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收錄作者關於內亞史的二十餘篇書評,其共同主題是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特別是內陸歐亞的關係,也即”中國史上的內亞”與”內亞史上的中國”。作者一方面點出其從世界史關照元、清中國的學術視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橫跨元史與清史的學術興趣。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年代跨度從匈奴、元朝到清朝,內容則集中在元以降,而清代內亞史的部分尤其豐富。作者的評述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對國際學術前沿成果掌握全面、視野獨到,既強調清朝對元朝遺產的繼承與延續,亦強調族群與身份認同的特殊性對於建構清代國家認同的關鍵作用。
作者簡介
蔡偉傑,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現任臺灣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蒙古時代以降的歐亞世界史及內亞與中國關係史。論文散見《中國邊政》《臺灣史研究》《蒙古學研究》《歷史人類學學刊》等學術期刊。另于《澎湃新聞 上海書評》經濟觀察報 書評》《四季書評》《品報 深港書評》等媒體發表文章 數十篇。
精彩書評
★蔡偉傑博士多年來在海內外研究內陸亞洲史,特別著重研究蒙古史,潛沉日久,涉獵精深,視野開闊,對近年美、日、歐等國學者的研究動向及諸多課題的演進趨勢,做出了扼要的闡述,對近年刊出的重要論著做出了清晰的評議。《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篇幅不長,但商量舊學,培養新知,極具啟發性。
——張廣達(臺北”中研院”院士)
★一部用功與用心之作,一部有益且有趣之書。讀破萬卷書之上的展翅騰飛,必然會更高更遠。
——定宜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我很高興看到在這本新書裡,蔡偉傑通過評論學界新著、綜述學術動態、介紹前修成績,全方位地展示了當內亞與中國發生部分重疊時歷史的豐富性與複雜性。對內亞史愛好者來說,《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真是一本絕佳的旅行指南,其關照之豐富、視野之開闊、思考之深入,為多年來同類著作所僅見。我相信,這才是今天用漢語寫作的內亞研究者所應努力的方向。這既是一種學術責任,也是一種道德責任。
——羅新(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對內亞史、元史、明清史、中外關係史研究的重要外文新著做專業評介視野開闊,選書嚴格,評論精當。
——黨寶海(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目錄
上編 世界史上的內陸歐亞、東亞、遊牧民與絲綢之路
內陸亞洲:歐亞世界史上的輻輳之地 003
草原帝國的興起 018
歐亞遊牧文明起源新認識 033
以遊牧民的視角反思世界史的架構 043
絲綢之路的兩種歷史詮釋 056
歐亞皇室狩獵的長時段歷史 068
中心的轉移與現代東亞的形塑 078
中編 蒙古時代的先聲與遺產
安史之亂至蒙古時代終結的歐亞歷史趨勢 087
印度視角下的蒙古征服中亞史 100
蒙古征服與後哈裡發時代的穆斯林世界 110
木格哈敦的珍珠耳飾 117
重估”成吉思大交換”與蒙古治世 127
蒙古帝國是如何”發明”世界史的? 137
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 146
世界史上的蒙古時代及其遺產 161
下編 後蒙古時代與明清中國
精彩書摘
蔡偉傑,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現任臺灣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蒙古時代以降的歐亞世界史及內亞與中國關係史。論文散見《中國邊政》《臺灣史研究》《蒙古學研究》《歷史人類學學刊》等學術期刊。另于《澎湃新聞 上海書評》經濟觀察報 書評》《四季書評》《品報 深港書評》等媒體發表文章 數十篇。
前言/序言
推薦序/羅新
我很高興看到這本新書的出版,因為從專業興趣來說,書中幾乎所有文章 討論的都是我關心的話題。當然,差不多一半文章 都在過去幾年作為微信公眾號文章 刷過屏,只是在手機上閱讀終究匆忙,不容易讀仔細。現在集中到一起,再加上好多過去沒讀過的文章,真是非常便利。
書中所收文章 的內容與主題,幾乎涵蓋了近十年來有關內亞的主要學術話題。論寫作者的知識準備、學術視野以及在各論題上的思想深度,可以說在華語學術圈,很難找到比蔡偉傑更合適的人選。雖然所收文章 都是作為書評、專題介紹和學科評述而寫,但由於作者自身的學術條件,這些文章 都具有很高的專業水準,非泛泛科普文章 能比,對專業研究者來說亦屬難得的資訊來源。
書中所收文章 的共同主題,是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特別是內陸歐亞的關係。所有專題介紹或連類提及的,都是近十年來海外學術界最受矚目的新書,有些已譯成中文,有些還沒有。尚無譯本的,作者的介紹和評論當然很重要;而對那些已有中文譯本的,作者在基本概念、知識背景和學科邏輯等方面的評述對讀者來說也大有幫助。
全書雖然按照主題分為”世界史上的內陸歐亞、東亞、遊牧民與絲綢之路”“蒙古時代的先聲與遺產”"後蒙古時代的明清中國”三編,但這三部分內容之間有知識與思想的緊密關聯。每篇文章 無論是評介一本或多本書,還是評述近年某一重要學術議題的發展,關涉的話題並不鬆散。比如有關絲綢之路是否衰微、馬可波羅是否來過中國,以及有關”北美新近清史研究”的海內外爭議等,都不是就事論事,而是系統而簡明地介紹相關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展開討論。作者的目標不僅是向讀者介紹史學界的新動向、新作品,還展示了這些動向的來龍去脈,並說明這些作品在相關領域的學術史_上有何推進以及存在哪些問題。
21世紀以來,中國史上的內陸歐亞這類話題,先在中國學界、後在公眾間引發了持續關注。排除非學術的因素,內陸歐亞話題的升溫與中國學術的成長基本同步。多樣化的人才與話題,才是學術繁榮的基本條件。不過,在有關內陸歐亞史的眾多討論中,理論和思想上的誤區依然存在。比如,把內陸歐亞與中國對立起來,把遊牧與農耕對立起來,把華夏與非華夏(漢與胡)對立起來,等等。如何把流動與多層次的關聯還原到歷史理解中去,無疑是學者和公眾仍需時時面對的問題。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