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時代-皇家琺瑯的塵封往事 王翯 978757103281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814
商品編號: 978757103281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2*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榮耀時代-皇家琺瑯的塵封往事
ISBN:9787571032814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
著編譯者:王翯
頁數:18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605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精彩書評
清宮舊藏
1924年,馮玉祥利用直、奉軍閥混戰之機,發動”北京政變”,隨後將遜帝溥儀趕出了紫禁城。之後,臨時執政府與清室人員共同組成”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清宮物品。據當時參與點查的人回憶,當他們來到乾清宮端凝殿(圖0-1)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在這已經破舊得漏雨的房子裡,竟然存放著數百件在當時就已價值連城的琺瑯彩(瓷胎畫琺瑯)。與它一同保存的還有本書的主角銅胎畫琺瑯,以及玻璃胎畫琺瑯、紫砂胎畫琺瑯,除去胎體材質,它們共同的特點都是採用畫琺瑯工藝裝飾紋樣。
琺瑯,是一種應用於金屬、陶瓷、玻璃等器物表面上的玻璃質的裝飾材料。通俗地說,琺瑯即是玻璃,屬_xFFFF_玻璃類物質中的一個品類。它是以石英和長石為主要原料,以硼酸為助熔劑,通過低溫燒制而成的玻璃料。這種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物質加入不同的金屬(如鈷、銻等)氧化物呈色劑後形成不同的顏色,通過燒制附著在器物表面,具有美觀且耐腐蝕的優點。根據裝飾工藝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掐絲琺瑯、畫琺瑯等。掐絲琺瑯是以金屬為胎,先用金屬絲掐成花紋或圖案輪廓,焊接到金屬器物表面,然後用粉狀或糊狀琺瑯填充、燒制而成;畫琺瑯則是以金屬、玻璃、陶瓷等多種材質為胎,以各色琺瑯為顏料繪畫後燒制而成。以金屬胎(多數為銅胎)畫琺瑯為例,通常是在胎體表面先燒制一層白色琺瑯釉,再於白色基底上繪畫後燒制(圖0-2)。
掐絲琺瑯起源於公元前15世紀的地中海沿岸地區。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公元11-13世紀拜占庭帝國的金胎和銅胎掐絲琺瑯工藝達到鼎盛,被廣泛應用於宗教法器的製作,其輝煌成就舉世聞名。元代,掐絲琺瑯工藝傳至中國。傳統觀點認為是阿拉伯人向中國工匠傳授的掐絲琺瑯技術,但根據最新的研究表明,傳授技藝的人很有可能來自拜占庭帝國。清代,負責制作皇家御用器物的機構是內務府下屬的造辦處,其根據皇帝的旨令或宮廷生活的需要製作,每一件器物都有詳細的記錄,檔案的名稱為”活計檔”。在活計檔中,採用掐絲琺瑯工藝裝飾的器物多為銅胎,故記錄為”銅胎掐絲琺”。時至晚清民國之際,因文獻記載明代景泰時期的掐絲琺瑯器最好,於是銅胎掐絲琺瑯有了一個日後家喻戶曉的俗稱——”景泰藍”。
畫琺瑯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一般是指金屬胎上用琺瑯料彩繪後,以低溫燒制而成的器物或裝飾嵌片。法國的利摩日(Limoges)在15世紀晚期發展成為畫琺瑯重鎮。此外,法國巴黎附近及歐洲各國也陸續開展畫琺瑯的製作,除了畫琺瑯器皿,還有鐘錶和鼻煙盒上的嵌片等。利摩日畫琺瑯在17世紀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歐洲又興起數個重要的畫琺瑯製作中心,如法國布盧瓦、瑞士日內瓦、德國奧格斯堡等地。其中日內瓦一直到19世紀都是琺瑯裝飾小件和琺瑯畫的重要製作中心(本書將會提到的一個人物Joseph Coteau即是來自日內瓦)。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早期,畫琺瑯工藝進入中國後,受到當時最高統治者的青睞,獲得迅速發展。乾隆時期的廣州作為宮廷畫琺瑯工匠的輸送基地和貿易口岸,其製作的畫琺瑯器物不僅是行銷歐洲的商品之一,還成為進入宮廷的貢品。在活計檔中,經常將本土製作但工藝來自西洋的金屬胎(多為銅胎)畫琺瑯器物稱為”西洋琺瑯”或是”銅胎畫琺瑯”,將廣州製作的銅胎畫琺瑯器物稱為”廣琺瑯”。故宮博物院共收藏金屬胎畫琺瑯器物達2000餘件,絕大多數是清宮舊藏,除個別幾件為金胎以外,其餘的皆為銅胎。瓷胎畫琺瑯現稱為”琺瑯彩”,玻璃胎、紫砂胎畫琺瑯亦屈指可數。因此,故宮博物院在保管和使用金屬胎畫琺瑯文物時,通常直接使用”畫琺瑯”指代,除非特別強調胎質。通常情況下,”畫琺瑯”皆指銅胎畫琺瑯,本書亦沿用此習慣。

目錄

第一章
康熙皇帝 006
“太陽王”路易十四 014
傳教士 020
中國工匠 023
有關政治 030
關於藝術 034
第二章
雍正皇帝 052
檔案中的記載 056
關於藝術 064
第三章
乾隆皇帝 088
端凝殿 093
甯壽宮 100
意外的簽名 110
廣琺瑯 150
實用性 156
關於藝術 162
後記 184

精彩書摘
王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畢業,碩士學位。現為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工藝美術史,從事漆器、琺瑯等文物保管、展覽和研究等工作。主持策劃”凝華煥彩——故宮博物院藏宮廷琺瑯器精品展”等多個文物展覽,在《故宮博物院院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2023年出版《遇見紫禁城:漆器之美》

前言/序言
清宮舊藏
1924年,馮玉祥利用直、奉軍閥混戰之機,發動”北京政變”,隨後將遜帝溥儀趕出了紫禁城。之後,臨時執政府與清室人員共同組成”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清宮物品。據當時參與點查的人回憶,當他們來到乾清宮端凝殿(圖0-1)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在這已經破舊得漏雨的房子裡,竟然存放著數百件在當時就已價值連城的琺瑯彩(瓷胎畫琺瑯)。與它一同保存的還有本書的主角銅胎畫琺瑯,以及玻璃胎畫琺瑯、紫砂胎畫琺瑯,除去胎體材質,它們共同的特點都是採用畫琺瑯工藝裝飾紋樣。
琺瑯,是一種應用於金屬、陶瓷、玻璃等器物表面上的玻璃質的裝飾材料。通俗地說,琺瑯即是玻璃,屬_xFFFF_玻璃類物質中的一個品類。它是以石英和長石為主要原料,以硼酸為助熔劑,通過低溫燒制而成的玻璃料。這種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物質加入不同的金屬(如鈷、銻等)氧化物呈色劑後形成不同的顏色,通過燒制附著在器物表面,具有美觀且耐腐蝕的優點。根據裝飾工藝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掐絲琺瑯、畫琺瑯等。掐絲琺瑯是以金屬為胎,先用金屬絲掐成花紋或圖案輪廓,焊接到金屬器物表面,然後用粉狀或糊狀琺瑯填充、燒制而成;畫琺瑯則是以金屬、玻璃、陶瓷等多種材質為胎,以各色琺瑯為顏料繪畫後燒制而成。以金屬胎(多數為銅胎)畫琺瑯為例,通常是在胎體表面先燒制一層白色琺瑯釉,再於白色基底上繪畫後燒制(圖0-2)。
掐絲琺瑯起源於公元前15世紀的地中海沿岸地區。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公元11-13世紀拜占庭帝國的金胎和銅胎掐絲琺瑯工藝達到鼎盛,被廣泛應用於宗教法器的製作,其輝煌成就舉世聞名。元代,掐絲琺瑯工藝傳至中國。傳統觀點認為是阿拉伯人向中國工匠傳授的掐絲琺瑯技術,但根據最新的研究表明,傳授技藝的人很有可能來自拜占庭帝國。清代,負責制作皇家御用器物的機構是內務府下屬的造辦處,其根據皇帝的旨令或宮廷生活的需要製作,每一件器物都有詳細的記錄,檔案的名稱為”活計檔”。在活計檔中,採用掐絲琺瑯工藝裝飾的器物多為銅胎,故記錄為”銅胎掐絲琺”。時至晚清民國之際,因文獻記載明代景泰時期的掐絲琺瑯器最好,於是銅胎掐絲琺瑯有了一個日後家喻戶曉的俗稱——”景泰藍”。
畫琺瑯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一般是指金屬胎上用琺瑯料彩繪後,以低溫燒制而成的器物或裝飾嵌片。法國的利摩日(Limoges)在15世紀晚期發展成為畫琺瑯重鎮。此外,法國巴黎附近及歐洲各國也陸續開展畫琺瑯的製作,除了畫琺瑯器皿,還有鐘錶和鼻煙盒上的嵌片等。利摩日畫琺瑯在17世紀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歐洲又興起數個重要的畫琺瑯製作中心,如法國布盧瓦、瑞士日內瓦、德國奧格斯堡等地。其中日內瓦一直到19世紀都是琺瑯裝飾小件和琺瑯畫的重要製作中心(本書將會提到的一個人物Joseph Coteau即是來自日內瓦)。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早期,畫琺瑯工藝進入中國後,受到當時最高統治者的青睞,獲得迅速發展。乾隆時期的廣州作為宮廷畫琺瑯工匠的輸送基地和貿易口岸,其製作的畫琺瑯器物不僅是行銷歐洲的商品之一,還成為進入宮廷的貢品。在活計檔中,經常將本土製作但工藝來自西洋的金屬胎(多為銅胎)畫琺瑯器物稱為”西洋琺瑯”或是”銅胎畫琺瑯”,將廣州製作的銅胎畫琺瑯器物稱為”廣琺瑯”。故宮博物院共收藏金屬胎畫琺瑯器物達2000餘件,絕大多數是清宮舊藏,除個別幾件為金胎以外,其餘的皆為銅胎。瓷胎畫琺瑯現稱為”琺瑯彩”,玻璃胎、紫砂胎畫琺瑯亦屈指可數。因此,故宮博物院在保管和使用金屬胎畫琺瑯文物時,通常直接使用”畫琺瑯”指代,除非特別強調胎質。通常情況下,”畫琺瑯”皆指銅胎畫琺瑯,本書亦沿用此習慣。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