,而並不僅僅是作為物存在。因此,不難理解「天人之際」的貫通在於一心之內的那點靈明。對此,《易經》「咸」卦曾做精妙地詮釋,「咸」之亨通在於此心之感通:「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當然,「咸」又有「皆」義,更彰顯了人類主體情感的普遍性。可見,萬法雖因時而作,因時而化,但主體情感的融入乃是生命意義、世界意義之根本。
情境的轉化、主體的融入非常自然地導致文化內容的調適與抉擇,在此意義上,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古今情境自然不同,古今文化自然有別,今人怎樣在傳統文化中發掘可用的文化元素、怎樣發掘很考驗今人的智慧。本書以傳統文化的精神為切入點,重點考察傳統文化忠孝倫理與家國情懷的結構,進而關切現時代語境,使之凝練成愛國主義的話語表述,回歸社會主義倫理價值體系中。
不迴避傳統文化的歷史語境,同時專註于傳統文化的當下詮釋,是研究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和方法。當下的詮釋就其範疇而言重點在於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理論張力又必然體現於具體的實踐,這也應合古人所言「道」的兩重維度,即「道」的抽象理論維度,以及「道」的具象實踐維度。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嘗試以博雅課程「王陽明的人生與學問」為載體,進行傳統文化轉化發展的教學實踐應用,希冀在兩個維度的視域下對傳統文化及其精神有深入的感知和體認。
本書的研究方法,始終貫穿著馬克思主義原理。浙江萬里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有幸獲評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而一流課程的建設又有課程思政的實施要求,由此,兩個話題便在此不期而遇,有了互闡的廣闊空間,有了互進的積極可能。
日常的教學、長期的思考、斷斷續續的文字錄入,不經意間形成了這一書稿。只道當時是尋常,開始不曾有系統的規劃和邏輯鋪陳,完稿時也全然沒有大規模調適的堅毅勇氣和霹靂手段。既然木已成舟,字已成稿,一聲嘆息,也就罷了。生命中有太多諸如此類的際會,在偶然性中因循著堅定的必然,又在必然性中呈顯出無限的偶然,並不斷地詮釋著天道與自然的永恆法則,以及人類主體的情感投射。恐怕研究團隊成員唐緒晨、金劉禹、紀穎欣、張佳怡諸君也有類似的感受吧。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