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流域中下游地質災害特徵與風險評價 王立朝 馮振 陳亮 978703080967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1,577
商品編號: 978703080967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洮河流域中下游地質災害特徵與風險評價
ISBN:9787030809674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王立朝 馮振 陳亮
頁數:25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582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洮河流域中下游地質災害特徵與風險評價》系統呈現中國地質調查局”洮河流域中游災害地質調查”項目核心成果,聚焦洮河中下游地質災害特徵與風險評價的關鍵技術和實踐應用。《洮河流域中下游地質災害特徵與風險評價》詳細闡明流域內崩滑流災害主控地質環境條件,揭示地質災害發育時空分佈規律與週期性特徵;重點構建適用於不同比例尺(1:50000至 1:2000)和災害類型(滑坡、泥石流)的風險評價技術方法體系,解決區域和單體滑坡風險評價關鍵問題;多角度評價機載 LiDAR識別黃土滑坡隱患的適用性,展示多源遙感在重大工程沿線地質災害識別中的應用,選取典型滑坡開展普適型監測設備野外驗證,探索基於實時監測的滑坡災害預警響應機制;提出小流域泥石流精細化風險評估流程,實現潛在經濟損失定量評估與風險管理。

目錄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 1 主要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1
1 2 取得的主要成果 2
1 3章 節 安排與編寫分工 4
第2章 自然地理與區域地質環境概況 5
2 1 氣象水文 5
2 2 地層岩性及工程地質岩組劃分 8
2 3 地質構造 11
2 4 新構造運動與地震 13
2 5 水文地質特徵 14
2 6 人類工程活動 15
第3章 地質災害發育特徵與分佈規律 17
3 1 地質災害基本類型 17
3 2 地質災害分佈規律 22
3 3 地質災害危害特徵 26
第4章 地質災害孕災條件分析 28
4 1 地形地貌與地質災害 28
4 2 地質構造與地質災害 35
4 3 工程地質岩組與地質災害 36
4 4 斜坡結構與地質災害 39
4 5 水文地質條件與地質災害 45
4 6 人類工程活動及降雨與地質災害 46
第5章 地質災害失穩模式與成災機理 49
5 1 地質災害失穩模式 49
5 2 地質災害成災模式 53
第6章 基於機載LiDAR 技術的黃土滑坡隱患識別研究 71
6 1 機載LiDAR技術概述 71
6 2 機載LiDAR工作原理與處理流程 75
6 3 基於機載LiDAR技術的黃土滑坡遙感解譯工作方法 85
6 4 不同航飛條件下的黃土滑坡隱患識別 99
6 5 機載LiDAR技術在黃土滑坡隱患識別領域的適用性評價 122
第7章 普適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試驗 124
7 1 監測系統建設 124
7 2 普適型地質災害監測點運行情況 136
7 3 監測預警成功案例 137
7 4 普適型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成效分析 140
第8章 巴謝河流域地貌演化及地質災害形成機理 142
8 1 地質災害年代學樣品採集 142
8 2 上正滑坡多期次活動特徵 147
8 3 研究區地貌演化特徵 150
8 4 研究區古滑坡多期次滑動年代學數據 152
8 5 巴謝河流域滑坡控制因素和成因機理分析 168
8 6 結論 171
第9章 小流域泥石流風險評價專題研究 172
9 1 耳陽河泥石流概況 172
9 2 耳陽河泥石流危險性評價 174
9 3 承災體調查與易損性分析 181
9 4 耳陽河泥石流風險評價 201
9 5 單體泥石流風險評價技術流程適用性評述 207
第10章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208
10 1 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方法 208
10 2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方法 223
10 3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 232
10 4 單體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240
第11章 結論與建議 247
11 1 結論 247
11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49
11 3 下一步工作建議 249
參考文獻 251

精彩書摘
第1章 緒論
本書主要基於”洮河流域中游災害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編寫而成。”洮河流域中游災害地質調查”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按流域部署的地質災害調查示範項目,通過各類技術手段的應用,項目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1 1主要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1 1 1研究內容
(1)開展洮河流域中下游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查明孕災地質環境背景和工程地質條件,研究成災規律與機理,評價地質災害重大隱患風險,提出地質災害風險管控建議,為地方政府國土空間規劃和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基礎性地質依據。
(2)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普適型儀器設備應用示範,以及預警模型、閾值研究。
(3)開展黃土區滑坡災害早期識別技術方法研究,開展小流域典型泥石流風險評價技術方法研究,開展洮河流域下游地貌演化及地質災害形成機理研究。
(4)開展鳳合高速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遙感調查,形成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遙感解譯報告,為重大工程建設地質安全提供技術保障。
(5)推動自然資源部與德國經濟技術部合作項目”蘭州市滑坡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研究,構建黃土滑坡災害易損性評價指標體系,提出風險評價技術方法。
1 1 2 技術路線
基本工作流程包括資料收集、遙感調查、野外綜合調查、測量測繪、工程地質勘查、機載激光雷達(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航飛解譯、ArcGIS製圖以及綜合成果編制等,技術路線如圖 1 1所示。
(1)資料收集。收集流域內已有的地質調查成果,購置流域內高精度遙感影像數據和基礎地理數據。
(2)現場踏勘。在全面掌握以往工作程度、系統分析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開展野外踏勘和檢查核實,梳理和厘定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和工作重點,細化工作部署,編制工作部署草圖。
(3)編寫項目可行性報告。結合數字高程模型(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分析、地質災害遙感解譯,根據現場踏勘成果和對工作區的認識,明確重點工作區和典型勘查點,設計技術路線和方法,編寫可行性報告,部署年度工作,編制工作部署圖。
(4)野外調查。根據實施方案的時間安排,開展野外調查、測繪、勘探、試驗測試與空間數據庫建設等工作,做好野外調查、原始資料記錄和整理;開展自檢與互檢,嚴格質量管理。
(5)結合工作區重大工程建設及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以遙感調查為基礎,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遙感解譯、現場調查,核查機載 LiDAR測量,對高速公路沿線存在的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災害對線路施工及運營的影響,提出相應對策建議;以典型泥石流治理工程為案例,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效益評價。
(6)中-德”蘭州市滑坡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研究。開展項目第二階段合作研究。
(7)資料整理。對室內資料進行分類,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完善空間數據庫,編制標準圖幅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圖件及說明書,編寫二級項目成果圖件及報告。
圖1 1 洮河流域中游災害地質調查技術路線圖
1 2 取得的主要成果
1)查清洮河流域中下游地質災害發育分佈特徵以及孕災背景條件
洮河流域下游以黃土-泥(砂)岩兩種沉積物上下分佈為主,對地質災害發育具有主控作用,地質災害以滑坡為主,類型分為黃土滑坡、黃土-泥(砂)岩滑坡、泥岩滑坡以及堆積層滑坡。
洮河流域中游地質構造與地層岩性複雜,共發現地質災害 384處,其中泥石流 240處、滑坡(及隱患點) 110處、崩塌 34處。泥石流主要沿洮河及支流兩岸分佈,但南北兩岸泥石流分佈不均,在北岸更為密集;從時間分佈分析,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發生與降水週期基本一致。同時,地質災害有週期性、反復性特徵。按照組成斜坡的岩土體類型可將洮河流域中游成災斜坡結構總結歸納為單一黃土斜坡結構、黃土-泥岩複合斜坡結構、階地沖洪積層-基岩複合斜坡結構、殘坡積層-基岩複合斜坡結構以及單一基岩斜坡結構。
2)滑坡年代學揭示巴謝河流域地質災害演化與成因機理
巴謝河流域滑坡主要可以分為壓裂型深層黃土-泥岩滑坡、滑移型深層滑坡-泥岩滑坡、蠕變型中淺層黃土-泥岩滑坡和塌滑型黃土滑坡四種主要類型。滑坡密集發育的原因主要在於岩土體條件,而地質構造控制了河流展布和滑坡多發區段分佈。將巴謝河流域光釋光和 14C測得的滑坡事件的年齡進行統計,晚更新世以來,巴謝河流域存在四次滑坡多發的時段,年齡分別為 93~63ka BP(距今,before present)、45~31ka BP、22~15ka BP和 8 4~3 5ka BP。滑坡年代學數據為研究該流域構造運動及氣候變遷提供了新的證據。
3)構建不同比例尺下的滑坡風險評價技術方法體系
構建了不同尺度地質災害評價模型,研發了自動化評價工具,提高了調查數據分析和挖掘能力。1:50000地質災害的易發性和危險性評價工具適用於全國不同類型孕災背景條件的全覆蓋; 1:10000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工具主要用於黃土地區大量分佈的順層和土-岩接觸面滑坡評價; 1:2000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工具主要用於規模大、變形大的單體滑坡破壞失穩分析。
4)提出小流域泥石流風險評估技術流程
運用 FLO-2D軟件模擬重現了耳陽河”5 10”泥石流運動和堆積特徵,得到了泥石流堆積範圍、堆積深度、發展過程;劃分了不同降雨頻率條件下的泥石流危險區,並在此基礎上圈定了易於受泥石流威脅的房屋、財產等潛在受災對象;開展了承災體的精細化調查和易損性評價,按照地形、地貌,房屋、基礎設施分佈,泥石流狀況,逐一進行實地調查,對房屋進行入戶調查,填寫調查表格,開展承災體編目工作;根據致災體(泥石流)威脅等級、範圍,以及承災體價值、堅固程度分別進行了定量賦值,獲得了 137處房屋遭受泥石流災害的期望損失,並據此提出了風險管理措施建議。
5)分析機載 LiDAR技術針對黃土滑坡隱患識別的適用性
採集點雲密度和有效點雲密度直接決定了機載 LiDAR航測結果精度,變高飛行比平高飛行更有利於點雲密度的均勻採集,也更有利於斜坡變形特徵的解譯;航飛高度(航高)越低,採集點雲密度越高,考慮機載 LiDAR的經濟性與實用性,航飛高度設置在 150~200m較為合適。在高密度植被覆蓋區,從機載 LiDAR技術獲得的 DEM山體陰影圖可以清晰地識別一定規模的滑坡輪廓邊界;在地表裸露區,無人機正射影像對淺表裂縫的識別效果要優於機載 LiDAR航攝數據,同時其識別精度相對於機載 LiDAR數據有明顯的提高。機載 LiDAR點雲數據基於不同地物類型開展單*的濾波,能夠有效規避整體濾波導致濾波不均勻的情況,更有利於拉裂縫或拉裂陡坎的解譯識別。
6)完成地質災害普適型監測設備試驗應用
選取甘肅岷縣梅川鄉馬場村滑坡、岷縣文鬥學校滑坡和蘭州市城關區九州開發區石峽口滑坡,安裝普適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裂縫計、含水率監測儀、雨量計以及聲光報警器,對滑坡形變及環境因素進行監測,實時上傳監測數據,並驗證了設備運行的可靠性;探索了普適型的地質災害預警國家-省-縣-群測群防員四級聯動機制,探索了人防+技防的工作模式。
1 3 章 節 安排與編寫分工
本書共十三章,其中第 1章 由王立朝、馮振編寫;第 3章 由陳亮、劉德玉編寫;第 3章 由劉明學、陳亮、萬利勤編寫;第 4章 由馮振、李松編寫;第 5章 由馮振、付東林、魏新平編寫;第 6章 由黃細超、王猛、王立朝編寫;第 7章 由侯聖山、連建發編寫;第 8章 由侯聖山、馮振編寫;第 9章 由侯聖山、王立朝編寫;第 10章 由劉明學、王立朝編寫;第11章 由陳亮、張豔玲編寫;第 12章 由陳亮編寫;第 13章 由王立朝編寫。
野外調查和資料整理由王立朝、陳亮、馮振、侯聖山、劉明學、劉軍友、曹鵬、李陽光、鄭浩、葉欣玲、鄧淑君、游楊、王玲強、廖鑫等完成;遙感數據處理,無人機、機載 LiDAR航飛和測試由王猛、黃細超等完成;野外鑽探工作由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付東林、魏新平等組織專業技術工人完成,典型點勘查報告由付東林、魏新平編寫完成;岩土測試由甘肅省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都理工大學完成;基於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MR)技術的滑坡普適型監測三維動態展示由四川奧陶紀科技有限公司製作。圖件編制由劉明學、馮振、陳亮等完成;數據庫由陳亮、游楊、廖鑫、王玲強等完成;其他附件和附表由陳亮、劉德玉、魏新平、黃細超等完成。
本項目自立項論證到野外調查、室內資料整理、專題研究、成果總結等過程中,得到了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等各級領導,以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文寶萍教授、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吳瑋江研究員等專家的大力支持和指導,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岷縣與卓尼縣自然資源局領導對調查工作給予了直接的幫助。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第2章 自然地理與區域地質環境概況
2 1 氣象水文
2 1 1 氣象
洮河中游與下游的分界點為康樂縣海甸峽。下游區域位於隴中南部冷溫帶半濕潤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受南部太子山的影響,呈現出冬無嚴寒、夏季溫涼、降水稀少、分佈不均、日照豐富、日溫差大、各地氣候差異懸殊、山地氣候明顯等氣候特徵。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