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趙琳琳,北京體育大學5G高新視頻體育融合創新應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實驗室主任,北體傳媒總編輯,北京市教學名師及團隊成員,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科普視聽宣傳委員會副秘書長。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主任編輯,碩士研究生導師。擁有央視20年實戰經驗,擅長用視覺進行人物塑造,拍攝過數十位奧運冠軍、世界冠軍。代表紀錄片《冬奧之約》《亞運榜YOUNG》《環球同此涼熱》《本草中國2》均獲得專業嘉獎。
宋巍,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體育新聞系主任。入選中宣部、教育部高等學校與新聞單位從業人員互聘”第1第1”,曾任《光明日報》教育體育部副主編。主持國家體育總局決策諮詢課題”北京冬奧會危機公關的策略研究”等,曾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主要研究與實踐方向為體育公共關係、體育營銷傳播。
顧偉,聯華盛世傳播機構總裁、首席運營官。從外交部、央視及全球500強外企20年工作經歷中積累了豐富的品牌管理實戰經驗,包括公關戰略、品牌體系建設、品牌策略、危機輿情處置等,創建終控二分法危機管理體系。先後擔任互聯網、快消、房地產、汽車等知名品牌危機專家顧問,多次參與處置重大危機事件。
目錄
第一章 認識媒介 001
第一節 媒介概述 001
一、媒介的含義 001
二、媒介的多重視角 002
第二節 媒介的類型與特性 004
一、按照物理形態劃分 004
二、按照傳播方式劃分 008
三、按照傳播功能劃分 011
四、按照技術特徵劃分 016
五、按照受眾覆蓋範圍劃分 020
第二章 媒介發展歷程與技術演化 024
第一節 媒介的發展 024
一、口頭傳播階段 024
二、文字傳播階段 024
三、印刷傳播階段 025
四、大眾媒介傳播階段 026
五、網絡與數字傳播階段 026
六、智能媒介傳播階段 027
第二節 媒介技術的演化 028
一、印刷技術的演化 028
二、廣播和電視技術的革新 029
三、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興起 030
四、移動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的普及 031
五、人工智能發展 032
第三章 媒介與社會 033
第一節 媒介對社會的影響 033
一、政治參與與民主進程 033
二、經濟影響與產業發展 034
三、文化塑造與傳播 035
四、社會認知與價值觀的塑造 036
第二節 社會對媒介的影響 036
一、制度與媒介發展 037
二、技術與媒介創新 037
三、經濟體制對媒介的影響 039
四、文化背景與媒介形式 040
第三節 媒介倫理與社會責任 041
一、新聞真實性與信息透明 041
二、隱私保護與數據安全 042
三、公正與多元化表達 042
第四節 媒介與社會發展的互動 043
一、媒介作為社會變革的催化劑 043
二、媒介適應社會需求的演化 043
三、媒介與社會的雙向調適 044
第四章 媒介的未來與新趨勢 045
第五章 媒介形象與傳播路徑 065
第六章 運動員媒介形象建構的要素 072
第七章 輿情管理及應對策略 148
後記 回歸本心,成就永恆 164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認識媒介
第一節 媒介概述
一、媒介的含義
媒介(media)是信息傳播和交流的橋樑,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溝通與表達需求。從廣義上看,媒介是指用於傳遞信息的工具或渠道,作為信息的載體,推動信息在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流動與共享。從狹義角度來看,媒介通常指大眾傳播工具,如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介形式不斷演變。
不同學者對媒介的定義各有側重。馬歇爾 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即每一種媒介都拓展了人類的感知和能力,強調媒介形式對人類感知和社會結構的深遠影響。因此,他提出”媒介即訊息”的觀點,認為媒介形式本身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往往超過其所傳遞的內容。例如,廣播延伸了聽覺,電視擴展了視覺,這一觀點聚焦於媒介形式對人類行為和社會結構的影響力。
哈羅德 伊尼斯(Harold Innis)將媒介劃分為時間型和空間型媒介,前者如石碑和泥板,適於長久保存信息;後者如紙張和廣播,便於廣泛傳播。他的研究關注媒介對權力結構及文明延續和擴展的作用。威爾伯 施拉姆(WilburSchramm)則從傳播學角度出發,強調媒介作為信息傳遞渠道的功能性,認為媒介的核心作用在於信息傳播和促進社會交流。丹尼斯 麥奎爾(DenisMcQuail)在傳播理論中進一步指出,媒介不僅是信息傳播的渠道,還是維繫社會結構和文化的重要角色。
二、媒介的多重視角
媒介不僅是信息傳遞的工具,而且是深刻融入社會各個層面的力量,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產生影響。
(一)政治視角
從政治視角看,媒介與權力密不可分。媒介不僅是信息傳播的工具,而且是影響政治權力分配和行使的關鍵因素。媒介可以塑造公眾輿論、影響選舉、推動社會運動,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成為控制和操縱公眾意見的工具。
在傳統媒體時代,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媒介往往受到國家或大型資本的控制,主導了社會輿論的走向。例如,廣播和電視常被政府用來傳達政策、塑造國家形象,甚至在發生戰爭或政治危機時,成為政府的”宣傳機器”。因此,控制媒介也意味著掌握了公眾輿論的方向。
隨著數字媒介的發展,尤其是社交媒體的普及,權力的分佈更加複雜。一方面,社交媒體使普通民眾能夠通過網絡發聲,打破傳統主流媒體對話語權的壟斷,成為社會運動、抗議活動和政治行動的重要工具,社會運動借此實現廣泛傳播和動員。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和數字平臺也引發了對”信息操控”和”假新聞”等問題的擔憂,算法推薦、信息過濾及平臺的審查機制讓信息傳播更加複雜,公眾輿論的操控與監督變得更加困難。
(二)技術視角
技術視角是理解媒介發展的關鍵基礎。每一次媒介的變革都源於重要的技術創新。從早期的口頭傳播和手T抄寫到印刷術的發明,再到今天的互聯網與數字技術,技術的演進不僅革新了信息的傳播方式,也深刻改變了社會的交流模式和知識獲取的途徑。
最早的媒介形式,如石刻、紙草文稿等,因其技術局限性,信息傳播的速度和範圍非常有限。隨著印刷術的發明,信息的複製成本大幅度下降,知識得以廣泛傳播,推動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歷史進程。而後,廣播和電視等電子媒介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即時性的大規模信息傳遞。這一技術革命使全球受眾能夠同步接收信息,全球化進程由此加速。
進入21世紀,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帶來了新一輪的媒介變革。互聯網不僅融合了傳統的文字、圖像、聲音和視頻,還通過互動技術使信息傳播更加複雜、多樣。社交媒體、虛擬現實(VR)和人工智能(AI)等新興技術的應用,使媒介傳播更加個性化和實時化。從技術角度來看,我們得以更好地理解媒介的發展路徑及其如何借助技術進步提升信息傳播的效率和廣度。
前言/序言
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21歲的中國網球選手鄭欽文在羅蘭 加洛斯球場,以2:0戰勝克羅地亞隊選手維基奇摘得金牌,成為首位獲得奧運會網球女單冠軍的亞洲球員。賽後她在採訪中表示:”這個勝利對我來說無可比擬,獨一無二。對我和我的家人來說,奧運會其實一直都是比大滿貫更重要的存在。在我們心中,國家的榮譽永遠是要超過個人的。”這一真實表達彰顯了她的價值立場,在多平臺的迅速傳播中有效引發公眾共鳴,提升了其正面形象的社會認同度。在社交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運動員的形象傳播早已超越賽場範疇,成為引導社會價值、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媒介發展與運動員形象塑造:理論與實踐》應運而生。
本書立足於人工智能與媒介環境深度變革的時代語境,系統回應體育傳播實踐中媒介認知、形象規劃與持續維護的核心問題,助力學習者在複雜多元的媒介場域中實施有效行動。教材共分為三大模塊。第一部分回溯媒介技術的發展歷程,闡明AI等新興技術如何重構體育傳播格局;第二部分聚焦核心價值觀、社會情境與個性要素、多模態故事建構,揭示媒介形象的構建邏輯;第三部分引入危機傳播理論,結合真實案例剖析運動員輿情應對的策略。
理論-案例-工具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是本書的最大特色。在品牌傳播、形象管理等理論框架的支撐下,輔以體育明星、企業品牌等多元案例,結合AIGC生成內容的實用操作指導,為學習者提供一個跨學科、跨場景的媒介素養提升路徑。教材由三位具有高度互補背景的作者聯合撰寫:趙琳琳擁有20餘年影像塑造媒介形象的實踐經驗,採訪過數十位奧運冠軍、世界冠軍,製作近20部知名運動員人物紀錄片;宋巍長期從事高校體育公共關係教學和研究,深諳媒介素養提升的系統路徑;顧偉外交官出身,具有10多年公關及媒體從業經驗,在整體公關戰略規劃、體系建設、品牌推廣、體育事件營銷和媒體關係、危機管理等方面均擁有堅實的實操能力。無論您是運動員、經紀團隊負責人、高校傳播專業的教師與學生、體育管理機構的管理者還是自媒體從業者,本教材都將為您提供一套科學系統的學習[具,助您在AI與媒介融合的新浪潮中把握技術先機,講好運動員故事,塑造可持續傳播的公眾形象。
未來的體育傳播,不僅是競技的較量,而且是表達力、講述力與技術力的融合演繹。我們誠摯希望,本書能成為新時代體育傳媒人才的啟蒙讀本與實戰手冊。
趙琳琳 宋巍 顧偉
2025年1月
于北京市海澱區信息路48號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