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審合一法律組織學研究-從分解式法學範式到化合式法學範式 張洪濤 978751308995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知識產權

內容簡介<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調審合一法律組織學研究-從分解式法學範式到化合式法學範式
ISBN:9787513089951
出版社:知識產權
著編譯者:張洪濤
叢書名:法學研究文叢
頁數:26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013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我國法院「調審合一」這個研究主題,首先,對我國「調審合一」進行了分解式法學範式的研究,包括對我國法院審判和調解的研究,並以「審委會」研究為例,在反思了我國「調審合一」分解式法學範式存在不足的基礎上,提出了與我國「調審合一」研究相適應的本書研究所採用的化合式法學範式;其次,從正式法律組織(即相對穩定的規範性的社會群體)學角度,運用組織結構-功能分析方法,在對審判和調解進行了理念化的分解式法學範式研究的基礎上,對審判與調解的化合狀態——調審組織——進行了化合式法學範式的研究,以便使我們的認識和研究最大限度地接近於我國法院的實際;最後,從非正式法律組織(即隨機形成的社會群體)學角度,運用社會網路分析方法,對我國法院實行「調審合一」的立法原因和司法實踐原因進行了化合式法學範式的研究。

作者簡介

張洪濤,1966年生,男,湖北孝感人,法學博士,廣西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教於武漢大學法學院(獲評副教授)、東南大學法學院(獲評教授),兼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法律文書研究會常務理事、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廣西謙行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等職務,主要從事分解式法學範式和化合式法學範式的基礎理論研究,以及中國傳統化合型法律制度(如本書的「禮法合一」)的化合式法學範例研究,力圖解決中國傳統化合型法律制度的「安家」問題,擬出版「安家」系列研究文叢;在《國外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法學家》《環球法律評論》《比較法研究》《法制與社會發展》《現代法學》《法商研究》《法學評論》《法律科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

目錄

上篇 分解式法學範式的研究
第一章 司法之所以為司法的法律組織學解讀
一、引子:問題與視角
二、一般的理論探討:司法組織的結構與功能
三、當代中國法院組織結構的「名」與「實」
四、當代中國法院審判系統的組織結構與功能
五、當代中國法院改革的核心問題及其建議
第二章 調解技術合理性之法律組織學解讀
一、研究的緣起
二、調解的同等組織結構
三、嵌入調解同等組織結構的民意溝通
四、嵌入調解同等組織結構的溝通合法性
五、調解技術合理性的制度化建議
第三章 審委會研究中的分解式法學範式及其反思
一、研究問題的緣起
二、審委會研究中的分解式法學範式(例)
三、分解式法學範式對審委會的正面影響
四、分解式法學範式對審委會的負面影響
五、結語:分解式法學範式的轉型
下篇 化合式法學範式的研究
第一分編 非隨機的規範性的組織結構-功能分析
第四章 中國法院調審組織之法律組織學解讀
一、引論:問題與視角
二、法律洞影響下法院壓力何以形成:宏觀的功能比較視角
三、法院壓力何以消解:調審組織的形成
四、法官壓力何以消解:調解型橫向分權式決策的「民主化」
五、法官壓力何以消解:審判型縱向分權式決策的「行政化」
六、法官壓力何以消解:調審型縱-橫向分權式決策的去司法化
七、結語:消解壓力方式的影響及其制度化解決的建議
第五章 審判委員會法律組織學解讀
一、引論:問題與視角
二、審委會「十字形」組織結構
三、審委會存廢的標準:「對法官的功能」抑或組織功能?
四、審委會實際的組織功能
五、結語
第二分編 隨機的非規範性的社會網路分析
第六章 調審合一的司法原因:法律洞司法跨越之社會網路分析
一、材料、問題與視角
二、法律洞在司法領域的延伸:司法洞
三、法律洞司法跨越的策略選擇:退出、擴展還是嵌入
四、法官微觀層面的策略性嵌入:法官與村支書的交替
五、法官宏觀層面的策略性嵌入:制定法與習慣法的融合
六、法官中觀層面的策略性嵌入:審判與調解的輪換
七、結語:從個案研究邁向一般理論
第七章 調審合一的立法原因:法律洞形成之社會網路分析
一、問題、材料與方法
二、當代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法律洞
三、立法網路的形成
四、立法網路結構洞對民法典法律洞的影響
五、零成本立法政策對關係人及其知識網的約束
六、零成本立法政策對主持人及其群內網路的影響
七、零成本立法政策對立法者及其群間網路的作用
八、民法典法律洞的主要制度性影響及其克服
主要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