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抗議者集結在紐約市政廳廣場怒駡總統和執法人員時,一名中國學者正在記錄激憤的安營紮寨者與沮喪警察的對視——這成了理解紐約裂痕的關鍵瞬間。
六年來,李明潔教授以人類學者的身份沉入紐約:她在破敗老街的塗鴉上辨認幫派暗號,追蹤自然歷史博物館前總統雕像的消失;她在疫情中參加房東的葬禮,傾聽中學生長期網課後的抱怨這場意外遭遇的長達六年的”破壞實驗”,揭示了動盪時代的社會生存法則。
這是第一部由中國學者完成的紐約當下民族志——六年的沉浸式田野調研,從建築工人到藤校教授的創傷實錄,見證了”紐約的損毀與癒合”。
紐約的傷,也是(去)全球化時代我們共同的隱痛。
作者簡介
李明潔,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社會語言學、文化人類學和都市民俗學的教學與研究,偏重文化認知和社會記憶領域。近年來長居紐約,執教于紐約大學和新學院大學等。著有《神交: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紙神專藏”研究》等學術專著和《那是風》等海外調研劄記。
精彩書評
李明潔教授近年來多次往返紐約,紐約就是她的”田野”。她結交形形色色的紐約人,在提問與交談中體察他們的感受與心聲,探尋他們的過往與願景。這些原本尋常的田野工作,恰好遇上了非常歲月的風雲際會:從美國政治的劇烈動盪,圍繞種族、性別、移民等問題的紛爭,意識形態的極化以及新一波”文化戰爭”,到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流行以及俄烏衝突微觀生活的日常性被宏大的時代激流衝擊著,帶給這座特殊的城市新的創傷。李明潔教授這部人類學劄記,以頗具個性的敘事方式,向我們呈現了”紐約的傷”的不同面向。她不僅感同身受著紐約民眾的切膚之痛,並且試圖探究傷痛的來龍去脈與深層原因。
——劉擎
精彩書摘
l 世界上沒有哪座城市像紐約這樣,身上帶著全世界的傷。
l 每個大都市都殘留著可能轉瞬即逝的老舊城區,它們因為尚未被政府或開發商覬覦,還保持著自然生長的樣子。我總以為,這樣的地界該是人類學關注的”田野”。這些具有與生俱來品質的社區所帶有的”原真性”(authenticity),這些浸潤著記憶與情感的熟悉景觀,支撐著將公眾組織起來的具有社會用途和文化意涵的脆弱社會結構,激發著人們根源于獨特時空的個體渴望,也交織著民眾對於被各類權力不斷侵蝕的焦慮。
l 紐約因為有東哈萊姆這樣的街區,而成就了其作為全球卓越城市的偉大,它為共同體、價值觀、人權、移民、民族國家、文化遺產等重要領域的理論探索,提供了生動的共時場域;也為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諸多因素之間的博弈與寬容、溝通與理解,提供了歷時的實踐案例;更在最廣泛的群體、個人以及他們的生命記憶面前,保守著誠摯的”溫情與敬意”。面對開發奇跡帶來的遺忘,我更加珍愛東哈萊姆這張層累交織的”飽經風霜的容顏”。直面歷史需要勇氣,對於歷史創造者如此,對於歷史後來人亦如是。
l 紐約掩飾不住自己的優越感,政治領袖、商務精英、文人雅士,風雲際會;紐約是民主黨人的藍色版圖,永遠”文化先進”,永遠”政治正確”。但物極必反,一切都無定數。你很難依戀某個特定的場景,這才是紐約的現實之處——不羈浪蕩,一堆碎片。
l “思想解放與人身自由(liberal and freedom)”是美國人常常掛在嘴邊的熟語,這兩個英文單詞都可以翻譯成”自由”,而”自由女神”(Statue of Liberty)其實更多指的是”思想的自由”。紐約的不確定性,恐怕正是其思想解放的產物,破壞的動能與撕裂的張力,生成了這座城市讓你如此憤怒又如此感動的豐富與激情。
l 在歐美國家,教育水平較高、生活在大城市的優渥青年多少都有些理想主義,比較容易認同全球主義乃至嚮往社會主義;而文化精英和主流媒體又樂於將其立場過度投射,以致輿論虛幻高蹈;而對很多老百姓而言,自家的柴米油鹽才更關痛癢。紐約作為美國的教育文化之都,理所當然是藍色(代表民主黨)的大本營。有趣的是,史泰登島卻是一塊紅色(代表共和黨)飛地,滿大街的星條旗就是紐約別處看不到的景致。
人身自由與思想解放,作為意志的旗幟,自然是人人心嚮往的;但它們的具體含義,每個人的理解則未必相同,實現它們的路途很可能南轅北轍。在這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年輕國度,人們為之有過論辯與征伐,有過實驗與犧牲,直至當下的很多時候我都會感到,儘管是在相同的旗幟下,美國不同社群之間仍有著痛切的撕裂與殘酷的鬥爭,但這也是新大陸奉獻給人類歷史的教訓與經驗。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