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龔張斌,主編,博士。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醫用化學、生物化學的教學和教改工作。主持2022年上海市重點課程建設-生物化學(全英示範課程),獲第一屆中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微課比賽一等獎、第五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三等獎。擔任”十四五”規劃教材《醫用化學》第二版的第二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23年),”十四五”規劃教材《生物化學》第三版的副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3年),”十四五”規劃教材《生物化學》第四版的編委(人民衛生出版社,2021年)。
目錄
前言/序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進入新時代,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化認識學科內涵,在夯實基礎、促進交叉中,加速新興學科建設,建立系統、整體的知識體系是醫學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根據高層次中醫藥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本教材有機整合醫用化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核心內容,立足核心素養,以”三基”“五性”為原則,遵循”兩性一度”標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突顯育人價值,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科學精神,力求編寫出一本具有中醫藥特色、擁有適宜容量與深度的高質量教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色。
1 立足傳統,優化整合 整合傳統的醫用化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課程,形成一門融合基礎、臨床、科研應用的新課程。
2 重視思政,全面育人 教材尤其突出中國科學家在中西醫結合領域的創舉,體現中國經驗、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加強醫學人文教育。
3 中西彙聚,交叉融合 應用生物化學的語言去詮釋中醫藥的科學內核,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中醫藥的博大精深。
4 守正創新,與時俱進 醫用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學科領域新理論、新技術進展飛速,並迅速得以應用。一部分已被實踐證實的新進展在教材中得到充分體現。
5 科學規範,命名統一 教材中有機化合物命名按照中國化學會有機化合物命名審定委員會主編的《有機化合物命名原則2017》原則進行修訂。專業名詞基本上按照2024年第二版《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進行規範化處理。
來自全國17所中醫藥院校的23位作者通力合作完成了教材的編撰工作。教材編寫過程中,自始至終得到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指導以及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務處、中西醫結合學院和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關心、幫助,也得到老一代專家的大力指導,主審金國琴教授對教材的整體格局進行指導,柳春、李愛英、張曉薇、王和生、謝聖高、趙京生等教授提出寶貴意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審定編寫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李剛教授對教材的名詞進行審核,保證教材的質量。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醫用生物化學》力求成為一本整體優化、簡明精要、重點突出,體現知識的新穎性和學科的交叉性,適應中醫藥人才培養要求的現代醫學基礎教材,為構建自主知識體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構建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提供堅實支撐。本教材面向中醫藥類本科各專業學生,各校可以根據專業培養目標選擇教學版塊。同時也適合研究生入學考試、職業醫師資格考試,成人教育和中本貫通生、進修生等相關專業學生自學,其他專業教師教學參考使用。
鑒於學科內容豐富,發展日新月異,本教材難免存在遺漏、差錯之處,謹請各位讀者給予誠懇幫助,提出寶貴意見,使之不斷完善,特致謝意!
《醫用生物化學》編委會
2025年3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