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時代-壞習慣如何變成大生意 戴維.T.考特萊特 978757203147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教育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96
商品編號: 978757203147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7*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成癮時代-壞習慣如何變成大生意
ISBN:9787572031472
出版社:上海教育
著編譯者:戴維.T.考特萊特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833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 暢銷書《上癮五百年》作者戴維 T 考特萊特全新作品,對成癮的跨學科、跨文化觀察
本書結合了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內容,內容豐富,視野廣博,兼具深度與可讀性。
對《上癮五百年》主題的延伸與深化:從”癮品如何流行”進一步追問”成癮制度如何建立”。
◎ 從宏觀角度探究成癮現象,展現人類擁抱和對抗惡習的非線性歷史
閱讀本書,你能瞭解:
人類偶然發現的新奇癮品如何成為全球商品?
民族國家、社會組織、犯罪集團在親惡習和反惡習運動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從個人惡習到醉癖假說,再到大腦疾病範式,人們對成癮的認識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管控/禁絕,什麼是遏制惡習的最佳方式?
◎ 直指當代社會病灶、反思快感經濟與欲望社會的批判力作
作者將”成癮”置於全球資本主義發展的語境之中,將歷史梳理與觀點鋪陳相結合,深入探究邊緣資本主義體系的起源與擴展邏輯,揭示出成癮並非個體病理,而是結構性商業策略的產物。

內容簡介
每日必喝的咖啡、無法抑制的購物衝動、驚人的屏幕使用時間當下的我們似乎陷入了某種欲望循環,無休止地追逐著短暫的快感。看似無害的習慣悄然演變成難以擺脫的依賴,誘惑越來越多,成癮的意涵也愈發寬泛。
我們為何滿懷悔恨卻無法自拔?社會又如何陷入非理性的深淵?著名歷史學家、成癮問題專家戴維 T 考特萊特認為,正是企業的理性導致了社會的非理性。成癮不是偶然,而是企業精心設計、精準誘導的產物。
從製藥公司建立的疼痛帝國到科技巨頭製造的數字災難,企業通過操控人腦邊緣系統,利用大腦獎賞機制牟利,打造出一整套讓人自願沉淪的商業體系——邊緣資本主義。而這一新型資本主義形態的起源,則可追溯至人類最初發現、提煉、混合樂趣的遠古時代。
本書以宏觀視角和豐富實例,全景展現了人類享樂、惡習和成癮從史前社會到數字時代的複雜流變,揭示了邊緣資本主義如何自我維繫,迅速擴張,最終在世界範圍內取得勝利。在成癮已成為常態的時代,瞭解其制度性生產機制,或許正是我們奪回自由的起點。

作者簡介
戴維 T 考特萊特(David T Courtwright),美國北佛羅里達大學歷史學教授,國際酒精和毒品史學會前主席,著名成癮研究專家,長期研究藥物使用和藥物政策史、社會文化史、政治史。著有《上癮五百年:煙、酒、咖啡和鴉片的歷史》《黑暗樂園:美國鴉片成癮史》《倖存的成癮者:1923—1965年美國麻醉品使用口述史》等。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新發現的樂趣
第二章 大眾樂趣
第三章 兼具解放性與奴役性的樂趣
第四章 反惡習運動
第五章 親惡習運動
第六章 食物成癮
第七章 數字成癮
第八章 反對過量
前 言
緒論
2010年夏天,我在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做了一場報告。我講完後,一位名叫丹尼爾 伯格的瑞典研究生找我探討。在報告中,我隨口提到了網絡成癮。伯格說,我剛剛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他在斯德哥爾摩大學讀書時,許多男同學都輟了學,住在臨時公寓裡,沉迷於《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不能自拔。他們說的遊戲黑話中的英語比瑞典語還多。他們一直在進行團隊作戰,無止無休。
“他們覺得自己的境況怎麼樣呢?”我問道。
“他們感到十分焦慮。”伯格說。
“但他們還是打遊戲?”
“還是繼續打。”
這種行為看上去確實像上癮,因為他們滿懷悔恨卻又無法自拔地追求著對個人和社會都有害的短暫快感。就遊戲而言,瑞典男性付出的個人代價最高。伯格說:”現在我是經濟史研究生中唯一的男生。”
在我的家鄉佛羅裡達州,我發現電子產品導致的注意力分散對學業的負面影響是普遍存在的,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教室裡智能手機隨處可見,女生和男生同樣頻繁地使用它們。當我把伯格的見聞告訴我的學生們時,他們立刻承認有那種人。一位學生承認,自己因為沉迷遊戲耽誤了一年時間。他說,自己正處在恢復期,不過從他的成績來看,他的狀態仍然不太穩定。另一位學生認識一些打遊戲的人,他們會把瓶罐放在電腦旁,用它們節 省上廁所的時間。
對我而言,電腦旁的瓶罐象徵著成癮含義的轉變。直到20世紀70年代,”成癮”一詞幾乎還只是指吸毒成癖。然而,在接下來的40年裡,成癮的概念卻變寬泛了。回憶錄作者們承認自己對賭博、性、購物、碳水化合物成癮。德國性學專家稱網絡色情作品是”入門毒品”(gateway drug),誘使年輕人落入圈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一篇社論稱糖令人上癮,”簡直就像毒品一樣”。新西蘭有位拔光了牙齒的年輕媽媽每天喝10升可樂,最終死於冠心病引發的心律失常,登上了新聞頭條。中國江蘇一名19歲逃學學生為治療自己的網癮將左手砍了下來。中國官方判定該學生14%的同齡人都有類似的成癮行為,隨後建立了網癮康復中心。韓國和日本紛紛效仿。中國臺灣地區決定對放任孩子長時間上網的家長進行罰款,新增了禁止未成年人抽煙、喝酒、吸毒和嚼檳榔的規定。上述習慣中只有最後一個對美國人沒什麼吸引力。21世紀初的任何一年裡都有47%的美國人表現出至少一種行為成癮或物質成癮的疾病症狀。
通常他們表現出的症狀不止一種。醫學研究人員發現,物質成癮和行為成癮本質相似。它們能產生相似的大腦變化、耐受性模式以及從渴望到沉醉再到脫癮的經歷。它們表現出相似的演變趨勢,最終形成相似的人格障礙和強迫行為。躁狂的賭徒和賭場酒吧的常客別無二致。2013年,新版精神病學”聖經”《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描述賭博障礙和吸毒成癮的用語並無差別。編輯將”網絡遊戲障礙”(internet gaming disorder)列入觀察名單,稱其”有待進一步研究”。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 “遊戲障礙”納入了修訂版 《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之中。
並不是所有人都樂意談起成癮。臨床醫生回避這個概念,擔心它會打擊患者信心或汙名化患者。自由意志主義者將其視為缺乏紀律的藉口,對其不屑一顧。社會科學家批評它,認為這是醫學帝國主義。哲學家認為這是含糊其辭,即使用相同詞語表述不同事物,誤導大眾。這些批評人士可以各抒己見。但是,在這裡我會繼續使用 “成癮”這個概念。”成癮”一詞簡潔易懂地表示了一種無法自拔、受環境影響、易於復發且有害的行為。本書旨在解釋為什麼這種有害的行為模式越來越引人注目且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回顧一下我們對成癮的瞭解,不失為一個好的開始。成癮如未經計劃的旅行一般開始,以一系列有害的消費行為告終。行程可能快,可能慢,有時還會被打斷。偶然的放縱不一定會導致成癮。成癮後,這種狀況也不一定是永久的。成癮的人能夠戒癮,也確實會戒癮,有人能終身戒掉,有人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克制欲望。過度消費也不一定都是成癮。人們可能會經常賭博卻不深陷其中,就像人們可能會增重,但不是食物成癮一樣。然而,重點在於規律性的大量消費有可能發展為成癮,比如,如果一個經常喝酒的人對酒的渴望增加,就會突然成為徹頭徹尾的酗酒者。癮症是一個非常壞的習慣,因為它十分強烈,佔據思維,害己害人。至於會產生怎樣的危害,則取決於對哪種物質或行為成癮。無法自控的遊戲玩家可能會毀掉自己的學業前程和婚姻大事,但他們的肝臟或肺不會遭到損害。
成癮過程既是社會性的,也是生物性的。壓力、朋輩行為等條件會誘使個人成癮,不過成癮過程最終是在個人的大腦裡表現出來的。經常飲酒、使用毒品以及類似癮品的行為會改變神經細胞,包括基因表達。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變化會發生在更多、更廣的中樞神經系統中,就像一滴滴顏料在拉緊的床單上暈開。這些變化很持久,尤其是對於尚在發育的大腦而言。兒童和青少年越早體驗讓人上癮的物質或娛樂活動,就越有可能對曾經使自己感覺很好的行為保有強烈的情感記憶,即使是在戒斷之後。
成癮的本質對於銷售習慣性產品的企業有很多影響,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充滿誘惑。影響之一就是刺激早期消費和頻繁消費。酒館老闆常說,好好招待小夥子,等他們成年了,你就可以擁有他們抽屜裡的錢了。而且他們喝得越多,利潤越多。如今,80%的酒類銷量來自消費者中20%的重度飲酒者,這一模式適用于所有利用大腦獎賞機制的生意。超過半數的大麻進入了那些在絕大多數非睡眠時間吸得飄飄欲仙的人的肺裡和胃裡。大麻或其他癮品通常主要在窮人、邊緣群體、體質虛弱的人群中擴散開來,它們是不平等、不公正以及疾病的來源。然而成癮與其前兆——大量消費仍然是各種全球商業必不可少的利潤中心。
這些事實已經為成癮研究團體和公共衛生團體所熟知。但鮮為人知的是,我們如何陷入了這般困境,儘管這些團體做出了極大努力,為什麼事態還會越來越糟。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我稱作”邊緣資本主義”(limbic capitalism)的概念。邊緣資本主義指的是在技術層面上很先進,但在社會層面上卻是一種倒退的商業體系,其中,全球產業通常會與政府和犯罪組織串通一氣,在其幫助下刺激過量消費,造成成癮。它們瞄準大腦中負責感覺和快速反應——有別於理性思考——的邊緣系統。邊緣系統中相互連接的神經元形成了通路,使得愉悅、動力、長時記憶和其他與情緒相關的重要生存功能成為可能。矛盾的是,這些神經環路也可能從有悖生存的活動中獲利,商業已經使進化的傑作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邊緣資本主義本身是文化進化的產物,是新奇樂趣以及與之相生相伴的惡習和成癮加速傳播的漫長歷史進程的後期發展。與邊緣資本主義關係最密切的樂趣、惡習和成癮來自能夠令人沉醉的事物。出於私人利潤和國家收入的考慮,政府刺激了酒類和癮品的消費,而後社會成本的上漲又迫使政府限制或禁止至少一部分癮品。我在2001年出版的介紹酒類和毒品歷史的 《上癮五百年:煙、酒、咖啡和鴉片的歷史》(Forces of Habit:Drug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中論證了這一點。然而,即便如此,我發現這一點不僅僅適用於常見的精神活性物質,它同樣適用於邊緣資本主義這一新興體系下密切關聯的所有樂趣、惡習和成癮。
這個觀點並不是首次提出的。維多利亞時代的改革者們就將酒類和用於非醫療用途的毒品視為註定會招致災禍的諸多惡習的一部分。的確,惡習是個難以明確的範疇。過去的一些中國人將嗅、吸女性小腳視為正常情趣,後來,傳教士和主張現代化的人士才將纏足當作陋習。然而,儘管惡習在文化上具有可塑性,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還是認識到了它們的兩個重要特點:第一,它們已經變成了大生意;第二,它們是相互關聯的。妓院附近幾乎不可能沒有酒館,鴉片館附近也幾乎不可能沒有賭場。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還認為惡習與神經系統有關,具有先天或後天神經系統缺陷的人最可能染上惡習。
最後這個猜想一點也沒錯。一個世紀後,神經學家和遺傳學家在細胞和分子層面上展現了這些聯繫的樣貌。他們發現,不同的物質和活動能夠產生類似的大腦獎賞和渴望。他們表示,成癮者的大腦十分相似,因為獎賞信息會激活毒品成癮和行為成癮中相同的通路。研究人員開始使用”病理性學習”(pathological learning)這一術語,來描述成癮物質或行為促進神經遞質多巴胺釋放的過程,這使得原本有益的過程變得病態。多巴胺在起始于邊緣中腦區內或其附近的通路中發揮獎勵和調節 作用,邊緣中腦區是調節 情緒、快感和痛苦的關鍵區域。快感效果部分取決於多巴胺釋放到突觸後產生的信號的強度。在神經元中就像在生活中一樣,第一印象很重要。人們會一直做大腦告訴自己的能產生高獎賞的事情,即使這些事已經不再能讓他們感到快樂,或對他們產生益處。成癮者不再喜歡某個東西後,還會繼續渴望它,即使他們明白這東西有害。”我恨這鬼東西,”一個瑞典海洛因成癮者這樣對醫生說,”它沒讓我感覺多爽。只是,我好像不能沒了它。”
研究人員發現了常見的風險因素。基因變異和生活環境會使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易成癮。其中,生活環境因素包括壓力、社交失敗、大腦發育關鍵時期遭到忽視或虐待。這些人無所適從、鬱鬱寡歡,直到發現了酒類、毒品、糖、賭博、電腦遊戲或其他能夠短暫消弭鬱悶情緒的刺激行為。經常接觸這些物質和行為會進一步損傷他們的神經控制系統,通常還會損傷大腦其他部位。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所稱的惡習真的是一個惡性循環。各種自我毀滅的習慣在本質上是相互聯繫的,它們既使人墮落,又具有社會擴張性。惡習的星座中不斷有新星升起。
“成癮是一種記憶,是一種反射作用,”精神病學家查爾斯 P 奧布賴恩總結說,”是用對你自身有害的東西訓練你的大腦。”或者說,是讓你的大腦接受訓練。更深層的真相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在名義上追求進步、健康、長壽的世界中,而事實上,我們卻被鼓勵著採取不進步、不健康、可能危及自己生命的消費方式。理解這種矛盾正是本書的要旨所在,為此,我們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神經科學、失調的神經元和有缺陷的基因。我們還需要瞭解新奇樂趣、商業化惡習、大眾成癮的歷史和邊緣資本主義日益強大的塑造人們習慣和欲望的能力。
這段歷史總體上和科技史一樣,是在漫長時期內的一個加速變化。邊緣資本主義並不是突然之間就開始在現代歷史的舞臺上蓬勃發展的。相反,它起源於原始時期,是人類不斷擴充享樂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