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倖存-生產關係的再生產-第3版 (法)亨利.列斐伏爾 978755204225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編輯推薦<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資本主義的倖存-生產關係的再生產-第3版
ISBN:9787552042252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
著編譯者:(法)亨利.列斐伏爾
頁數:33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015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 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著×多種語言行銷全球
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思想家和具有遠見的馬克思主義者亨利 列斐伏爾的哲學傑作,已被翻譯成德語、英語、西班牙語、希臘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等多種語言行銷全球。
★ 對縈繞列斐伏爾一生的馬克思主義總問題——”資本主義何以倖存?”的精妙回答
在《資本論》出版一百多年後的今天,資本主義的發展並沒有如馬克思所言走入其生命的尾聲。時值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年屆七旬的列斐伏爾依然確信,既然共產主義綱領仍未實現,那麼,在不”放棄馬克思”的前提下,應該著手對資本主義進行新的分析,把它為何成功”倖存下來”弄個明白。
☆ 並非前兩版的簡單再版,而是一本證明了自身價值的新書
本書第3版出版於列斐伏爾誕辰一百周年、逝世十周年之際(2001年),因前兩版在收錄、編排材料上的重大錯誤,編者對其進行了徹底地重新編排,使其篇目設置與作者的手稿內容相符,以期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動態演進過程。
★ 法國社會學家雅克 吉古作序推薦
這本書寫在階級鬥爭與資產階級社會週期論的尾巴上,它同時對由1968年所包含的可能性敞開了懷抱;這本書,正如很多其他作品一樣,自從面世那天起,就吸引我們帶著巨大的激情與狂熱去閱讀,激勵我們將那個時代的鬥爭繼續進行下去——因為當初的我們,就像如今許多人那樣,一直試圖找到某種不同於將生活資本主義化的可能性,進而造就歷史。

內容簡介
資本主義為何在馬克思《資本論》發表一百多年後仍然倖存而沒有滅亡,這是20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在這樣的理論與現實背景下,本書沿著馬克思的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理論路徑,試圖構建出完整的生產關係再生產理論和資本積累理論,以彌補《資本論》的不足。正是圍繞著生產關係的再生產過程,一組維持資本主義存活的起因與理由產生了。
本書彙集了列斐伏爾幾項重要研究,對資本主義問題、當前資本主義的社會關係等問題提出了一些短期的實際解決方案,並進行了長遠的意識形態反思。在某種意義上,本書可以被看成作者于一年後(1974年)出版的深具影響力的代表作《空間的生產》的一個宣言,列斐伏爾在書中所提出的問題亦能在其隨後發表的巨著《論國家》中被找到。

作者簡介
亨利 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1901—1991),法國當代深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以其開創性的日常生活批判、對城市權利和社會空間生產等概念的引介、對辯證唯物主義和異化等主題的研究及對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的批評而著稱於世,代表作包括《日常生活批判》《空間的生產》等。
譯者簡介:
米蘭,巴黎政治大學歐洲政治和國際關係雙碩士,復旦大學哲學學士,對歐洲思想史和政治文化有深入研究,譯有《法國大革命思想史》《美杜莎的笑聲》《佔據》等。現居巴黎。

目錄

總序?重拾拜德雅之學
第3版前言
資本主義的倖存:生產關係的再生產(第3版)
導論
I 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II 工人階級是革命的嗎?
III 關於增長的意識形態
IV 反抗、自發性、暴力
V 溢出戰略與戰略溢出
VI 論權力的二元性
VII 論工人自治
VIII 關於世界性
IX 城市現象
X “突變”
XI 抉擇,還是託辭?
XII 關於若干新舊矛盾:論點與假設
XIII 知識的雙重身份(社會身份與理論身份)
後記?亨利 列斐伏爾在”隱形學社”中的位置:從上層建築批判到體制分析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第3版前言
1968年6月至1972年10月,亨利•列斐伏爾寫就了組成本書的各個篇章 。這是一個高度動盪的時期,其間充滿裹挾著巨大力量的革命運動。這些運動把整個世界與發生運動的國家攪得天翻地覆,在法國,1968年的”五月風暴”將運動推向高潮。這是政治局勢高度緊張的時期,與1917年至1921年類似,超越資本主義勢在必行,因此未來——縱使因為工人版本的革命總是立即遭遇失敗而顯得有些暗淡——對於當時的大部分人來說,依舊開放著極大的可能性。這是由各種中斷、通道與死路、希望與幻滅,以及對”出路”的集體探索造就的時期。但最重要的是,這一時期終結了階級社會及其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週期,標誌著一個充滿矛盾的新週期的到來——資本主義社會及其作為人類社會的他者化。
列斐伏爾在這一時期繼續著他的理論工作,思考不同于社會科學和建立在資本主義系統及其國家之上的哲學所談論的現代性與現代主義,卻也並未向教條讓步。他已經七十歲了,卻依舊洋溢著青春的活力,他確信,既然共產主義綱領並未實現,那麼,在不”放棄馬克思”的前提下,應該著手對資本主義進行新的分析,把它為何成功”倖存下來”弄個明白。
不過,到了這一步,他的批判思想並不是平地起高樓。普遍化的反體制、反生活方式的抗議在1968年5月突然從社會底層向上層”氾濫”之前,資本主義歷史矛盾得以成長壯大的土壤已經被列斐伏爾作好標記、準備妥當了,若干概念也相應地建立起來。日常生活批判、城市空間的生產與再生產、重複與差異、世界性,這些概念構成了理論”發現”的來源,而後者對於理解資本主義系統的”突變”有著”普遍的意義”。該發現名為:生產關係的再生產。正是圍繞著生產關係的再生產過程(而不是生產關係的系統),一組維持資本主義存活的起因與理由產生了。針對這一過程,列斐伏爾否決了單向度的解讀,正如針對其他話題那樣。在本書闡釋該概念並以該概念命名的七十頁內容中,他強調不存在獨立於生產的社會關係再生產的單一運作因素,而他的理論工作確定了多個歷史條件,它們相互作用,最終達到如此結果。其中兩個最關鍵的運作因素,他在本書剩下的三分之二內容中進行解讀。首先,列斐伏爾擺出一個事實,那就是工人階級並未丟失自己作為生產者的階級身份,因此列斐伏爾給它命名為”反資本主義〔??〕‘陣營’中最為壯大的隊伍”(原書第76頁)。然而工人階級也因此接受了自己在生產上的支配地位,從而放棄了革命的整體實踐。然後,通過這造成的一切影響,必須考慮到”知識〔??〕變成了直接生產力”的事實(原書第72頁)。實際上,技術科學的擴展、知識的細分與專業化、信息的普及、城市空間的增值,還有資產階級社會舊媒介的相應貶值,從此通通置身于”文化革命”當中,在那裡依舊無法找到確切出路,它只是一個”總體〔??〕進程,朝向一個目標:在新的(工業與城市)基礎上,把社會重建為社會”(原書第171頁)。
在上述各項情況已經過去差不多三十年後,重新編輯本書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動態演進,即便書中包含很多來自階級鬥爭舊週期的政治預設。而到了今天,這些預設要麼失效了,要麼改頭換面,變成了民主主義的意識形態。
生產今非昔比
生產關係的再生產概念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基本以簡單再生產的形式出現,被認為是資本增值的擴大化(即剩餘價值)。直到 1970 年,遲到的《〈資本論〉未出版章 節 》在法國出版(UGE出版社,”10/18”叢書 ),生產關係的再生產才得到特別闡明。像那個時代的其他批判理論家一樣,列斐伏爾通過《〈資本論〉未出版章 節 》確認了自己的預見,那就是物化領域已經擴大到當時人類活動中生產勞動較少涉足的範圍。然而他並未就此得出哥白尼式的顛覆性結論——只讀到本書前幾頁導論中帶有”發現”這一標題的內容的讀者,或許會這樣認為。
列斐伏爾提醒讀者,馬克思並未忽略社會關係再生產對資本主義積累的貢獻(原書第41頁)。接下來,他通過展示該社會關係的再生產使人明白,為什麼該過程對於資本對生產勞動乃至整個”商品世界”佔有的支配地位的強化與普遍化是必要的。然而這種過於倉促的確信無疑使馬克思”沒能走得更遠”,他局限於只提出了一個”新問題〔??〕:‘既然商品世界似乎是滋養資本的中心,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逃離它?’”(原書第42頁)。對於列斐伏爾來說,《資本論》的這部分未出版章 節 並不包含任何與馬克思其他作品嚴重不吻合的新思想,它既未與價值-勞動理論,也未與有必要發展生產力的”法則”發生重大分歧。列斐伏爾在此忠於馬克思的生產本位主義事實,這與20世紀的所有馬克思主義一致:他對生產本位主義和軍國主義化進行的批判,在1968年過後捍衛工人自治時顯得力不從心(原書第136頁)。然而,在1970年代,正是工人自治成了消除舊集體勞動力的試驗田,它使生產勞動在資本流通的整個過程中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列斐伏爾並未預見一種大量取消人力生產勞動卻不減少利潤的資本主義即將到來,抑或在這種資本主義下,生產的人工活動不再必然涉及人與外部自然界的關係,在這個世界中,資本的物質共享幾乎會成為人之為人的”第二本性”。
像馬克思一樣,列斐伏爾並未對生產的源頭進行分析。馬克思對生產與勞動的理解僅僅在於,此二者構成了人類不變的活動。然而澄清它們源頭的努力,對於理解如今人類活動的主要危機——深刻的虛無主義——很有必要。我們可以進一步說,生產源自人類群體與自然界相分離。生產是一種造成改變的活動,是一個媒介,它劃定人類活動的領域,使人類能夠在該領域中有序地勞動。農業是人類社會的第一類生產。該生產活動的出現造成了一系列佔用土地的活動:人類群體在土地上安家,目的是進行耕種、”開墾”、”使土地有所產出”。生產因此是自然過程的一項替代品,正如卡馬特(Camatte)以如下方式闡明的那樣:”生產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出現了必須進行更大干預的現實轉變,出現了自發進行的自然過程的替代品。勞動正是這項旨在進行生產的活動。在農業出現之前,勞動並不存在,因為狩獵與採集並不導致普遍化轉變。”在此基礎上必須加上一點,那就是勞動正是作為生產活動者出現的,它本身就帶有矛盾的性質,因為它會創造勞動者-生產者階級,而該階級自身的勞動成果會被剝奪(勞動剝削),該階級會被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支配。
列斐伏爾是否懷疑自己分析的一致性?至少人們發現他確實有所顧忌,這才面對今天已經非常明顯的矛盾進行自我質問。一方面堅持批判生產本位主義與工人階級至上主義,另一方面卻要保留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發展的信條,那就是宣揚生產力在技術活動、文化活動、智性活動和城市中的最大程度擴張,而他進一步解釋說,這是為了”在新的(工業與城市)基礎上,把社會重建為社會”(原書第171頁)。然而我們已經見識到,該信條後來成為”反失業鬥爭”,再成為”可持續發展”,如何用其震耳欲聾的喧囂掩蓋無限資本社會的真相,而這對列斐伏爾來說並不意外。他的理論的徹底性與其歷史內容(工人自治、”文化革命”與城市)的微不足道性之間裂開了一條鴻溝,在閱讀本書最後幾章 內容時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斷裂還將不斷擴大。
危機並不孕育革命
列斐伏爾的確感受到了”五月風暴”傳達的生態學維度,也意識到在啟蒙運動與西方理性的影響下,被馬克思定位于現代性中心的”自然的主宰”有可能導致”自然,至少是地球自然的毀滅”(原書第115頁)。面對”普遍危機”(原書第115頁)的可能性,他憂心忡忡,並言明”這不再是人們已經瞭解其後果的經典經濟危機,即1929年至1933年生產過剩所導致的危機。即將到來的會是生產關係再生產的危機,首先就是中心與中心性的衰退”(原書第115頁)。
本書成書於1974年”危機”的經濟方面濫觴之前,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世界的一部分,還處於階級鬥爭的歷史週期當中,不過它也為我們展現了1960年代由世界性革命運動開啟的時代,那個涉及”不勞動的價值”與非勞動階級的價值的時代。該時代將會見證資本主義是如何消除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之間的舊式區分,而將幾乎一切人類活動都變成生產活動的(失業、不穩定的動作、”靈活性”、實習、虛擬勞動,等等),結果便是勞動價值的客觀維度也被消除。這樣一來,資本成功地從自己剝削勞動力(馬克思所謂作為價值—勞動之基礎的活勞動)的身份中解脫出來,並試著消除人類的生產勞動(尚未完全實現)。對資本而言,所有活動都成了”創造價值”的契機,也就是說,價值實現了自我創造,在金融的形式下尤其如此。本書並未採用上述詞語來形容這種轉變,它用的是”形而上的”語言,卻同樣呈現出這一漸漸獲得力量的過程。書中多次提到,生產本質上已經不再只是通過剝削勞動力而轉變自然資源了,它本身也成了社會關係的生產。儘管如此,列斐伏爾也沒能(不願)指出這一生產過程的真正運作者,那就是整個社會。一切人類活動都以實現價值化為目的,也就是都要具備某種”創造價值”的形式。資本使得舊式的人類生產勞動在整個”價值化”過程中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因此,資本成功地將生產社會化,而且這樣的”變革”並不如馬克思所料,它不是由解放了並聯合起來的生產者階級造就的歷史偉業。列斐伏爾沒法明確提出這一點,因為在1971年,他尚未察覺資本主義吞噬一切的前兆(我們還處於”充分就業”與福利國家之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依舊擁護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其預設的客觀主義:生產關係(包括生產關係的再生產)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矛盾將會給資本主義帶來最後的致命危機。而列斐伏爾的辯證法依據的是這樣一個預測:資本主義系統將越來越難以對未來自身的存在條件進行再生產。歷經三十餘年的”危機”、地球漸毀和”災害管理”並不違反上述預測,然而至關重要的一點除外:革命理論不應該再依據一成不變的、號召某個歷史主體(無產階級)迎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