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200問 中國科學院雙碳項目諮詢組 978711566695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郵電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44
商品編號: 978711566695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碳中和200問
ISBN:9787115666956
出版社:人民郵電
著編譯者:中國科學院雙碳項目諮詢組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461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無論是政府工作人員,還是對碳中和感興趣的其他讀者,都可以通過本書深入瞭解碳中和這一全球性議題。
* 深入淺出,一本書講透碳中和的邏輯與要點
本書由中國科學院雙碳項目諮詢組專家團隊基於多年研究與實踐精心編寫,精彩解讀了與碳中和相關的知識要點與行動參考,是所有從事”雙碳”相關工作的讀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 200個問題與解答,編織出一份碳中和行動藍圖
從地質與氣候知識,到碳中和的基本邏輯;從電力供應系統,到各行各業的低碳化行動路徑;從固碳領域,再到支撐保障體系,本書通過科學設問層層展開,為政府和企業繪製出了一份清晰的零碳轉型路線圖。

內容簡介
碳中和是一個節 能減排術語,也是一個由自然生態、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生產製造以及人民生活相互交織而成的龐大體系。為了解答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書以問答的形式,把碳中和的重點內容梳理成200個問題,涵蓋五大主題:為何要實現碳中和;綠色低碳電力供應系統的建立;如何在能源消費端進行低碳化改造;怎樣通過人為努力”管好”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實現碳中和的支撐保障體系。全書的章 節 安排層層遞進,知識點環環相扣,對實現碳中和的邏輯體系、技術需求及具體方法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作者簡介
中國科學院雙碳項目諮詢組,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於2021年2月啟動的”中國碳中和框架路線圖研究”重大項目諮詢組,組織上百位院士專家,從排放、固碳、政策三大方面,設立9個研究專題,著重就實現”雙碳”目標所需的主要技術清單,以及如何形成我國自立自強、完整高效的技術研發體系開展前瞻性、系統性的戰略研究。

精彩書評
中國科學院雙碳項目諮詢組,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於2021年2月啟動的”中國碳中和框架路線圖研究”重大項目諮詢組,組織上百位院士專家,從排放、固碳、政策三大方面,設立9個研究專題,著重就實現”雙碳”目標所需的主要技術清單,以及如何形成我國自立自強、完整高效的技術研發體系開展前瞻性、系統性的戰略研究。

目錄

第 一章 從人為碳排放到碳中和
003
第 一節 溫室效應和碳循環
004 問題1: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主要有哪些?
005 問題2:哪些溫室氣體需要人為控制其排放?
006 問題3:不同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差別大嗎?
007 問題4:溫室氣體是控制氣候變化的唯一因素嗎?
008 問題5:地球氣候系統如何工作?
011 問題6:碳在地球上以什麼形式存在?
013 問題7:碳循環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014 問題8:大氣圈中碳儲量變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什麼?
015 問題9:地質時期氣候變化同大氣CO2濃度的關係如何?
019 問題10:如何知道地質時期的大氣CO2濃度呢?
020
第二節 人為碳排放和全球增溫
020 問題11:工業革命以來的CO2排放主要來自化石能源嗎?
022 問題12: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如何核算?
023 問題13:技術進步對碳排放影響大嗎?
024 問題14:人為排放的CO2都累積在大氣中嗎?
025 問題15:大氣CO2濃度增高歷史有什麼特點?
026 問題16:全球增溫與大氣CO2濃度升高步調一致嗎?
028 問題17:能定量評估升溫與溫室氣體之間的關係嗎?
029 問題18:理論預估與歷史比較誰更可靠?
031 問題19:升溫導致了氣候系統的哪些變化?
032 問題20:升溫的潛在威脅有哪些?
033 問題21:”北大西洋暖流將中斷”是潛在威脅嗎?
035 問題22:控制2℃溫升的依據是什麼?
036 問題23:南極冰蓋有融化的風險嗎?
038 問題24:地質歷史或人類歷史上的增溫期不適宜生存嗎?
039 問題25:地質時期極端快速增溫事件具有何種特徵?
042 問題26:變暖難道沒有正面效應嗎?
043 問題27:以前為什麼會有地球將變冷的預測?
044 問題28:CO2濃度升高將改變地球軌道對氣候的控制嗎?
046
第三節 能源、排放與經濟
046 問題29:能源消費與經濟之間有衡量指標嗎?
048 問題30:發達國家能源彈性係數變化有什麼樣的規律?
049 問題31:影響一國能源消費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050 問題32:能源轉型是什麼含義?
051 問題33:我國是高能耗國家嗎?
053 問題34:我國未來能源消費還會較快增長嗎?
054 問題35:全球碳排放的現狀如何?
056 問題36:各國的排放歷史有什麼差異?
057 問題37:人均碳排放量同居民生活水平有關嗎?
059 問題38:國際談判為什麼充滿爭議?
060 問題39:未來可以在國家間分配碳排放權嗎?
062
第四節 碳排放的主要部門
062 問題40:如何理解發電部門的碳排放?
063 問題41:工業部門的碳排放”大頭”在哪裡?
064 問題42:交通部門的碳排放來自何處?
066 問題43:建築部門的碳排放來自何處?
067 問題44:農業的碳排放情況如何?
068 問題45:服務業的碳排放量大嗎?
069
第五節 碳中和的基本邏輯
069 問題46:碳中和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070 問題47:多少國家已確定了碳中和目標?
072 問題48:碳中和是一個什麼樣的基本邏輯框架?
第二章 綠色低碳電力供應系統
077
第 一節 發電領域
078 問題49:為何有那麼多關於能源的名詞?
080 問題50:太陽能用之不竭嗎?
082 問題51:光伏發電如何實現?
084 問題52:光熱發電如何實現?
086 問題53:我國的風能資源豐富嗎?
088 問題54:風力發電技術有何進步趨勢?
090 問題55:地熱是一種什麼樣的資源?
092 問題56:地熱利用採用哪些技術?
093 問題57:生物質能有多大利用前景?
094 問題58:潮汐能利用到什麼程度了?
096 問題59:還有其他利用海洋能的發電技術嗎?
097 問題60:我國的水力發電還有潛力嗎?
099 問題61:核電的優缺點有哪些?
101 問題62:第四代核電站是什麼含義?
103 問題63:核聚變能將在碳中和過程中發揮作用嗎?
104 問題64:火電會很快被淘汰嗎?
106 問題65:多能互補是什麼含義?
107 問題66:碳中和目標推進過程中會有什麼樣的電力組合?
109
第二節 電力調節 領域
110 問題67:抽水蓄能電站如何工作?
112 問題68:壓縮空氣如何儲能?
113 問題69:重力儲能系統如何工作?
114 問題70:飛輪儲能系統如何工作?
115 問題71:電池儲能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116 問題72:鋰離子電池如何構成和工作?
118 問題73:鈉電池如何構成和工作?
119 問題74:鉛酸(碳)電池如何構成和工作?
120 問題75:液流電池如何構成和工作?
122 問題76:液態金屬電池如何構成和工作?
122 問題77:金屬空氣電池如何構成和工作?
123 問題78:燃料電池如何構成和工作?
124 問題79:超級電容器如何儲能?
126 問題80:電磁儲能基於什麼原理?
127 問題81:儲熱技術基於什麼原理?
128 問題82:車聯網技術儲能基於什麼原理?
129 問題83:電轉燃料儲能是一種什麼樣的技術?
130 問題84:氫能有”顏色”嗎?
132 問題85:電解水制氫有什麼樣的技術路線?
133 問題86:氫能產業需要建哪些基礎設施?
135 問題87:各主要經濟體重視氫能發展嗎?
136 問題88:火電能作為靈活性調節 資源嗎?
138 問題89:哪種靈活性調節 方式最有效?
139
第三節 電力輸送領域
139 問題90:碳中和目標對電網提出了哪些新需求?
141 問題91:電網在電力供應系統中處於什麼地位?
142 問題92:特高壓輸電線路有什麼優點?
143 問題93:電網對非碳電力接入有比例限制嗎?
145 問題94:風、光資源波動可以預測嗎?
146 問題95:如何解決新的電力供應系統的穩定性問題?
147 問題96:對換流器技術有何新要求?
148 問題97: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對未來的電網重要嗎?
149 問題98:微電網是一種什麼系統?
150 問題99:”電源-電網-負荷-儲能”靈活互動技術是什麼概念?
第三章 能源消費端的低碳化
155
第 一節 建築部門
155 問題100:建築物本身的節 能化改造潛力大嗎?
156 問題101:用什麼途徑實現城鎮建築的低碳化?
157 問題102:如何實現農村建築用能低碳化?
158 問題103:供暖線南移會增加碳排放嗎?
161
第二節 交通部門
161 問題104:純電動汽車能保證碳減排嗎?
162 問題105:重型運輸汽車如何減碳?
163 問題106:鐵路運輸的低碳化應遵循什麼途徑?
164 問題107:船舶運輸的低碳化應遵循什麼途徑?
165 問題108:航空運輸的低碳化應遵循什麼途徑?
167
第三節 工業部門
167 問題109:我國能做到鋼鐵碳減排嗎?
168 問題110:餘熱、余能如何利用?
169 問題111:鋼化聯產是什麼技術?
170 問題112:富氧高爐煉鋼技術的內涵是什麼?
171 問題113:氫煉鋼技術的內涵是什麼?
172 問題114:短流程清潔煉鋼技術的內涵是什麼?
173 問題115:我國建材行業的碳減排該採取什麼策略?
174 問題116:水泥生產的低碳化方向有哪些?
175 問題117:陶瓷生產的低碳化方向有哪些?
176 問題118:玻璃生產的低碳化方向有哪些?
177 問題119:我國化工行業的碳減排該採取什麼策略?
178 問題120:無機化工碳減排的主要路徑是什麼?
179 問題121:石油化工碳減排的主要路徑是什麼?
180 問題122:煤化工碳減排的主要路徑是什麼?
181 問題123:天然氣化工碳減排的主要路徑是什麼?
182 問題124: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的碳減排該採取什麼策略?
184 問題125:氧化鋁提取的碳減排潛力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185 問題126:電解鋁的碳減排潛力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186 問題127:廢鋁回收再生能促進碳減排嗎?
187 問題128:其他有色金屬提取也能做到碳減排嗎?
188 問題129:食品加工行業碳減排的主要著力點在哪裡?
189 問題130:造紙行業碳減排的主要著力點在哪裡?
190 問題131:纖維製造行業碳減排的主要著力點在哪裡?
191 問題132:紡織行業碳減排的主要著力點在哪裡?
192 問題133:醫藥行業碳減排的主要著力點在哪裡?
193
第四節 服務業和農業低碳化
193 問題134:服務業碳減排的主要著力點在哪裡?
194 問題135:農業碳減排的主要著力點在哪裡?
196 問題136:我國農田土壤目前是碳源還是碳匯?
197 問題137:稻田甲烷排放有辦法減少嗎?
198 問題138:有辦法實現農田一氧化二氮減排嗎?
第四章 固碳領域
204
第 一節 生態系統固碳
204 問題139:如何理解陸地生態系統固碳的重要性?
206 問題140:陸地生態系統固碳的主要過程有哪些?
208 問題141:海洋固碳的主要過程有哪些?
210 問題142:如何理解土地利用變化造成的碳排放?
212 問題143:如何獲得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及固碳速率的數據?
214 問題144: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的現狀如何?
215 問題145: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速率的現狀如何?
217 問題146:陸地生態系統持續固碳的主要機制是什麼?
219 問題147: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潛力有多大?
221 問題148:我國的自然固碳潛力主要來自何處?
223 問題149:如何實現我國的生態建設固碳潛力?
225 問題150:增加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匯應注重哪些措施?
228
第二節 碳捕集技術
228 問題151:燃燒後捕集的技術內涵是什麼?
230 問題152:燃燒前捕集的技術內涵是什麼?
231 問題153:富氧燃燒捕集的技術內涵是什麼?
233 問題154:化學鏈燃燒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