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1911—1913年的上海社會,全面考察革命浪潮與城市空間的互動關係。作者透過報界輿論、烈士追悼、商業運作與市民生活四個維度,解釋辛亥革命如何塑造了近代上海城市公共空間。 圍繞清末民初上海的開放私園、街頭、店鋪、茶館、戲園、車站、碼頭等公共空間,化用新文化史等前沿視角,作者複線重建了歷史的豐富面相,諸如革命黨人的輿論與行動,知識精英的記憶重構,普通市民在金融動蕩中的生存策略,革命衝擊下的民眾心態。本書注意分析史料源流,通過綜合運用檔案、方誌、報刊、畫報、日記、書信、紀念冊、小說等多元史料,揭示出上海城市公共空間在製造革命合法性的同時,亦呈現出國家力量與公共空間之間的張力。作者簡介
瞿駿,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青年研究員、ECNU-UBC現代中國與世界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前期的中國思想文化史、城市史,著有《辛亥前後上海城市公共空間研究》(2009)、《花落春仍在:20世紀前期中國的困境與新路》(2017),另有論文數十篇見於各期刊。目錄
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