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現行氧化鋁行業赤泥處置的世界性難題,兼顧選礦、冶金和生態處置,強調過程減排和末端治理相結合;開展不同堆存年代赤泥堆場的物理結構、化學特性和生物群落狀況研究,闡明環境因子對赤泥土壤化發生和演化過程的影響,建立赤泥土壤化可行性診斷體系;研究赤泥顆粒的黏結團聚過程,提出赤泥土壤化過程的物理化學特性調控方法,篩選適宜的耐性植物,提出赤泥堆場植物生態配置模式;研究堆場有毒有害物質的遷移轉化規律,開展赤泥土壤化過程的環境風險評估,提出赤泥堆場環境風險防控與環境監管體系。作者簡介
薛生國,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湖南省自然科學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中南大學礦冶場地生態修復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中南林學院畢業后留校,2005年浙江大學環境工程博士畢業後任教中南大學;中國生態學會污染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硅酸鹽學會冶金渣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任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等客座編輯。主持國家環保專項、國家重點基金、國家區域創新等20餘項科研課題。主要從事礦冶場地生態修復、多元固廢協同成土造地、重金屬污染防控研究,持續開展「場地污染阻控-水土協同修復-土壤功能重構-生態景觀再造」全鏈條研究,推動大宗固廢自然地球循環消納。 在國內首次報道錳超富集植物垂序商陸,研發礦冶場地土壤-地下水協同修復技術,提出「物理-化學-生物協同處置」的固廢土壤化新思路。編製《赤泥堆場原位生態修復技術規範》《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範(金屬礦山)》《污染場地地下水修復可行性評估技術規範》《地下水污染可滲透性反應牆全程序跟蹤監測技術規範》《有色冶鍊場地土壤-地下水協同修復與管控技術指南》等行業或地方標準10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生態學報》《土壤學報》等期刊發表SCI/EI論文100餘篇(ESI 1% 8篇),授權國家專利30件,主編國家出版基金項目Soil Genesis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Bauxite Residue Disposal Areas、《污染環境修復實踐與案例》等專著5部。目錄
第1章 鋁工業赤泥減排及處置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