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效應與政策研究 徐開娟 978756972931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02
商品編號: 978756972931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效應與政策研究
ISBN:9787569729313
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徐開娟
頁數:21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679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效應與政策研究》以體育產業發展與就業關係為核心,系統探討了體育產業在促進就業方面的理論機制、實踐路徑及政策優化。研究從我國當前就業形勢出發,指出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擴大就業規模、優化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書中首先分析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對就業的促進效應,指出儘管體育產業在規模、結構等方面不斷優化,但仍面臨就業吸納能力不足、就業結構失衡等瓶頸問題。通過對比國外經驗,發現發達國家在體育產業促進就業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例如體育中小微企業就業吸納能力較強、注重青年群體就業、重視新就業形態保護等,為我國提供了重要借鑒。
進一步,研究構建了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機制框架,從基礎層、機理層和結果層三個維度分析了體育產業對就業規模、結構和形態的多維效應,並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體育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增長的促進作用。研究發現,體育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數每提升1%,就業人數將增加0 788%,表明產業結構優化對就業具有顯著的長期促進效應。
此外,《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效應與政策研究》還聚焦於數字經濟對體育產業就業的多維影響,指出數字經濟推動了體育產業就業結構優化和吸納能力提升,但就業質量的改善仍需進一步探索。同時,針對體育產業新職業的興起,研究分析了其發展現狀、困境及未來培育路徑,強調新職業的出現既是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結果,也是應對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方向。
在人才供需方面,研究指出體育產業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原因包括需求動力不足、匹配效率低下及政策保障不完善等。書中提出從人才流入、人力資本投資、政策引導等多方面入手,優化體育產業人才市場。
最後,通過對體育產業就業政策的歷史演進及現狀分析,研究指出政策存在滯後性和落實不到位等問題,並建議從促進政策、扶持政策和支撐政策三方面著手,進一步優化政策體系,推動體育產業健康發展,助力就業目標的實現。
《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效應與政策研究》結合理論分析、實證研究及政策建議,為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提供了系統性研究成果,對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2
第二節 文獻綜述 10
第三節 研究目標、內容與方法 33
第四節 研究思路 37
第二章 本土實踐: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現狀
第一節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總體情況 40
第二節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現狀 51
第三節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瓶頸 57
第三章 域外經驗:國外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經驗
第一節 國外體育產業發展概況 66
第二節 國外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特點與經驗 71
第四章 機制構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機制路徑與潛力分析
第一節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機制路徑討論 86
第二節 我國體育產業吸納就業的潛力分析 91
第五章 實證分析: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就業效應分析
第一節 理論溯源 100
第二節 我國體育產業就業吸納能力探討 103
第三節 模型設定與指標選取 105
第四節 實證結果與分析 108
第五節 機制討論 111
第六節 結論與建議 115
第六章 就業新形勢:數字經濟發展對我國體育產業就業的多維影響
第一節 理論分析、研究假設與研究設計 119
第二節 數字經濟發展影響體育產業就業的實證分析 129
第三節 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七章 就業新變化: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引致的新職業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14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45
第三節 我國體育產業新職業的發展現狀探析 147
第四節 我國體育產業新職業的發展困境 154
第五節 我國體育產業新職業的培育路徑 156
第八章 核心要素:我國體育產業人才研究
第一節 人才供需矛盾是影響體育產業吸納勞動力就業的核心議題 160
第二節 人才供給與就業需求矛盾產生的深層原因分析 169
第三節 促進體育產業人才供給平衡的路徑探究 175
第九章 政策優化: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問題與對策
第一節 相關政策梳理 184
第二節 體育產業就業相關政策分析評價 197
第三節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政策優化 199
附件 205
參考文獻 207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一)我國整體就業形勢依然複雜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就業工作是經濟平穩運行、社會和諧穩定的有力支撐和永恆課題。進入新時代的十多年來,我國始終堅持就業優先的國家戰略,將就業作為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的關鍵,不斷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和就業法律制度,取得了就業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整體就業平穩等重要成就。但與此同時,國內外複雜多變的環境使我國就業方面仍面臨不確定因素影響增多、就業壓力長期存在、結構性矛盾日漸凸顯等問題,就業形勢依然複雜。
1 就業局面保持長期穩定,階段性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新時代的十多年間,我國就業局面基本保持平穩。一是,就業人數穩步增加,2012-2022年城鎮新增就業年均超1300萬人,累計新增就業人數約1 3億人;二是,失業率得到了有效控制,2018-2023年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約為4 9%、5 2%、5 6%、5 1%、5 6%、5 2%,除2020年與2022年受疫情影響外,其他年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實現了低於5 5%的宏觀調控目標;三是,勞動力市場保持活躍,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信息中心與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對市場供求信息的分析,2015-2022年我國勞動力市場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但近兩年來受疫情影響產生的失業、待業現象還未完全消失,貿易摩擦造成了外向型企業就業大幅流失,環保規制加劇了部分行業的失業率,這些局部性、階段性的動盪使得維持我國就業大局總體穩定的難度逐漸增高。
2 就業總量壓力長期存在,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
在總量方面,國務院就業工作報告指出,2021年末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約8 8億人,”十四五”期間仍將保持在8 5億人以上,超過歐洲人口的總和。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影響因素增多,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穩定就業存量、擴大就業增量面臨較大壓力,保持充分就業始終是首要任務。在結構方面,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凸顯。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變化加快,部分行業技術型人才短缺的問題愈發明顯;另一方面,教育培訓系統相對於市場需求的滯後性,使得勞動者的知識技能無法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深刻影響著我國就業的發展趨勢,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在當前和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仍是難以肖除的問題。
3 傳統就業崗位瀕臨消失,新就業形態展現生機
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加速了傳統行業的衰退、消亡與被替代的進程,造成了大量低端就業崗位的消失。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顯示,到2027年,全球預計有25%的工作崗位會消失。而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中國在疫情之後預計有13%的崗位發生變動,其中以客戶服務與銷售為代表的服務行業崗位受到的衝擊最大。與此同時,伴隨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零工經濟等”新經濟”的發展誕生了眾多就業新形態,能夠有效地接納眾多剩餘勞動力,緩衝摩擦性失業帶來的就業壓力,成為我國”穩就業”的重要力量。國家信息中心發佈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我國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為8 3億人,其中服務提供者約為8400萬人。在未來,新經濟的形態規模將會不斷擴大,產生更多新職業、新崗位,為我國勞動者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前言/序言
體育產業作為國家積極培育的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求其不僅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作用,更要在民生領域發揮引領和示範效能。在就業優先戰略、體育強國建設等大背景下,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理論研究需與時俱進,在擴大就業範圍、調整就業結構、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等實踐層面也要有所建樹。
“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既是一個戰略目標,也是一種發展模式,更是一項系統工程。本書圍繞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效應與政策展開論述,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比較分析法、計量分析法、小組座談法等研究方法,對新時代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本土實踐、域外經驗、機制構建、實證分析、就業新形勢 就業新變化及核心要素等方面進行詳細論述,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隨著體育產業在產業規模、產業結構、產業主體、產業體系、產業基礎等方面的不斷完善,相應地在就業規模、就業結構、就業形勢、就業政策等方面也得到不斷優化,但在就業方面仍然面臨著諸多發展中的階段性問題。
第二,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呈現出一定的效果。不僅體現在體育產業中的就業吸納比重較高(大於1%),更體現在體育中小微企業是體育產業發揮就業效應的主要載體,注重青年群體在體育產業中的作用,重視保護體育產業新就業形態,擴充運動項目產業等社會需求旺盛的體育產業就業模塊,前瞻性預測和佈局新興體育就業市場引導就業升級,以多元化的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助力體育產業發展的就業效應擴大等方面。為促進我國體育產業就業提供了經驗依據。
第三,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內在機制與潛力。機制分析框架由整體到部分、由數量到質量、由現象到本質,清晰梳理了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內在機理,從基礎層、機理層和結果層3個層級展示體育產業發展對就業規模、就業結構和就業形態3個方面的多維效應及機制傳導路徑。其中,基礎層包括體育產業發展質量和發展基礎;機理層包括規模擴充效應、結構優化效應和外部衝擊效應;結果層包括就業規模、就業機構和就業形態變化。同時,2015-2020年我國體育產業為負偏離狀態,表明體育產業生產率較高,吸納就業能力較強。預計到2035年,我國體育產業吸納就業人數有望達到2000萬人,體育產業在吸納就業方面將顯現出巨大潛力。
第四,體育產業結構升級與產業就業增長存在長期均衡的關係。體育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數(JGGJ)每提升1%,體育產業就業人數(JYSL)會提高0 788%。長期來看,體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對體育產業就業人數產生明顯的促進作用,有利於不斷創造新興就業崗位、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同時,體育產業發展與就業人數之間也存在短期的破壞效應。隨著我國體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體育服務行業的就業彈性整體提升,顯現出良好的就業潛力和增長空間,但體育用品製造業在就業方面的吸納能力卻出現減弱現象,甚至對就業產生負面影響。
第五,數字經濟發展對中國體育產業就業的多維影響分析。數字經濟對我國體育產業就業領域產生了深刻變革,帶來了一系列新變化、新矛盾。數字經濟發展對於提高體育產業就業吸納能力、優化體育產業就業結構具有顯著作用,但現階段對於提升體育產業就業質量的作用不明顯。
第六,體育產業新職業符合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研究共獲取包括康復治療師、體育經理人、球鞋定制師、電子競技運營師等職業在內的16個體育產業新職業。我國體育產業新職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得益於體育產業新業態迭出、多業態融合的快速發展。體育產業發展面臨著供給矛盾突出、配套措施不完善、政府與市場認知不高等現實困境。要探索體育產業新職業的未來發展路徑,應完善有關體育產業新職業的頂層設計與配套政策。
第七,人才是支撐體育產業就業的關鍵,既是勞動力,也是數據、知識、技術等高端創新要素的擁有者,在體育產業要素體系中居於重要地位。按照”供給矛盾一深層原因一防治路徑”的研究框架展開分析,發現當前我國體育產業人才仍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出現這些矛盾的影響因素包括需求動力、匹配效率、政策保障等。面向我國體育產業人才市場供需矛盾根源施策,未來需從人才流入、人力資本投資、政策引導、人才佈局等多方面入手。
第八,體育產業就業政策經歷了萌芽準備期(1978-1991年)、積極探索期(1992-2000年)快速發展期(2001-2013年)和全面發展期(2014年至今)的演進過程。針對相關政策尚未跟進落實、產業政策滯後等問題,未來應從促進政策、扶持政策和支撐政策3個方面著手,進一步擴大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就業。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