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其美-龍山時代的用玉制度與工藝美學 曹芳芳 978730268775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清華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814
商品編號: 9787302687757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玉成其美-龍山時代的用玉制度與工藝美學
ISBN:9787302687757
出版社:清華大學
著編譯者:曹芳芳
頁數:34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605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一部系統的關於中國早期玉器的研究專著;北京大學藝術學、考古學教授推薦

作者簡介
曹芳芳,河南鄭州人。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博雅博士後,現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長聘教授。曾參與郭家棗園遺址、周公廟遺址和周原遺址考古發掘或調查,參與邰城秦漢墓地、周公廟遺址、葉家山曾國墓地、劉家窪芮國墓地考古資料與出土文物的整理與研究。2014年10月至2018年8月在廣東省博物館從事藏品徵集與管理、藏品研究、展覽策劃、科研與學術管理等工作。當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早期中國考古、玉器研究、工藝美術史等。

精彩書評
曹芳芳,河南鄭州人。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博雅博士後,現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長聘教授。曾參與郭家棗園遺址、周公廟遺址和周原遺址考古發掘或調查,參與邰城秦漢墓地、周公廟遺址、葉家山曾國墓地、劉家窪芮國墓地考古資料與出土文物的整理與研究。2014年10月至2018年8月在廣東省博物館從事藏品徵集與管理、藏品研究、展覽策劃、科研與學術管理等工作。當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早期中國考古、玉器研究、工藝美術史等。

目錄

早期玉器因其所具備的神聖性、等級性、符瑞性、紐帶性、珍貴性、藝術性,成為先秦時期重要的祭祀禮器、身份標誌、優質貢賦與”奢侈品”。玉器的使用則是當時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時社會上層藝術觀與審美觀的重要表現。本書通過對龍山時代玉器的細緻梳理,重點考察不同地區的用玉制度與工藝美學。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龍山時代用玉傳統的嬗變和玉器所反映的龍山時代社會,呈現了王權國家誕生前夕歷史、文化與藝術圖景的一個側面。本書可供工藝美術史、考古學、設計學、博物館學、文物學、歷史學、物質文化等領域的師生和愛好者閱讀。

精彩書摘
緒 論 / 001
第一章 良渚玉器的式微:龍山時代早期 / 027
第一節 黃河下游地區 027
第二節 黃河中游地區 054
第三節 長江下游地區 065
第四節 珠江流域地區 090
第五節 黃河上游和長江中游地區 103
第二章 中原玉器的崛起:龍山時代晚期 / 111
第一節 黃河下游地區 111
第二節 黃河中游地區 149
第三節 黃河上游地區 192
第四節 長江中游地區 228
第五節 長江下游地區 252
第三章 歷史嬗變:龍山時代的用玉傳統 / 257
第一節 沿海到中原:龍山時代用玉格局的嬗變 257
第二節 神權到王權:龍山時代用玉功能的嬗變 264
第四章 闡幽明微:龍山玉器的工藝美學 / 273
第一節 乘風破浪:龍山時代玉材體系的深拓 273
第二節 革故鼎新:龍山時代制玉技術的流變 280
第三節 二元對立:龍山玉器的圖案演化與審美觀念 285
第五章 龍山玉器與九州初定 / 293
第一節 九州攸同:文獻中的玉石朝貢體系 294
第二節 以中原為中心:龍山玉器構建的交流體系 297
第六章 結 語 / 319
圖片來源 / 329
後 記 / 331

前言/序言
記得2010年春夏,我收到一位來自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文博系,名叫曹芳芳的本科生的來信。她說她是我的鄭州小老鄉,學習成績優異,非常仰慕北大考古,打算下半年報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研究生。雖和我素不相識,但非常希望得到我的鼓勵和支持。這是我這麼多年第一次收到這樣的信件,很欣賞這位小姑娘的勇氣。於是就給她回信,支持她報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並鼓勵她,如果一年不行的話,可以再來一年。還讓我的學生雷興山給她寄些考古文博學院的課程資料,希望對她有所幫助。沒想到,曹芳芳不僅一年就考上了,而且還是以專業成績第一名考入的。之後,她跟隨孫慶偉在北大讀書。
2011年8月底,開學以後曹芳芳便來辦公室拜訪我,記得當時我請這位小老鄉和商周組的幾位同學在北大西門外吃了一頓烤魚,席間大家相談甚歡,同學們對未來的學習充滿期待。之後,曹芳芳在北大讀研期間,有時也會參與我的課題,幫我做些學術輔助工作。碩士畢業後,她南下廣東省博物館工作,也經常跟我溝通交流。再到後來,她又返回北大讀博士、做博士後。可以說,這十多年我見證了曹芳芳從一個本科生成長為一位優秀的青年學者。如今她的第一本專著出版在即,她的導師孫慶偉認為當年她與北大結緣由我開始,她的第一本專著也理應邀請我為之作序。
曹芳芳選擇龍山時代的用玉制度為進入學術領域的研究重心,自然與她導師的研究特長密不可分。孫慶偉的博士論文以周代的用玉制度為中心,研究成果達到周代玉器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因此,選擇龍山時代的用玉制度,自然也有極為深遠的考量。一是,龍山時代處於早期王權國家誕生的前夕,是中國文明發展的加速階段,這一時期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二是,在如此重要的階段,玉器在文明加速發展和國家形成的過程中到底發揮了何種作用。三是,從用玉制度而言,能否窺探到夏商周三代文化與禮制發展的一些淵源。她所定義的龍山時代是指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在內的廣義的龍山時代,前後長達千年。這也就決定了其研究資料多、時間長、涉及範圍廣的特點。之後,她以參加學術會議為契機,又相繼對長江流域邊緣和珠江流域的龍山時代玉器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研究,其中有些報告我親耳聽過。
然而,當我再次看到她的書稿時,又一次深感意外。沒想到她不僅將龍山時代的玉器研究補全,而且新增了關於工藝美學的研究,即納入了藝術學與設計學的視角。這一部分內容在考古文博領域當中,長期以來被認為不那麼重要。其實,前些年我也強調過文物研究,不管是玉器,還是青銅器、彩陶、陶瓷等文化遺存,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還充滿了藝術價值,因而當然也需進行一些美術考古或藝術史角度的分析與研究。曹芳芳結合自己的學術訓練,增加了藝術學視角分析,將用玉制度與工藝美學結合起來,探討龍山時代的社會、禮制與美學思想,將玉器研究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通讀書稿,資料豐富翔實,分析有理有據,結構安排合理,不僅系統地構建了龍山時代的用玉體系,而且提出了許多富有新意的見解和認識。曹芳芳將長達千年的龍山時代分為早、晚兩期,並注意到早、晚兩階段之間各個方面的較大差異。有幾點印象深刻:
一、深化用玉制度研究。全書不僅在第二章 和第三章 進行了較為細緻和全面的分區、分類分析,把握用玉的器類組合與造型特徵、時間特徵、等級特性、性別特徵、使用特徵、玉材特徵、制玉技術特徵、圖案與審美特徵,而且還善於從宏觀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和總結。提出了不少論斷,如在用玉格局上,龍山時代早期雖然良渚用玉逐漸衰落,但東部沿海地帶依然是當時的用玉中心,此時黃河中游的用玉勢頭才剛剛展露苗頭。到龍山時代晚期用玉的中心已實現了從沿海到中原的空間轉移,為之後夏、商、周三代文明在以中原為中心的地帶展開奠定了基礎。在玉器功能上,隨著用玉格局在空間上的轉移,龍山時代早晚的用玉組合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玉琮和玉璧在龍山時代晚期及以後基本退出核心禮器範疇,反而新”瑞”,如多孔玉刀、玉圭、牙璧、牙璋等新型玉禮器群的興起,導致玉器的神聖性進一步降低,使得其象徵軍權和王權的作用更加突出,從而實現了玉器功能從整體上由神權向王權的轉化。
二、開拓玉器的工藝美學研究。曹芳芳博士後階段在北大藝術學院進行學科交叉研究,學習了不少藝術學研究的視角、理論與方法。因而,她有能力增添以往考古學界所缺少的藝術學分析。像材質、技藝、圖案與紋樣等方面的研究,雖然也是考古學分析的內容,但是以往這些方面都是由不同的學者各自進行獨立的研究。曹芳芳將這幾方面結合起來,最終指向的是美學思想與審美觀念,這是一個創新。根據玉器材質的變化與拓展、制玉技術革故與鼎新,同時結合造型與紋樣分析,她認為在審美觀念上,龍山時代早期是東部地帶與華夏腹地的東、西二元對立。東部地帶玉器崇尚良渚式紋樣與突出神秘感的審美理念;而華夏腹地玉器則注重玉材本身的質美與珍貴,多素面無紋,傾向于質樸莊重的審美。龍山時代晚期玉器的審美觀念轉向了黃河與長江流域之間的南、北二元對立。黃河流域崇尚幾何化、線條化的造型與紋樣,審美繼承了前期;而長江中游則偏愛仿生型的玉器和紋樣,塑造了一次審美上的”復古”。
三、上升到社會與思想觀念研究。龍山時代處於夏朝之前,當時的社會、禮制、審美等上層建築方面的狀況自然是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作者沒有止步于用玉制度與工藝美學的分析,而是大膽地往前邁出了一步,即從玉器層面來探討當時九州的形成與社會狀況。不管從文獻還是考古證據來看,龍山時代已經形成了全面的玉文化交流網絡與體系。由於玉器在跨區域的互動網絡體系中是一個重要的活躍因子,因而它是維繫不同區域之間的紐帶,推動了九州的形成。最終,正是由於玉文化在龍山時代的發展、轉變與特質,玉器和玉文化經過中原地區的內化,成為中原族群自身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形成了一種穩定的文化心理結構,並上升為一種文化基因,不僅使得玉器和玉文化能夠在華夏大地普及,而且能夠繼續向下複製和傳承,成為中華文化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
可以說,這些具有分量感的論斷、研究的全面性和創新性,使得本書在玉器研究方面開闢了新天地,也確立了一種考古、藝術與文明有機融合的研究範式,達到了作者在緒論中所說的”把玉器作為一種‘器物史料’,將玉器置於層層考古背景與社會情景之中,探求制度、技術、藝術、流通與精神信仰層面的知識”之目的。考古學研究的難點之一就在於如何有效達到”透物見史”,本書的研究通過考古學與藝術學的交叉、微觀分析與宏觀總結並行、考古資料與歷史文獻相結合的方式,可以說很好地完成了這一課題。雖然個別觀點仍值得商榷,一些局部仍可繼續深入,但總體來說瑕不掩瑜。
這些成果的獲得,與她的刻苦勤奮、執著堅韌和持之以恆的精神狀態密不可分。我聽商周組老師說起她最多的就是,不怕吃苦,十分努力,特別能寫。除此之外,根據我所觀察,曹芳芳也十分善於思考和總結,這也是她能夠在本書中將不同學科的理論與知識融會貫通的重要原因。
隨著早期中國玉器出土資料越來越多,玉器之于中華文明的獨特作用也越來越清晰,本書就是在此方面的一個呈現,也交出了一份較為優秀的答卷。考古學研究內容豐富廣泛,而且貴在恒久。在本書出版之際,一方面為曹芳芳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希望她今後能夠擴大學術視野,持之以恆,勇於突破和創新,繼續多學科交叉,多領域融合,深入研究早期中國文化與文明,不斷有新成果問世。是為序。
李伯謙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原院長、教授
“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首席科學家
2024年9月於鄭州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