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發掘中國在氣象、物候、地質學等方面的成就,推演氣候變遷。他藉助現代科學理論進行分析比較,創造性地提出觀點,形成一篇篇充滿知識、趣味盎然的科學小品。書中內容涵蓋氣候與文化、天氣與人生的密切關係,以及古今氣候變遷的考證,展現了竺可楨深厚的國學功底和科學素養。這本書對於人們認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1974),又名紹榮,字藕舫,浙江上虞人。科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10年公費留美入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夏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獲博士學位。1927年任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1933年,參与倡議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6年,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后,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一生致力於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物候學等的研究,卓有成就。撰寫《遠東颱風的新分類》、《中國氣候區域論》、《中國氣流之運行》、《論新月令》、《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等論文和專著。
目錄 自然運行背後的玄機
看似平常的自然運行背後,實則隱藏著諸多不為人知的玄機
沙漠里的奇怪現象
閃電和雷雨的發生
季風之成因
我國東部雨澤下降之主動力
沙漠的由來
何以候鳥能辨認千里迢迢的歸程
追蹤物候變化的歷史烙印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物候變化卻從未停止它的記錄
什麼是物候學
物候的東西差異
物候的南北差異
物候的高下差異
物候的古今差異
中國古代的物候知識
我國古代農書醫書中的物候
唐、宋大詩人詩中的物候
蘇東坡舶趠風詩
春江水暖鴨先知
人類文明演進的幕後推手
氣候作為隱形的歷史推手,左右著人類文明的演進
中國過去在氣象學上的成就
天時對於戰爭之影響
天氣和人生
氣候和衣、食、住
氣候與衛生
談陽曆和陰曆的合理化
以農諺預告農時
不知寒暑雨暘,必憂衣食住行
氣候與其他生物之關係
奇妙的天象是如何形成的
這些奇妙的天象,自古以來就引發了人類無盡的遐想與好奇
中秋月
牽牛與織女
說雲
中國之節氣
中國古代之月令
北斗九星
月離於畢,俾滂沱兮
揭秘古今氣候變遷
回溯往昔,古老的文明在氣候的懷抱中孕育、發展
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探尋考古時期(約前3000—前1100年)的中國氣候
探尋物候時期(前1100—1400年)的中國氣候
探尋方誌時期(1400—1900年)的中國氣候
南宋時代我國氣候之揣測
中國古籍上關於季風之記載
與自然共舞
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在與自然的互動中實現和諧共生
紙鳶與高空探測
氣球航行之歷史
飛艇航行之歷史
論南水北調
讓海洋更好地為我們服務
二十八宿與渾天儀
論祈雨禁屠與旱災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