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上篇
阿壩州落實”雙碳”目標的路徑研究
阿壩州落實”雙碳”目標的路徑研究
薛梅 余天明 楊明勇
關於加快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推動阿壩州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調查研究
王曉青 柳燕 李元春
阿壩州冰雪產業發展研究
王曉青 方甜 張露丹
阿壩州現代農業發展研究
雷曦玥
阿壩州利用紅色資源助推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
澤仁卓瑪 江燕
阿壩州基層黨組織高質量發展研究
馬朝敏
下篇
馬爾康紅色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研究
秋霞 蘇茂華 王陽
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金川縣綠色發展問題研究
黃豔 王學全 馬紹翠 杜秋菊
小金縣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發展路徑研究
劉林鳳
阿壩縣基層治理效能提升對策研究
羅婧 宋高鵬 薛梅
加快建設若爾蓋國家公園對策研究
普花草 冷煒 易珠
紅原縣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
卓瑪 蘇茂華 蔣海燕 若瑪初 特雪紅
壤塘縣建設川甘青接合部區域強縣的調查研究
馬躍萍 何源 梁敏 忠尕
汶川縣高質量發展甜櫻桃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調查研究
李蕙 薛梅 劉蒙
理縣文旅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
王剛 吳勇 張鈺
茂縣紅色資源挖掘利用情況的調查研究
胡慶勇 鐘小軍 劉鳳娟
松潘濕地可持續發展的調查研究
楊田 何昌燕 李嫻 何昌霞
九寨溝縣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啟示
楊紅嫻
黑水縣推動民族地區共同富裕的路徑研究
劉會豔
精彩文摘
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後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拐點。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自然過程(森林植被與海洋吸收、侵蝕一沉積過程的碳埋藏、鹼性土壤的固碳)、人工植樹造林、節 能減排、土壤有機碳、二氧化碳工程捕捉封存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面對”雙碳”目標實現的緊迫性和繁重性,社會各界正如火如茶地對其實踐路徑和發力方式進行深刻思考和探討。國家層面也密集出臺了多項文件,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做出了積極的籌劃與探索。阿壩州是四川省乃至全國重要的林區和牧區,也是我國高原泥炭沼澤集中分佈區,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碳匯分佈廣、存量大、增量多,是四川省重要的碳匯貢獻區,未來將在四川省乃至全國推進”雙碳”進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關於阿壩州落實”雙碳”目標的路徑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阿壩州落實”雙碳”目標的碳匯資源情況
阿壩州地處長江、黃河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補給地和國家重要濕地生態功能區,擔負著”中華水塔”的重任,被國家和四川省定位為川西北生態示範區。截至2022年7月底,阿壩州森林面積3296 7萬畝(1畝=666 7平方米,下同),森林覆蓋率26 48%,森林蓄積量5986 65萬立方米,林地面積5855 34萬畝,基本草原面積4728 38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85 5%,濕地面積881 12萬畝,各類自然保護地62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2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93種。阿壩州境內林地、草原、濕地面積約占全州土地面積的90%,是四川省林草資源最為集中、濕地資源分佈最廣的區域之一。阿壩州高原濕地面積居全省第一,森林資源面積和蓄積位居全省前列,自然生態碳匯資源種類多、碳捕獲量大,已形成森林、草原、濕地、農業”四位一體”的自然生態碳匯體系和水電光伏風能等清潔能源碳減排體系。
(一)林草碳匯資源豐富
林草生態系統是陸地上分佈面積最大、組成結構最複雜、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在陸地自然生態系統的碳循環中,林草生態系統是全球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儲庫,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該系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科學研究,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的生物量,可以吸收1 83噸二氧化碳、釋放1 62噸氧氣。隨著樹齡的增加,固定二氧化碳的效率也在提高,長壽命的樹種可以將這些固定的碳保持幾百上千年。從全球範圍來看,森林地上部分的儲碳量為3590億噸、地下土壤的儲碳量為7870億噸,占陸地儲碳總量的46%。草地植被也具有很強的固碳能力,在全球陸地總碳儲量中占12%。
阿壩州現有林地面積5855 4萬畝,占全州土地面積的46 4%。其中,喬木林地面積3341 55萬畝,占林地面積的57 07%,占全州土地面積的26 46%;竹林地面積0 3萬畝,占林地面積的0 01%;灌木林地面積2380 5萬畝,占林地面積的40 65%,占全州土地面積的18 8%;其他林地面積133 05萬畝,占林地面積的2 27%。現有草地面積4728 45萬畝,占全州土地面積的37 44%。其中,天然牧草地面積4638 6萬畝,占草地面積的98 10%,占全州土地面積的36 73%;人工牧草地面積0 6萬畝,占草地面積的0 01%;其他草地面積89 25萬畝,占草地面積的1 89%。阿壩州林草地分佈廣、面積大,全州13縣(市)均有分佈。馬爾康市、松潘縣、九寨溝縣、金川縣四地林地面積均在500萬畝以上,占全州林地的40 64%。森林蓄積4 58億立方米,活立木蓄積4 79億立方米。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四地草地面積均在400萬畝以上,占全州草地面積的58 96%。阿壩州林草資源富集、生態系統結構完整、生物多樣性豐富,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也是世界高山帶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林草碳匯資源豐富。
(二)濕地碳匯資源獨特
在地球的自然生態碳循環系統中,濕地的固碳儲碳能力極強。濕地碳匯不僅通過植被的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而且濕地的地下更是一個龐大的碳庫,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遠遠超過森林草原的土壤固碳能力。濕地藍色碳匯價值更高,鎖碳更有效。可以說,濕地是地球重要的碳庫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風向標。
阿壩州現有濕地面積881 12萬畝,其中,森林沼澤0 07萬畝,占濕地面積的0 01%;灌叢沼澤13 37萬畝,占濕地面積的1 52%;沼澤草地615 90萬畝,占濕地面積的69 90%;內陸灘塗15 07萬畝,占濕地面積的1 71%;沼澤地236 71萬畝,占濕地面積的26 86%。濕地主要分佈在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三地,占全州濕地面積的96 96%。阿壩州擁有中國面積最大、分佈最集中的獨特的高原泥炭沼澤濕地——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其面積達882 6萬畝,泥炭資源儲量達70億立方米,儲存的泥炭高達19億噸,占全國泥炭儲量的40%以上,是中國重要的碳庫。按照沼澤濕地年固碳量1 55噸/公頃計算,阿壩州濕地儲碳量超過91萬噸。
P5-7
本書主要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討論阿壩州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在落實”雙碳”目標、清潔能源產業、冰雪產業、現代農業、基層黨組織建設等方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舉措和推進路徑。下篇主要介紹了阿壩州十三個區縣在特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紅色資源開發、鄉村振興、基層治理和民生改善、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實踐探索。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簡稱”阿壩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是全國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期爬雪山過草地的主要途經地,是長江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黃河上游重要水源補給區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在這片土地上,黨領導紅軍浴血奮戰、征服雪山草地的英雄壯舉,譜寫了黨史和人民軍隊史上的壯麗篇章 ;紅軍長征過境期間,當地藏、羌等族群眾為紅軍提供了無私支援,毛澤東讚譽其為”犛牛革命”。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阿壩兒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黨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的堅強領導下,中共阿壩州委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從”一州兩區三家園”戰略目標到”1610”(1個總目標、6個示範引領、10個關鍵支撐)系統部署,從聚焦”生態、發展、民生、穩定、作風”五個關鍵到推進”民族團結、生態文明、全域旅遊、開放創新、基層治理、共同富裕”六個示範引領,中共阿壩州委團結帶領全州各族幹部群眾努力奮鬥、銳意進取、戰天鬥地,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千年夢想、百年夙願,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時代答卷。
在生態方面,圍繞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生態修復示範地,系統推進城鄉環境綜合質量提升。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共阿壩州委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牢牢把握”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在堅持生態建設,實現綠色發展中體現”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一張藍圖繪到底。
在發展方面,堅持綠色發展,壯大生態經濟,加速轉型發展。”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中共阿壩州委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緊扣建設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阿壩典範的目標,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奮力在”民族團結、生態文明、全域旅遊、開放創新、基層治理、共同富裕”六個方面推進示範引領,著力挖潛力、補短板、穩增長,主動應對自然災害頻發疊加等不利影響,實施綠色發展戰略,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
在民生方面,堅持以人為本,提升民生福祉,走好了共建共享的幸福之路。”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中共阿壩州委努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積極推進公共服務資源優化配置、合理佈局、高效利用,加快建設生活更富裕、服務更優質、文化更繁榮、環境更優美的宜居家園。
在穩定方面,堅持厲行法治,加強民族團結,營造了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安全穩定是人心所向。”中共阿壩州委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扎實抓好基層組織治理和基層社會治理,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能力持續提升,有效解決了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深層次、根本性問題,社會風氣持續好轉,人民生活更加安全,社會大局穩定向好,民族和睦、宗教和順。
在作風方面,堅持從嚴從實,狠抓黨的建設,涵養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中共阿壩州委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壓緊壓實管黨治黨責任,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顯著提升,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不斷增強,忠誠乾淨擔當的隊伍作風更加扎實,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持續優化。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1610”系統部署蘊含著阿壩人民與時俱進的可期願景,激勵著阿壩兒女砥礪前行。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上,阿壩州迎來了前所未有、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阿壩人民有信心、有決心繼往開來、繼續前進,以更加昂揚的姿態,為建設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阿壩典範而不懈奮鬥!為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時代新篇章 做出阿壩貢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