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樣變圓的 詹姆斯.漢南 978751336096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新星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51336096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地球是怎樣變圓的
ISBN:9787513360968
出版社:新星
著編譯者:詹姆斯.漢南
頁數:38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585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 人類歷史上首批偉大的科學成就,反直覺、反常識的經典範例。我們習以為常的知識,在古人眼裡是完全不可想像的,如果地球是圓的,那在下方的人為什麼不會掉下去呢?這一反直覺的真理經過幾代人不斷探索才得以印證。所以”顯而易見的事”並非就是真理,永遠不要拋棄懷疑之心,不要預設已知的答案就是正確的。
◆ 令人腦洞大開的世界級謎題的解謎過程。最重要的是思考的天性和懷疑的本能。地平說或許不是真實的,但人類的思考和實踐是真實的。再過幾千年之後,現在的科學和認知,又有哪些會像”地平說”一樣被淘汰了呢?
◆ 少有的以地球形狀為主題的歷史科普書。以人類發現地球形狀的過程為一條貫穿始終的細細金線,串聯起上下6000年的人類文明發展史和科學探索史。天文學、地理學、哲學、歷史,甚至文學和數學。
◆ 跨文化的多方視角。不僅有古巴比倫、古埃及、波斯、古希臘等傳統西方思想,還兼具印度、阿拉伯、中國等東方視角,寫盡古今中外。
◆ 科普博主的素材庫,史學學生的地球圖書館。一本書就像一件小小的檔案室,把地球這顆”藍色彈珠”的前世今生完全展現出來,需要大量知識的朋友們快來這裡”抄作業”吧。

內容簡介
地球是球體這一觀念已經顯而易見到我們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拋開這一常識,我們還能判斷出地球是球體嗎?或者地球還能是什麼形狀呢?盾形?梨形?甜甜圈形?香腸形?甚至是恐龍形?而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你又能提供什麼證據呢?
在遙遠的古巴比倫,當時的人們對腳下這一片土地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像,並用楔形文字記錄在了美麗的神話和詩歌中。詹姆斯 漢南從這裡寫起,沿著時間和空間的軸線,一一介紹了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展示了不同環境孕育出的不同文明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所有文明都曾相信地球是平的,而古希臘何以成為第一個摒棄地平說的民族?其哲學家在公元前4世紀時推導出了地球的真實形狀,這一知識後由羅馬人傳到了印度,並從那裡傳播到了巴格達和中亞,繼而傳到東方世界。
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不僅是一段科學發現的征程,更是對傳統觀念的挑戰之旅。每一次新的觀測過程、每一個突破性的理論,都如同重錘,撼動著固有認知的根基。它告訴人們,或許那些”眾所周知的事物”反而限制了我們,我們不應對常識過於依賴,而要時時刻刻保持懷疑和好奇。

作者簡介
牛津大學物理學學士、倫敦伯克貝克學院歷史學碩士、劍橋大學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博士,對科學史滿懷熱情,為各種報刊撰稿。《科學的起源》是他獻給大眾的通俗作品,2010年入圍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

目錄

引言 藍色彈珠
1 巴比倫:地的四方
2 埃及:黑壤與紅沙
3 波斯:秩序與奸詐
4 古希臘:阿喀琉斯之盾
5 希臘思想起源:與所有極端的距離相等
6 前蘇格拉底學派和蘇格拉底:飄浮在空中
7 柏拉圖:扁平或球體,取決於哪個更好
8 亞裡士多德:必定是球體
9 希臘對世界形狀的爭論:球形或三角形或其他形狀
10 羅馬對地圓說的觀點:世界之圓
11 印度:北極之山
12 薩珊波斯:善思、善言與善行
13 早期猶太教:地極
14 基督教:萬事萬物均由神的旨意建立
15 伊斯蘭教:大地如地毯般鋪開
16 晚期猶太教:異邦智者擊敗了以色列智者
17 中世紀早期的歐洲:各個方向同等渾圓
18 中世紀鼎盛時期的世界觀:地球呈球形
19 哥倫布與哥白尼:必將發現新世界
20 中國:天圓地方
21 中國和西方:誠如雞子黃
22 地圓說走向全球:在球形塵世想像中的角落
23 今天:球形的世界沒什麼稀奇

後記
注釋
參考文獻
致謝
圖源致謝

精彩書摘
1 巴比倫:地的四方
在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中可以找到一些關於古人如何看待世界的最早線索。這部史詩講述了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前往世界邊緣尋找永生秘密的故事。好友的離世讓他肝腸寸斷,也讓他明白死亡是永遠無法擊敗的敵人。他離開故鄉,跋涉過雪松林,最後抵達馬什山,太陽晚上就躲在這座山背後。雖然這座大山無法翻越,但有一條通道穿越山腹,由半人半蠍的怪獸把守。一番交涉後,吉爾伽美什獲准進入通道。他在黑暗中匍匐前行多日,終於來到眾神花園,太陽在黃昏和晨曦之間的逗留之地。花園外是一片海洋。吉爾伽美什乘船到對岸,遇到了烏特納比西丁。眾神向他展示了一種神奇的植物,這就是永生的秘密。吉爾伽美什設法拿到了幾片可以帶來永生的葉子,但葉子在返程途中被蛇盜走。就這樣,他兩手空空地回到了烏魯克。
吉爾伽美什和楔形文字
古希臘人將吉爾伽美什居住的區域稱作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之間的土地”。兩河指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它們的源頭都在土耳其東部的山脈,相距僅80千米,流經現在的伊拉克。在流向波斯灣的途中,這兩條河有時距離非常近,而現今它們的匯流點距入海口僅190千米。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為灌溉系統提供水源,在這兩條河的灌溉下,最早的城市社會得以建立。到公元前3000年,泥磚砌成的城市矗立在兩條河的河岸邊,周圍腹地形成農田。不可避免的是,經過幾個世紀的集約式耕作,農田中的鹽分不斷積累,最終重歸為荒漠。兩河維繫的城市有些被廢棄,另外一些小村落隨著帝國的興衰而被夷為平地。如今,許多昔日的聚居地僅僅是被遺忘的土墩,被稱作”遺址”,等待著考古學家的發掘。
吉爾伽美什的烏魯克是一座真實的城市,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建於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吉爾伽美什也被記載于蘇美爾語(已知最早的書面文字)的君主列表之中,因此被普遍認為是一個生活於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真實人物。1 在他死後的幾個世紀裡,人們曾在讚美詩中提到他,不過,我們如今看到的完整史詩至少在那一千年後才完成。吉爾伽美什尋找永生之法的故事和真實的世界並沒有完全對應。雪松林可能指的是位於烏魯克西部的黎巴嫩那些樹木茂盛的山坡,眾神花園則更可能是波斯灣沿岸肥沃的土地。至於馬什山,一般來說位於極北之地,代表著人間和神域的分界。馬什山十分重要,因為它解釋了晚上為什麼看不見太陽。儘管《吉爾伽美什史詩》作者的地理知識十分混亂,但無論如何,他認為地球是平的。
我們今天對美索不達米亞文學中的吉爾伽美什等人物的瞭解,多半要歸功於後來的亞述帝國。這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古代帝國,但也有幾個暴虐嚴苛的君主同時以帝國的文化和歷史為榮。亞述征服者亞述巴尼拔(卒於公元前631年)就喜歡自己腰間插著書寫工具的形象,哪怕他正在殺敵。他派遣密探在整個帝國四處搜羅,為國都尼尼微那座恢宏堂皇的圖書館獲取文獻書籍。圖書館的書吏會用楔形文字抄錄劫掠來的文學作品,也就是用尖筆在軟泥板上刻寫,形同楔形。2 書吏一職地位顯赫,世代承襲。多虧亞述巴尼拔的扶持,以及王室書吏的高超技巧,這座圖書館收藏了以楔形文字寫就的海量文獻,其中就包括《吉爾伽美什史詩》。

前言/序言
引言
藍色彈珠
1972 年12 月7 日,搭載阿波羅17 號登月艙的土星5 號運載火箭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幾小時後,阿波羅17 號掙脫地球引力,開始執行任務。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最後一次登月任務,也是人類最後一次越過近地軌道。由於飛船上的三名宇航員恰好朝著太陽飛行,太陽照亮了他們身後地球的整個表面。以往的載人航天任務從未有過這樣的巧合,因此在之前的照片裡,地球總有一部分處於陰影之中。阿波羅17 號正飛向月球,在其身後,從未有人見過的近乎完美的圓盤逐漸遠去。其中一位宇航員拍下了這一畫面。這張照片後來成為歷史上流傳最廣的圖像,眾所周知,任何人都能一眼認出。1這份榮譽屬_xFFFF_尤金 塞爾(1934 年—2017 年)、羅納德 埃萬斯(1933 年—1990 年)和哈裡森 施密特(1935 年—)三位宇航員,他們稱這張照片為”藍色彈珠”(Blue Marble)。照片展現了非洲和印度洋的輪廓。由於照片拍攝於12 月,南半球正值盛夏,冰冷的南極洲大陸沐浴在陽光之中。如今,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已司空見慣,而即使在1972 年以前,機械探測器也已拍下許多令人驚歎的圖像。可藍色彈珠是獨一無二的,這是唯一由人類親手拍下的地球的照片。它還有一種直接性,就是沒有借助電子產品的奇妙魔法,只通過一台配備80 毫米蔡司鏡頭的哈蘇膠片相機,便直接將圖像捕捉到膠片上。誠然,藍色彈珠並非地球是球體的必要證據。但能直觀地看清此前只能推斷的事,這本身就有特殊意義。人們不再需要想像地球在太空中看起來什麼樣,因為有人去了太空還拍下照片。這個已有近2 500年歷史的發現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約公元前400年,一個古希臘人曾推斷:地球可能不是平的,這一推斷影響深遠。約五十年後,另一個希臘人提出地圓說,並證明了我們生活在球體上。
為什麼地球不是平的?
地球是球體,這對我們而言或許顯而易見。我們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繞全世界飛行,用手機定位。但在幾百年前遠沒有這樣簡單。16 世紀以前,從未有人周遊地球。試著忘記你小時候學過的地球常識。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水平面,只是因為丘陵和山谷的存在而有一些起伏,這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嗎?當我們四處移動,無論往哪個方向走出多遠,世界似乎總是保持水平。我們強烈地感知到腳下有一個絕對向下的方向,無論置身何地,這個方向永遠不變。換句話說,如果我在倫敦扔下一個球,它的落地路徑應該與在紐約扔下的球完全平行。如果沒有教科書、現代技術和引力理論,我們還能判斷出地球是球體嗎?生活在內陸的人視線常被風景或樹木遮擋。即使人們盡可能爬到高處,視線所及最遠處也很可能是群山,無法證明地球表面呈弧形。
你或許認為,眺望大海的景象可以更充分地證明地球的曲度。大海有一定的弧度,極目遠眺,可以望見清晰的天際線。假如海面是平的,那麼海洋和天空在遠處交會時,相接處看起來不會如此清晰。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