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地方視野中的認同困境與行為抉擇-以清代溫州歷史為中心的考察 ISBN:9787552042511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 著編譯者:李世眾 頁數:27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107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考察的認同不是「歲月靜好」的日常生活中的認同,而是在非常環境中的群體認同。本書鎖定的歷史空間為清代的浙江省溫州府,群體包含有:明清易代之際的忠烈、遺民和新朝的合作者,嘉道時期社會危機顯現時的士紳群體,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監生集團,社會危機深化中的光緒朝地方官,強勢的西方文化進逼下的士紳群體,以及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的草根讀書人群體。本項研究旨在揭示清代溫州深陷認同困境或認同危機的群體之生存狀態,以及認同危機如何導向群體的行為選擇。在研究中盡量兼顧了群體認同的長時段結構因素和認同被激活的短時段情境因素,也注意意義系統、社會組織和實際利益對各種認同的支撐。作者簡介 李世眾,1983年畢業於浙江省麗水師範專科學校,長期在遂昌縣從事中學語文和歷史課程教育,1993年任職于遂昌鋼鐵總廠,1995年開始在華東師範大學學習,先後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0年為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訪問學者。現任職于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主要致力於明清以降中國地域史和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和研究。目錄 第一章 認同符號的建構與價值內化——以溫州孤嶼文天祥祠的歷史記憶為中心引言 第一節 孤嶼的神聖化——文天祥祠的創建 第二節 文天祥道德形象的建構 第三節 明末清初溫州士人的認同抉擇 第四節 記憶之場與士大夫的身份認同 第二章 清初地方合作者的多面認同 引言 第一節 溫州社會淪為叢林世界 第二節 清初士人的意義建構 第三節 新朝合作者的生存理由 第三章 婦德觀念認同的建構和變遷 引言 第一節 從「貞節孝慈」到「畫荻懿範」 第二節 對佛道信仰和私育異姓的訓誡 第三節 列女書寫與地域秩序 第四章 「平民」還是「精英」——透視19世紀中葉的監生群體的認同危機 引言 第一節 起義過程中的「貢廩生監」和「兵丁胥役」 第二節 銀貴錢賤「無差別」打擊下的整體性生存危機 第三節 「儒士」與「儒梟」 第四節 東鄉與西鄉 第五章 「俗吏」還是「循吏」——同光時期平陽縣令湯肇熙的治理實踐 引言 第一節 湯肇熙蒞任時的平陽社會 第二節 移風易俗之「條教」 第三節 整治「惡俗」:「以理法齊風俗」 第四節 重建社會秩序的嘗試:維護宗族制度 第六章 晚清價值認同危機的爆發及其士人的應對 引言 第一節 西潮沖刷下的溫州社會 第二節 老樹發新芽:永嘉之學的重振 第三節 風行草偃:新學在溫州地方的傳播 第四節 地方士人對世變的應對 第七章 「國身之裂」:中西文化認同間的緊張和調適——透視趨新士人劉紹寬的人生旅程 引言 第一節 先賦性關係網路與舊式文化資本 第二節 關係網路的編織與新學資源的擷取 第三節 劉紹寬的象徵資本與社會權力 第四節 新學脫落舊學荒——劉紹寬的彷徨和憂傷 第八章 「國族」還是「宗族」——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在地知識人的認同糾結 引言 第一節 清末民初主流思想界對宗法制度的批判 第二節 新文化元素在族譜中的呈現 第三節 啟蒙運動抵達草根社會 主要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