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於未「燃」-故宮歷史上的火災與消防 周乾 978757530313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譯林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02
商品編號: 978757530313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7*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防患於未「燃」-故宮歷史上的火災與消防
ISBN:9787575303132
出版社:譯林
著編譯者:周乾
頁數:28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596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作者以古建專家的嚴謹鉤沉史料,又以文化學者的溫情講述故事:從藻井、螭吻、黑色瓦頂等”鎮火符號”,到內金水河、銅缸、石頭房、防火牆等”科學防線”,再到清代皇家消防隊的制度演進,一路追蹤,讓我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見”故宮——它不僅是木構的史詩,也是一部”與火博弈”的啟示錄。
讀完本書,你會在太和殿的十隻神獸裡讀懂古人對雷擊的恐懼,會在皇史宬的無梁石拱中體會檔案如何逃過火劫。這既是一部故宮古建的”深度指南”,也是一本寫給每個人的”日常消防手冊”。這本書提醒我們:敬畏火,方能守護文明與日常。

內容簡介
故宮曾是明清皇家宮殿,擁有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因木材易燃,故宮在歷史上多次遭受火災的侵襲。古代宮廷孕育出了多種”鎮火”和滅火方法,它們或為工匠的智慧結晶,或蘊含著傳統的觀念和禁忌,承載著信仰與敬畏。本書結合史料分析與現場調查,圍繞火災史、防火文化、防火智慧,剖析了紫禁城的火災歷程、防火管理、防火習俗和科學防火方法。書中內容深入淺出,讓讀者輕鬆領略故宮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既富於知識性,又不乏趣味性。

作者簡介
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博士後合作導師。故宮古建專家,中國工程院諮詢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中國博士後基金評審專家。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貨、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十項,發表學術論文,文章 二百餘篇,出版著作二十多種。

精彩書評
故宮的古代消防文化內涵豐富。明清時期的火災經歷,為今天古建築的防火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故宮的消防文化,是故宮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古代消防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這些古代防火智慧,依然值得今人傳承和發揚,以更好地保護故宮這一人類文化遺產,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燃”。
——周乾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明代的主要火災
紫禁城最早的火災
三大殿因火災而縮尺
胡鬧皇帝與乾清宮火災
大高玄殿火災與壬寅宮變
第二章 清代及民國的主要火災
康熙十八年太和殿火災
嘉慶二年乾清宮火災
光緒十四年太和門火災
民國十二年建福宮火災
第三章 明清宮廷的防火管理
明清宮廷的防火逸聞
紫禁城與禁煙
清代”皇家消防隊”的發展歷程
第四章 古代防火信仰文化
藻井與水草圖案
鴟尾、鴟吻、摩羯魚與紫禁城屋頂上的螭吻
太和殿屋頂上的十個神獸
文淵閣的古代防火觀
“門字無鉤”與”熊能招火”
紫禁城裡的西式”爛尾樓”
五行生克與防火
皇家宮殿的防雷
第五章 古代科學防火方法
內金水河與防火
水缸與防火
石頭房與防火
明清皇家的”金匱石室”
防火牆
機械滅火器
如何撥打”119”
第六章 餘論
明清紫禁城火災史鑒
紫禁城防火的信仰體系與科學智慧
附錄一 明清時期的主要火災
附錄二 故宮博物院日常工作中的消防指南

精彩書摘
我國古代重要建築的室內上方,正中部位常設有一種向上凸起的穹窿狀裝飾,這種裝飾稱為藻井。太和殿是明清帝王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其建築裝飾藝術濃縮了我國古建築裝飾藝術的精華。太和殿內寶座上方的藻井,全稱為龍鳳角蟬雲龍隨瓣枋套方八角渾金蟠龍藻井。從分層構造上來看,太和殿藻井由三層組成:下層為方井,中層為八角井,上層為圓井。其中,四邊形與八角形木骨架相交形成的三角形或菱形空間,稱為角蟬。從功能上講,太和殿藻井融裝飾性與象徵性於一體,一方面展現出精美的裝飾藝術和空間造型,另一方面象徵著古代皇權的至高無上,並寓意避火驅邪,是我國古代豐富文化的生動體現。
太和殿藻井的平面佈置呈現出對稱之美。從藻井的平面組成來看,其核心木骨架由四邊形外骨架、圓形內骨架,以及四邊形與八角形交錯形成的中間骨架構成。四邊形、八角形和圓形均為對稱圖形,對稱中心恰好位於藻井頂部的中央。四邊形與八角形的交織分割出三角形、菱形的骨架,它們均勻而對稱地環繞在藻井的四周,骨架圍成的平面藻井與水草圖案內交替刻有龍紋或鳳紋。三角形、菱形的骨架與龍紋、鳳紋的裝飾均為對稱佈置,對稱軸即為經過藻井頂部中心的十字正交線。藻井頂部中心雕有一條蟠龍,龍頭居於正中部位,口含軒轅鏡。大軒轅鏡位於龍頭正下方,六個小軒轅鏡則以大軒轅鏡的中心為對稱中心,均勻地分佈在其周圍。這種對稱佈局,給人以圓滿、勻稱、平衡之感。
太和殿藻井的空間佈置呈現出秩序之美。位於寶座上方的藻井,是太和殿底部空間向上部空間的過渡,空間範圍由下而上逐漸收縮;藻井的空間佈局由下而上亦由大變小,各層骨架之間過渡自然,收縮均勻,到頂部形成”如傘如蓋,穹然高起”的空間。藻井頂部正中的軒轅鏡則成為藻井空間的中心,凸顯出古代帝王在天地之間的中心地位。不僅如此,各層骨架的平面對稱性,使得這些四邊形、八角形和圓形的平面在垂直方向上擴展成有序而規則的藻井空間。無論是各層骨架側壁上雕刻的繁複龍紋,還是各層骨架之間整齊排列的斗拱層,都呈現出疏密有致、繁而不亂的美感,在變化中展現出統一,極富節 奏感、韻律感和秩序感。太和殿藻井在空間佈局上展現出秩序之美,條理清晰、規則嚴謹、和諧統一,令人讚歎不已。
太和殿藻井的整體造型呈現出裝飾之美。藻井上紋飾華麗且種類豐富,有巴達馬(蓮花)紋、龍紋、鳳紋、斗拱紋等。這些紋飾雖然造型複雜,數量眾多,但是雕刻得精美絕倫,體現出我國古代工匠精湛的建築技藝。斗拱是我國古建築木結構中造型最為優美且構造最為複雜的構件。在古建築的營建中,斗拱由數量眾多的細小構件層層疊加而成。太和殿藻井上的斗拱多由工匠在大木料上雕刻而成,立面凹凸有致,外形曲線整齊劃一、弧度優美,有極強的藝術感和節 奏感。
龍為我國古人想像中的靈獸及帝王的化身,其造型複雜,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龍的描述為”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這些特徵在太和殿藻井的龍紋裝飾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尤其是位於藻井頂部正中的蟠龍。它盤踞於雲霧之中,張牙舞爪,口含寶珠(軒轅鏡),氣勢磅礴,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彰顯出皇家宮殿的威嚴和震懾力。在這裡,複雜的建築造型被轉化為一種藝術的美感。藻井上金色的裝飾色彩,更是為皇家宮殿增添了壯麗與華美。
太和殿藻井還反映了我國古代社會的多樣文化,尤其在防火文化層面具有獨特的意義。古人認為,藻井可以克火。南朝梁蕭統所編的《文選》中提到:”《風俗通》曰:‘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厭火也。’”藻井的造型類似于東井,上面繪製了水草、荷、菱。無論是東井還是水草,都被認為具有厭火的神奇效果,可以防火。古人認為東井是主宰水源的,西漢《史記•天官書第五》中注解道:”東井八星,主水衡也”,”東井主水事”。因此,東井具有滅火的象徵意義。
宋代文人葉廷珪在《海錄碎事》中寫道:”屋棟之間為井形,而加水藻之飾,所以厭火災也。故《魯靈光殿賦》‘圓淵方井,反植荷蕖也’。”這句話揭示了古人在建築中設計”井”形結構,在室內裝飾水草圖案,以此寄託防火願望的文化內涵。《魯靈光殿賦》中的”圓淵方井,反植荷蕖”即為此意。《魯靈光殿賦》為東漢辭賦家王延壽所撰,其中的”反植荷蕖”描繪了一種視覺效果,即藻井上的荷花仿佛從屋頂向下生長一般。南朝梁蕭統在《文選》中轉引《爾雅》的觀點,認為”反植荷蕖”的主要目的是增強蓮花的光輝。《文選》載:”圓淵方井,反植荷蕖反植者,根在上而葉在下。《爾雅》曰:‘荷芙蕖種之于圓淵方井之中,以為光耀。’”
水草不僅可見於藻井,也可見於古建築室內的頂棚天花和大樑。文淵閣的天花採用了金蓮水草的彩畫圖案,這種設計旨在達到”厭火”的效果。金蓮水草為清代中早期天花彩畫的一種,以荷花、水草為主題圖案,花頭採用瀝粉貼金的做法。北周文人庾信在《庾子山集注》中提到:”梁上畫以水草,所以厭火。”人們認為,在天花梁上繪製水草圖案,就可以克火。宋代官員龐元英在《文昌雜錄》中記載:”及大起建章 宮,遂設鴟魚之像於屋脊,又畫藻井于梁上,用厭火祥。”這表明古人通過在梁上繪製藻井圖案來寄託防火的願望。古人之所以認為這些水生植物具有滅火之效,是因為它們的生長環境與水密切相關,仿佛能夠起到壓制和趨避火患的作用。
太和殿藻井中的軒轅鏡,不僅象徵著皇帝的正統地位,而且蘊含著克火的寓意。唐代文人張守節 在《史記正義》中提到,軒轅是”黃龍之神,主雷雨之神”,具有”陰陽交感,雷激為電,和為雨,怒為風,亂為霧,凝為霜,散為露,聚為雲氣”等神奇能力。由此可知,軒轅的造型類似黃龍,具有駕馭雨水的本領,因而被融入建築裝飾之中,寄寓著滅火的願景。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