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何平,1965年生,湖北咸豐縣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貨幣金融系教授,金融學博士生導師。2003年1月至2017年7月,先後任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主管本科教學、博土生事務的副院長等職。2000年10月至2002年9月,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從事「中日金融發展比較」的博士后研究。2008-2009學年,在美國哈佛大學文理研究生院(GSAS)Committee on Business & Economics(設於哈佛商學院HBS)從事「美國存款保險制度」的博士后研究。長期致力於貨幣銀行理論及貨幣財政史研究。2005年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3年8月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學名師。出版專著《傳統中國的貨幣與財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獲2020年第8屆金融圖書「金羊獎」)、《清代賦稅政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合著《人民幣國際化道路研究》(李稻葵主編,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出版譯著《別無他法:作為終極風險管理者的政府》([美]戴維·莫斯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經濟發展中的制度與組織》([日]岡崎哲二著,中信出版社2010版)、《貨幣制度的世界史》([日]黑田明伸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經濟史上的教訓》([日]岡崎哲二著,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發表了多篇有價值的金融學、經濟學和經濟史學術論文。于燾華、李純元,系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專業在讀博士研究生。
目錄 第一章 金屬鑄幣時代:貨幣基準單位、鑄幣國定論與貨幣數量論
第一節 單穆公「子母相權論」與貨幣的層次結構
第二節 《國蓄》篇所見《管子》的貨幣數量論與國家治理
第二章 銅錢時代:格雷欣法則、貨幣鑄造專權與貨幣萬能
第一節 西漢賈誼的「奸錢論」與格雷欣法則
第二節 晁錯「賤金玉」的貨幣國定論與司馬遷的貨幣交易說
第三節 《鹽鐵論》所見桑弘羊鑄幣權的中央集中壟斷思想及其意義
第四節 中古自然經濟下的貨幣拜物教經典《錢神論》
第三章 紙幣時代:銅錢短缺、國家紙幣與紙幣的價值調控
第一節 唐宋的「錢荒論」及其實質
第二節 世界最早紙幣理論「稱提理論」與南宋紙幣風險管理
第三節 《葉李十四條划》與元代紙幣的性質
第四章 白銀時代(一):錢鈔失序、并行互補流通與白銀憂慮
第一節 白銀走上主導貨幣舞台的步伐與明中期的「邱濬方案」
第二節 明代中後期貨幣「使用處方」的轉變——從「重錢輕銀」「行鈔廢銀」到「三者相權」
第三節 「白銀時代」的多維透視與明末的「廢銀論」
第五章 白銀時代(二):白銀短缺、外部供給與紙幣魔咒
第一節 明清之際陸世儀的貨幣論與信用貨幣的缺失
第二節 「貿易的猜忌」、藍鼎元的開海論與貨幣的外部供給
第三節 王瑬「鈔元盡」的貨幣思想與「現代貨幣理論」
第四節 許楣「有盡敵責」的貨幣金屬論與貨幣的「三極世界」
第六章 近代轉換的基礎:白銀外流的實際與紙幣觀念的落後
第一節 蘇楞額的「白銀外流論」與近代中國的貨幣困境
第二節 馬克思筆下的王茂蔭及其紙幣理論
第七章 近代轉換的努力(一):貨幣失序、本位方案與困境
第一節 馬建忠的「重商主義」金銀觀與近代中國主導貨幣的取向
第二節 康有為「金本位救國論」與近代中國的本位困境
第三節 梁啟超的「虛金本位論」與貨幣行政的失敗
第八章 近代轉換的努力(二):近代化融資、銀行方案及艱難實驗
第一節 鄭觀應的銀行論與近代中國銀行發展的指向
第二節 孫中山的「錢幣革命論」與紙幣的未來
第三節 李宏齡的票號成敗論與近代中國公司制度的缺失
參考文獻
索引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