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你可知道,天然的香草香精提取自一種蘭花,它還一度被認為能夠催情? 你可知道,蘭花曾經化身殺手,在科幻小說的溫室和叢林中戮人無數? 你可知道,蘭花曾經拍出過合今上千萬元的天價,在大蕭條時期撐起了一大門產業? 這一切乍一看互不相干的歷史,是不是真的互不相干? 后一個問題的提法可能容易把人引向學術化的思考,但請允許我們馬上把大家拉回來。因為本書的作者吉姆?恩德斯比,似乎並沒有太把這個問題掛在心上。閱讀之中,我們實在看不出他懷有什麼勢必要在這個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一定成就的雄心。寫作本書的源起,純屬巧合。恩德斯比只是一直對達爾文的植物學著作抱有濃厚的興趣,而他對雷蒙德?錢德勒和H G 威爾斯的小說同樣痴迷。也許是某次吃著香草味的巧克力看電影看得太陶醉(我們不得而知),蘭花的身影變得顯眼,讓他無法移開視線。但正是這樣一次次隨機出現的奪目,讓某些脈絡在純然令個人感興趣的事物之間漸漸呈現、貫穿。此刻如果我們重新凝視蘭花,無論在歷史之中還是現時當下,都會看到,蘭花,本就鬼魅。內容簡介
地中海的夏季有著半乾旱的天氣,一類植物為了熬過這樣的環境,在地下發育出了塊狀的貯藏器官。曾在這片地區活躍的古希臘人,取象比類,以球形外觀推斷用途,口耳相傳其能操控生殖。公元前300年左右,民間傳說被采進成卷本的著作;在西文文獻中,這類植物第一次落為orchis之名—它,正是本書的主角,蘭花。本書要講的故事,便從這裏開始。 現代意義上用來指稱整整一個科的近緣植物的「蘭花」概念,要等到大約兩千年後的18世紀才會出現。但即使在被理性的分類賦予科學的名稱之後,蘭花仍然以其充滿矛盾的特性吸引人類投射幻想:既與生命之源交纏,又與終結相伴。從莎士比亞到以H G 威爾斯的《奇蘭花開》為代表的科幻小說,從雷蒙德·錢德勒被搬上過銀幕的《長眠不醒》到邦德系列第11部電影《鐵金剛勇破太空城》—蘭花頻頻現身:性感、誘惑、掀起過狂熱、挑起過爭端,致命,但又脆弱它們從來不是被動的客體,其意圖在虛構作品中若隱若現,直到達爾文向我們揭示,自然之中的蘭花也確為主體,機敏如人:充滿欲求,狡黠求生。 深耕生物學歷史的科學史學家吉姆·恩德斯比在意:圍繞蘭花的文化意象究竟於何時、因何、以何方式積淀出現?既然文化意象從來不可能與科學解讀切割,籠罩在蘭花之上的想象為何頑強存在了更長時間,這些想象又如何反過來影響人對蘭花的認知以及與蘭花的關係?從古希臘科學探起,途經啟蒙和維多利亞時代,一路走到20世紀,恩德斯比借歷史、商業、藝術和科學之光,透過古本、小說、電影和科學研究,以蘭花為鏡,尋跡西方文化演變的草蛇灰線。作者簡介
吉姆·恩德斯比(Jim Endersby),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科學史學教授,專註于現代生物學發展史的研究和教學,並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科學史類節目的學術顧問。英文原版書曾獲英國皇家文學會傑伍德(Jerwood)獎,併入選「《衛報》首作獎」,被翻譯成西班牙語和德語在多國出版發行。恩德斯比教授的代表作還包括《帝國的自然本性:約瑟夫·胡克與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實踐》(Imperial Nature: Joseph Hooker and the Practices of Victorian Science)和《漫談蘭花栽培史》(Orchid: A Cultural Histoty)。目錄
導言 想象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