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勃興 男,醫學博士。現任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珠江人才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師從高天明院士,獲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2012—2017年于紐約大學接受博士后培訓,合作導師為國際著名神經科學家Richard Tsien(錢永佑)院士。致力於揭示認知和情感等高級神經功能的分子機制,探索孤獨症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神經/精神疾病的發病機制,研究成果以通訊或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于Cell、Science、Neuron等雜誌。
目錄 第一章 神經科學的研究策略與未來
第一節 神經科學的研究策略
一、科學研究:從問題出發,以技術賦能
二、神經科學實驗設計:從模型選擇到機制研究
第二節 神經科學的未來
一、基於計算神經科學和機器學習的神經機制研究
二、精神疾病的神經機制與干預手段
三、機器學習、神經科學及人機交互深度融合
四、展望
第二章 神經系統分子檢測方法
第一節 普通轉錄組測序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二節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與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三節 靶向剪切及轉座酶(CUT&Tag)技術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與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四節 神經遞質和神經肽探針的應用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與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五節 重組病毒的分類和製備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與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六節 原位雜交技術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與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七節 微透析技術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與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八節 膜片鉗技術
一、簡介
二、實驗流程圖
三、實驗試劑與器材
四、實驗步驟
五、技術應用及數據分析
六、關鍵點
七、技術的局限性
第三章 神經系統細胞檢測方法
第一節 神經元和神經膠質原代細胞培養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與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二節 體外檢測神經元活動的成像技術
一、體外神經元鈣成像
二、體外神經元電壓成像
三、體外神經元囊泡釋放成像
第三節 雙光子在體成像技術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與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四節 單光子在體微型顯微鏡技術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與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五節 星形膠質細胞鈣成像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與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六節 小膠質細胞成像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與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七節 鈣信號的數據處理
一、概述
二、相關軟體及工具介紹
三、MiniAn分析鈣信號數據流程
四、鈣信號的分析
第四章 神經腦區 環路研究方法
第一節 神經示蹤學技術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與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二節 c Fos標記技術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與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三節 光/化學遺傳學技術
一、概述
二、光遺傳學技術
三、化學遺傳學技術
四、總結
第四節 光纖信號記錄技術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試劑與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五節 在體電生理記錄技術
一、簡介
二、應用
三、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器材
五、實驗步驟
六、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七、關鍵點
八、技術的局限性
第五章 神經系統行為學檢測方法
第一節 情緒相關行為學檢測方法
一、絕望情緒檢測——強迫游泳行為學實驗
二、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