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劉群彥,上海市高校科技發展中心總工程師、研究員,上海技術轉移領軍人才,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一等獎獲得者。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產權、科技管理等領域資深專家。
潘冬遠,上海交通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副院長,具有豐富的高校行政和科技管理經驗,在校務改革、成果轉化方面頗有見地。
目錄
第一章 引言:象牙塔與產業創新
第一節 本書的組織結構
第二節 我們學到了什麼?
第二章 歷史回顧:美國大學與產業技術進步
第一節 美國高等教育的鮮明結構特點
第二節 工程與應用科學的制度化
第三節 二戰對聯邦學術研究經費的影響
第四節 二戰後美國聯邦政府的學術研發支持結構
第五節 大學研究與產業創新:二者的相互作用
第六節 結論
第三章 《拜杜法案》前的大學專利政策和大學專利申請
第一節 美國大學專利政策簡史
第二節 1925—1980年的大學專利數量
第三節 結論
第四章 研究公司與大學技術許可(1912—1980年)
第一節 研究公司的起源
第二節 研究公司的發展(1912—1945年)
第三節 專利管理部門
第四節 結論
第五章 《拜杜法案》的政治歷史
第一節 《拜杜法案》的政治歷史
第二節 《拜杜法案》的影響
第三節 《拜杜法案》的國際效仿
第四節 結論
第六章 《拜杜法案》及加州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專利申請和許可
第一節 《拜杜法案》的影響:來自加州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證據
第二節 1975—1992年間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加州大學專利的”重要性”與”通用性”
第三節 結論
第七章 院校加入和經驗對《拜杜法案》前後美國大學專利申請的影響
第一節 1975—1992年美國學術專利的加入、重要性和通用性
第二節 1981—1992年間的院校經驗、學習與大學專利特徵
第三節 結論
附錄
第八章 大學-產業技術轉移中會發生什麼?——五個案例分析
第一節 方法
第二節 案例分析
第三節 結論
第九章 結論
第一節 大學和工業技術變革
第二節 大學專利申請和許可的收益和風險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節 我們學到了什麼?
儘管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許多美國大學都在鼓勵教師的發明專利申請和許可,但學術專利申請和許可並不是技術轉移以及產學知識交流的主要渠道。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對產業研發管理人員的調查一致表明,在包括生物醫學在內的所有領域,專利和許可都不如其他知識流動和大學研究人員互動渠道(如教師出版物或會議報告)那樣重要。
1980年《拜杜法案》的通過,恰逢美國大學專利授權和許可增長的一些其他重要發展時期。同年,美國最高法院承認了生命形態專利的有效性。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生物醫學研究(大部分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取得了重大科學進展。經證明,這些進展具有極大的產業應用潛力。事實上,兩所長期以來在專利授權和許可方面活躍的大型研究型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體系),在《拜杜法案》通過之前就已將其專利和許可組合轉向生物醫學發明。此外,哥倫比亞大學作為1980年後在專利申請方面領先的”新加入者”,也在該法案通過之前提交了其認為最賺錢的單一許可發明的申請,同樣也是在生物醫學領域。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