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考古學及理論方法論文集 楊建華 978703082135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1,704
商品編號: 978703082135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外國考古學及理論方法論文集
ISBN:9787030821355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楊建華
頁數:38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607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外國考古學及理論方法論文集》收集了作者從事考古教學與科研工作以來全部關於西亞、兩河流域史前時代,以及關於考古學史和理論方法的論文。《外國考古學及理論方法論文集》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考古學史和理論方法對認識與反思,從宏觀上對國內外考古學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理解;第二部分是對西亞、兩河流域考古發現進行評介,並針對其中有待深入的基礎問題,用中國考古學擅長的類型學和區系類型方法進行研究;第三部分是運用聚落考古與社會考古等歐美考古學前沿方法,對西亞、兩河流域的考古資料進行個案分析,並對其背後的文化、社會發展情況進行整合研究;第四部分是在全球視野下開展的比較文明研究,主要聚焦於兩河流域文明和以黃河流域為代表的中國文明各自的形成過程與具體形態,另外還涉及美國西南部印第安人和日本繩文時代史前時代考古的研究成果。

目錄

目錄

考古學理論方法
試論考古學研究的三個層次及其方法(3)
從學科結構看中間理論含義的差別(13)
田野考古資料發表的幾個問題(22)
從美洲考古學史看新考古學(26)
歐美考古學發展史中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40)
認知考古學在歐洲的興起(49)
聚落形態研究的昨天與今天(59)
中國古代文明過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關問題(68)
中外考古學史的內在發展脈絡初探(76)
西亞、兩河流域考古發現與文化研究
西亞、北非、東南歐新石器時代發現與研究的進展——介紹《近東新石器時代》(83)
西亞農業起源(103)
西亞史前考古研究的新進展(111)
恰塔爾遺址發掘——國外田野與發表工作的新進展(120)
試論薩瑪拉文化(123)
蘇美爾文明探源——歐貝德文化研究(166)
布拉克遺址——兩河流域上游古代文明的地下史書(176)
兩河流域上古時期的神廟和宮殿(185)
西亞早期陶泥製品的研究(194)
聚落與社會考古
社會考古學與聚落考古(207)
從聚落佈局看史前社會交換方式的變化——來自西亞地區的三個實例(216)
從聚落佈局看史前宗教功能的演變(230)
西亞史前聚落的發展與文明進程(246)
跨區域比較研究
試論文明在黃河與兩河流域的興起(323)
史前房屋佈局變化的比較及其意義(344)
美國西南部史前聚落形態及其比較研究——兼論文明起源的動因(357)
黃河流域與兩河流域文明起源的初步比較(372)

精彩書摘
考古學理論方法
試論考古學研究的三個層次及其方法
通過古代遺存研究歷史是考古學研究的宗旨。歷史是已經逝去的往事,這往事的內容是無限廣闊的,過去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考古學研究的對象。考古發現的遺存小到一粒種子,大到古代都城。根據發現的遺存所進行的研究,其範圍也是極其豐富的,有遺存年代和文化屬性的分析、遺存功能的確定、古代遺址佈局的復原、古代生態環境的考察和遺存所反映的社會制度以及變化過程和變化原因的探討等,不一而足。以筆者管見,這些研究依其目的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成構建時、空框架,全面歷史復原,以及探討歷史發展進程這三類。它們不是處在同一平面上,根據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它們分別屬_xFFFF_基礎、中層和高層三個層次。
考古研究中層次的劃分和各自的研究範疇及方法的討論,對於豐富遺存收集內容,促進考古學研究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完善考古學方法論以及探討考古隊伍智力結構和考古工作者自身知識構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擬就考古研究中層次的劃分、各層次涉及的範圍和使用方法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基礎研究——構建時空框架
歷史的發展是以時間和地點為線索的。構建一幅以時間為縱軸、以空間為橫軸的歷史發展平面圖是考古研究的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任何研究都無法存在和發展。從考古學發展的歷史來看,人們*先是從遺存差別背後意識到它的年代意義。19世紀上半葉,丹麥皇家博物館館長湯姆森提出的著名的”三期論”,就是根據該館所藏的史前古物,把丹麥的史前時代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從而奠定了史前考古學的研究基礎。
建立時空框架的基本方法是地層學和類型學。考古學中的地層學是來自地質學。但考古學中的地層與地質學中的地層之間*大的區別是前者的地層主要是人們活動形成的;後者則主要是自然變遷的結果。因此考古學中地層學所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而形成的各種堆積,即地層堆積和遺跡堆積。地層堆積的由下至上、由早到晚的形成順序,是地層學研究中的一條主線。地層學在收集考古資料中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區分各種地層堆積和遺跡堆積,確定它們形成的先後順序。其中廣泛利用遺跡堆積之間的層位關係來確定各種遺存的早晚,是中國田野考古學的一大特色。在考古研究中,地層學主要是用來確定各種遺存在時空框架中的位置。
類型學來自生物學對各種生物按其形狀和生活習性的分類。它產生於考古學中地層學方法之前。*初是為了描述器物而進行分類,並沒有意識到各類型之間的差異對說明歷史的意義。類型學和地層學結合,使類型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類型劃分具有了年代的意義,並形成了見於同一層位中若干類型的器物組合一考古學文化。1903年瑞典人蒙德留斯出版的《東方歐洲古代文化諸時期》第一卷《方法論》,建立了考古學中系統的類型學方法。他利用這種方法,建立了北歐遺物的相對年代序列,並探討了各類型之間器物本身發展的演化軌跡。在我國,隨著田野考古的發展,考古工作者運用地層學和類型學方法,使我國的考古學基礎研究有了較大的進展,各地時空框架的建立已初具規模,其中黃河流域的時空框架刻度*細,並已根據器物本身演化軌跡,來研究文化之間的譜系關係。70年代以來,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的研究,標誌著我國考古學基礎研究發展到較高階段,這是我國田野考古與地層學、類型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類型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由人們活動而形成的遺存。從單個遺物到含有成組物品的遺跡單位乃至考古學文化,都可以用類型學的方法進行研究。顧名思義,類型學就是按其形狀進行多層次的分類。一件人工產物包含一系列特徵:有自然形成的,如石器的質料、陶土的成分;也有人類活動形成的(即製作過程和使用過程所形成的),如陶器的顏色、形狀和石器上的磨痕。因此,確切地說,類型學是根據遺存某些特徵進行多層次的分類。人工產物的特徵是客觀存在的,而分類的標準是人們主觀決定的。人們對遺存進行分類時,不是根據其所有的特徵,而是根據那些認為是有意義的特徵。不同的特徵可以說明不同的問題。考古學研究的主要是製作和使用過程中所留下的特徵。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考古學要研究的人工產物的特徵是人類行為的結果。在以時、空框架為目的的類型學方法中,分類是以能夠反映文化的時代特點和傳統因素的特徵為標準的,這樣才能通過分類,反映出它們之間的年代關係和不同的文化屬性。
類型學中劃分的等級有三個,每個等級都是由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似特徵的若干遺存組成的。這些共存於同一遺存中的特徵反復出現,從而構成了特徵複合體。這種特徵複合體的重要性,在於它們合在一起可以從一個遺存或一組遺存變成另一個遺存或另一組遺存,它具有文化和年代的意義。反復觀察證明,遺存和考古學文化的發展變化都是特徵複合體變化的結果,而不是某個特徵變化的結果。因此,把握特徵複合體的性質是遺存分類、文化劃分的關鍵。
類的劃分與現代人對事物的分類標準基本相同,是一群質地、用途和形狀大體相同的遺存。同類遺存中再劃分型和式。同型、同式的遺存之間的相似程度要比同類遺存中不同型、式的遺存之間的相似程度大。但事實上沒有任何兩種遺存(哪怕是同型同式的)是完全相同的。以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階段向龍山文化階段的過渡時期的夾砂罐為例。通過觀察器物和瞭解它們在發現時相互之間的層位關係,選擇如下一些特徵構成特徵複合體作為分類標準:唇部、口沿、口沿與器身的夾角、腹形、器耳、紋飾和陶質等。在這類器物中,許多器物具有同一特徵複合體,即尖唇、寬沿、口沿與器身夾角小,呈平折沿、腹部外鼓明顯、*大腹徑靠上、有大型雞冠狀鎏耳、繩紋加一二道附加堆紋,陶質有夾砂紅陶和夾砂灰陶。這些器物從層位上看是共生的;還有一些器物具有另一特徵複合體方唇、窄沿、口沿與器身夾角增大,呈斜折沿、腹部略向外鼓、*大腹徑居中、有齒狀堆泥耳或無耳,繩紋加三道以上附加堆紋,陶質基本上是夾砂灰陶,它們在層位上也是同時的。前者見於以半坡四期為代表的遺址中,後者見於以泉護二期為代表的遺址中,地層學上證明它們具有早晚的年代意義。從器物本身也可以看出兩者特徵複合體之間的演變序列。因此這兩類器物可以分成兩式。另外還可以發現少量器物既具有前者的一些特徵又具有後者的一些特徵,可以視為兩者的過渡。這說明器物的發展變化是逐漸的,一件器物上的諸特徵的變化並不是同步的。研究這些具有過渡特徵的器物可以說明器物的變化過程,而大量具有上述兩種特徵複合體的器物則代表了兩個器物發展變化的相對穩定時期。如果我們把過渡時期的器物再劃分為不同的”式”以代表更短暫的時期,原有的”式”和它所代表的時期的特點就會變得不明顯了,*後等於沒有劃分。所以,無論我們把型式和期別劃得多麼細,都會存在這種過渡現象。
從上例可以看出,具有特定的特徵複合體的遺存之間如果在層位上是早晚關係或者在特徵複合體之間有承襲關係,它們就可以分為不同的式。式與式之間既有年代意義,又有內在的演化軌跡。型的劃分也是根據特徵複合體,型與型之間可能是同時並存的,也可能具有年代差別,但它*本質的特點是各型之間沒有內在的發展關係,而在同一型中劃分的不同的式則反映了這一型器物的演化軌跡。
因此,類型學方法的實質是通過遺存的排比(主要是借助地層學)和型式的劃分來探討遺存本身的發展序列,從而用它來建立考古學中的時空框架,研究考古學文化的發展階段和相互之間的譜系關係。在這方面的研究中常用的術語有遺存特徵一遺存一類型一組合一文化一文化複合體,一系列由低到高的概念,每個概念都包括了一群低層次的概念。這些概念反映了時空框架上不同等級的刻度。遺存是由人給予一組特徵的物體;類型是由具有同一特徵複合體的若干遺存構成(如有承襲關係的式和平行關係的型);具有相同類型複合體的遺存依其相似程度的大小構成了組合、文化和文化複合體。組合代表了一個考古學文化中的一個期別或一個地方體,文化複合體代表了若干有文化淵源關係的系或有聯繫的區。但是不同等級的類型複合體的劃分是以遺存種類的共異為標準,還是以同類遺存中型式共異為標準,抑或是以同型式出現的數量為標準呢?例如,裴李崗和磁山兩種遺存是一個文化的兩個地方體還是兩個不同
的考古學文化呢?在這些問題上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其標準,而且這些標準又多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這說明要使類型學方法更有效地為考古學研究工作服務,還有總結和探討的必要,使其向科學化、定量化的方向發展。
二、中層研究——全面歷史復原
地層學和類型學方法所構築的時空框架是歷史發展的一副骨架。但要使歷史更加豐富,還需要瞭解古代人們的生存方式,這樣才構成一幅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類歷史畫卷。這項研究可稱為全面歷史復原。
復原的歷史是人類的歷史。而人類,無論是古代的或是現代的,只要他們生活和存在著,就必然發生並處在這幾種關係中:一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例如自然遺物所反映的生態環境,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遺存所反映的人們利用、開發自然的能力;二是人與人的關係,如血緣組織、社會等級、文化間的相互關係;三是人的現實世界與超現實世界的關係,即人的宗教信仰,如祭祀和埋葬習俗。正是這幾種關係使人成為現實的人、社會的人。因此,在對人們生存方式進行全面復原時,也應從這幾方面考慮。
進行全面歷史復原的根據是遺存。其中的自然遺物對歷史復原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自然科學手段鑒定其種屬,為復原人類的生態環境、瞭解人類的經濟活動種類和狩獵、採集向畜牧農耕的過渡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對於人工產物,不僅把它們作為衡量年代和文化傳統的標尺,而且把它們作為人類行為的結果。從研究製造工藝和考定用途的角度瞭解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把遺存之間的橫向聯繫歸納為一定的組合和佈局是歷史復原的另一重要途徑。墓葬隨葬品的組合可以判斷墓主人生前的社會地位和職業,房屋出土遺物的組合可以說明房屋的用途,不同文化遺存的組合不僅反映了文化傳統的差別,也說明了不同文化的人們生活習慣的差別。遺存之間的佈局按其規模可以分為同一遺跡單位內遺物的佈局、同一遺址內遺跡的佈局和一定地域內遺址的佈局(這裡的遺址是指在一定空間範圍內連續分佈的一群遺存)。姜寨居住址和元君廟墓地的研究就是通過一個遺址內遺跡的佈局來探討人們的社會組織。一定地域內遺址的研究在國外稱為聚落考古。遺址延續的時間、地點的選擇,規模的大小以及內部結構和功能是由自然環境、生產力水平、人們的社會組織、意識形態以及與其他文化的關係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因此,聚落考古是以遺址為單位研究人與自然、人與人關係的一種途徑。
考古遺存為我們復原古代人類的生存方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同時必須看到歷史復原的局限性和艱巨性。只有充分估計到這一點,才能使研究方法逐步完善,使中層研究取得更大進展。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