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面向普通公眾介紹未來通信技術的著作。本書首先介紹了當前的社會、經濟、行業、技術、場景的發展趨勢,分析了6G發展的必要性和潛在價值,並歸納了6G的關鍵技術需求與核心架構;隨後回顧了移動通信技術從1G到5G的發展歷程,為讀者理解6G的技術背景奠定基礎;接著集中討論了6G的願景與驅動力、應用場景與用例、總體架構與網絡演進、社會影響與挑戰、關鍵技術、典型行業應用等;最後聚焦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在6G領域的戰略佈局及競爭態勢,並展望了未來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向。
本書具備前瞻性、系統性、全面性的特點,揭示了通信技術未來的無限可能,既可作為科普讀物,也可作為學術研究者、行業從業者及政策制定者的參考讀本。
作者簡介
王安宇,雲安全聯盟大中華區 Fellow、首席技術官。畢業于山東大學電子工程系,有 20 多年 ICT(信息與通信產業)工作經驗。曾任盛大集團副總裁兼首席安全官、OPPO 移動終端安全委員會主席、華為首席數據安全架構師等職務。曾負責 OPPO 數億手機全球安全合規交付,從 0 到 1 構建了 OPPO 的終端安全合規體系。曾負責構築華為 2G ~ 5G 移動通信設備和旗艦手機的安全技術競爭力。主編和參編《數據安全領域指南》等多本專著,參與制定修訂網絡安全國標、行標等數十項,擁有 30 多篇ICT發明專利,具備豐富的業界聯繫和影響力。
殷新星,上海交通大學網絡安全博士,曾任職于華為運營商BG,從事移動通信研發約十年,專注於移動通信網絡安全架構設計和6G安全技術研究。深度參與4G、5G網絡安全設計和開發,是3GPP、IETF安全相關協議的親歷者和推動者,擁有安全領域專利近十項。
蘇吉普,博士畢業于東南大學,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腦機接口、無線通信、生成式人工智能。現從事大語言模型產品孵化及商業化發展工作,負責阿里雲全國中小企業及新生態模型對接業務。在智慧城市、教育培訓、智能製造、終端硬件、跨境出海、產學研合作等領域有著豐富的行業實踐經驗。曾被評選為上海市首席技師qianren計劃、浙江省高技能領軍人才等。有多篇AI大模型領域參政議政建議被上海市政協、全國政協採納。
精彩書評
這是一部兼具前瞻性、系統性和全面性的科普著作,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6G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潛在價值,還能為產業界提供寶貴的參考和啟示。無論是科技愛好者還是專業人士,這本書都值得一讀。希望有更多人關注6G,共同推動6G的發展與應用。
——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華東分院院長 廖運發
《預見6G》不僅詳細探討了從5G到6G的技術演進,還深入分析了通信變革中的技術與安全挑戰。通過這本書,讀者能夠瞭解6G網絡帶來的技術進步以及伴隨的安全風險,為未來的移動網絡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啟示。對從業者而言,這本書為未來移動網絡的發展方向和安全問題提供了關鍵洞見,是一部前瞻性著作,值得行業人士深入研究和應用。
——vivo首席安全官 魯京輝
AI智能浪潮與通信技術革新正引領數字互聯新時代,6G有潛力成為深度融合、全域連接、泛在感知、智慧計算的未來範式。《預見6G》精準剖析6G核心技術與產業變革,洞見未來網絡融合與智能協同趨勢。本書值得每一位致力於塑造下一代智能化基礎設施的工程師與決策者閱讀。
—— 微軟中國首席架構師 陳榮華
目錄
第1章 緒 論
1 1 無線通信概述
1 1 1 無線通信發展歷程
1 1 2 無線通信面臨的挑戰
1 1 3 無線通信發展方向
1 2 6G移動通信網絡關鍵技術
1 2 1 接入回傳一體化
1 2 2 全雙工技術
1 2 3 無線協作通信
1 3 中繼通信系統研究現狀
1 3 1 中繼傳輸策略研究現狀
1 3 2 混合雙工中繼方案
1 4 後續內容安排
第2章 中繼通信系統基礎理論
2 1 熵與信道容量
2 1 1 熵與互信息
2 1 2 信道容量
2 2 中繼信道模型和中繼轉發協議
2 2 1 中繼信道模型
2 2 2 中繼轉發協議
2 3 全雙工中繼信道容量界
2 3 1 全雙工中繼信道容量上界
2 3 2 DF協議的可達速率
2 3 3 CF協議的可達速率
2 3 4 AF協議的可達速率
第3章 基於解碼轉發的混合雙工中繼通信
3 1 引言
3 2 基於解碼轉發的混合雙工中繼系統傳輸模型
3 2 1 網絡傳輸模型
3 2 2 傳輸信號模型
3 2 3 傳輸速率分析
3 3 基於解碼轉發的混合雙工中繼系統性能
3 3 1 最大化傳輸速率建模
3 3 2 最大化傳輸速率分析
3 3 3 最大化傳輸速率
3 4 仿真結果與分析
本章 附錄 / 56
第4章 基於壓縮轉發的全雙工中繼通信
4 1 傳輸方案概述
4 2 傳輸信號模型
4 3 系統傳輸速率
4 3 1 傳輸速率表徵
4 3 2 率失真函數
4 3 3 量化噪聲功率
4 4 最大可達速率分析
4 5 功率調整受限下的傳輸方案性能
4 5 1 中繼”僅傳輸”功能失效
4 5 2 中繼”僅接收”功能失效
4 5 3 可達速率的優化
4 6 多種混合雙工中繼方案的性能比較
4 6 1 最大可達速率比較
4 6 2 複雜度比較
4 7 仿真結果及分析
本章 附錄
第5章 全雙工中繼信道資源配置優化
5 1 引言
5 2 全雙工中繼信道模型及疊加編碼
5 3 信噪比分解及其傳輸速率
5 3 1 選擇策略傳輸速率的非凸性
5 3 2 信噪比分解法傳輸速率分析
5 3 3 信噪比分解法的近似逼近
5 3 4 信噪比分解法的推廣
5 4 信噪比分解法的應用
5 4 1 大尺度角度:策略選擇圖
5 4 2 小尺度角度:准靜態衰落信道
5 5 仿真結果與分析
5 5 1 靜態中繼信道速率增益
5 5 2 移動中繼獲得的服務量
5 5 3 功率分配遍歷速率增益
本章 附錄
第6章 半雙工中繼系統聯合功率分配和策略選擇
6 1 引言
6 2 系統模型與相關速率界
6 3 功率分配與策略選擇方案及可達傳輸速率
6 3 1 功率分配與策略選擇方案
6 3 2 可達傳輸速率分析
6 4 “弱源”功率分配與策略選擇方案
6 4 1 非零速率增益
6 4 2 次優解配置
6 5 衰落中繼信道方案應用
6 5 1 准靜態衰落信道
6 5 2 最優功率分配
6 6 仿真結果與分析
本章 附錄
第7章 全雙工中繼信道的頻譜效率和中繼能效
7 1 引言
7 2 中繼系統模型與中繼能效
7 3 不同中繼方案的頻譜效率與中繼能效
7 3 1 解碼轉發性能
7 3 2 壓縮轉發性能
7 3 3 放大轉發性能
7 3 4 頻譜效率的上界
7 4 中繼方案選擇與混合雙工
7 4 1 方案選擇與組合
7 4 2 混合雙工方案
7 5 仿真結果與分析
本章 附錄
第8章 存在自干擾的全雙工中繼信道相干信號傳輸
8 1 引言
8 2 存在自干擾的全雙工中繼系統模型
8 3 相干放大轉發方案
8 3 1 相干信號設計
8 3 2 頻譜效率分析
8 4 相干解碼轉發方案
8 4 1 相干信號設計與頻譜效率分析
8 4 2 最優中繼節 點功率與最優頻譜效率
8 5 仿真結果與分析
第9章 異構組網中繼方案組合與資源分配
9 1 引言
9 2 接收機頻分中繼信道系統模型
9 3 RFDRC協作方案選擇準則
9 3 1 協作方案的傳輸速率
9 3 2 協作方案的策略選擇
9 4 HDC方案的傳輸速率
9 4 1 HDC方案
9 4 2 HDC方案的帶寬和功率分配
9 5 HDA方案的傳輸速率
9 5 1 HDA方案
9 5 2 HDA方案的帶寬和功率分配
9 5 3 等帶寬情況下的HDA方案
9 6 仿真結果與分析
本章 附錄
參考文獻
縮略語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