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後記 方岩 978720819189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52
商品編號: 978720819189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4*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後記
ISBN:9787208191891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方岩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254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文學是特別個人化的具體勞作,無數個具體的勞作的彙聚也抵不過未知發生的那一刻。”
《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後記》系《思南文學選刊》主編的”述而批評叢書”(第二輯)之一 。文叢聚集了目前上海最具影響力和潛能的批評寫作者,力求成為一套能夠全面反映當下上海青年文學評論整體風貌的精品文集。
本書為作者移居上海三年來的整理成集的評論集,共分三輯。第一輯側重於中短篇小說分析;第二輯則是長篇小說的文本細讀;第三輯是隨筆,稍微比前兩輯多些趣味;附錄則是用劄記的形式記錄了一些想法。

作者簡介
方岩,南京大學文學博士,上海市作家協會《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著有評論集《第一本》《文學青年編年史》等。曾獲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等。

目錄

封面
版權信息
上海文學批評的青年力量——述而批評叢書第二輯序
文前
自序 海上三年
第一輯
偷襲者蒙著面
夢境收割者
悲觀主義者的情感教育
三個美學時刻
第二輯
幻術與索隱
盛世廢墟與浪漫主義怪獸
記憶的廢墟和歷史的紀念碑
文學青年編年史
欲望說明書
第三輯
南方的譫妄
世界是一次次有待驗證的想像和虛構
附錄
邊角料
前言
自序 海上三年
1
這幾年,我確實對批評意興闌珊,這與生活、社交和環境都沒什麼關係。既然批評是一種主動賦予對象價值和意義的職業,那麼,厭倦和消沉來得猝不及防也不算是意外,工傷總是不期而至。所以,當德海問我要不要再出一本評論集時,我拒絕了。後來他又說有錢,我就同意了。於是,我把移居上海後這三年多的文字整理了一下,便有了這個集子。第一輯側重於中短篇小說分析;第二輯則是長篇小說的文本細讀;第三輯是隨筆,稍微比前兩輯多些趣味;附錄則是用劄記的形式記錄了一些想法。這裡有三篇文章 與偉長幫我出版的《文學青年編年史》是重合的。儘管在印象中我這幾年沒怎麼寫過東西,結果還是收羅出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可見職業慣性的清理抑或改弦更張並沒有那麼容易。當然,這也意味著與以往相比,這些文章 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這個書名我用過一次。金理約我出版《第一本》的時候,我在後記《我曾出過一本假書》裡提過此事。那本書本來可以成為我人生中的第一部評論集,但是因為一些原因,它從未進入任何流通、發行渠道,於是成了一本徹頭徹尾的假書。後記裡的最後一句話是:”如果有機會我想把那本假書的名字再用一次,出版一本真書”如今機會來了,”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後記”也算是對滬上三四年做個小小的總結吧:集子裡的文章,最早一篇完成於2019年12月,是移居上海三個月後,那時暗流已在別的城市湧動;最晚一篇完成於2023年1月,彼時我對周遭世界的信任和興趣正在不受控制地急劇喪失,此後我再也沒動過筆;這兩篇文章 分別是
目錄中的第一篇與最後一篇,它們之間橫亙著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飄搖、晦暗的三年時光。
2
編輯這部集子的過程中,我努力在這些文字中找回過去三四年的一些記憶。儘管我習慣在每篇文章 的結尾都詳細地標明寫作時間和地點,結果依然是徒勞。可見,我的寫作確實跟這個世界沒有什麼關係。如果一定要重新定義這種關係,脫節 、錯位和遲鈍大概是比較合適的三個關鍵詞。這些詞於我而言並不包含貶義,更像是某種中性的描述、診斷。發現和確認自己與這個世界之間的距離感與時間差,大概是我這幾年最重要的收穫。
我曾經真誠地投身一些情境以尋求合群、合拍的歸屬感和惺惺相惜的認同感,而應激反應常常是那種難以抑制、隨時會噴薄而出的虛無感和挫敗感。巨大的玻璃罩常常不期而至,從天而降,把我與周遭隔開。那樣的時刻,我感知不到周圍的喧鬧,內心也無悲喜,只有自我厭棄像是從縫隙中擠入逼仄空間的濃煙陣陣翻湧不斷升騰。我曾嘗試過自我糾錯,只是這種抵抗似乎在反復確認自身的病態和反常,所以,每一次掙扎都意味著愈發沉重的身心俱憊和愈發漫長的洞穴昏睡時光。直到有一天,我終於意識到在自我與世界之間設定對錯沒有任何意義,這就好比在兩種幻象之間區分哪種更為真實。於是,我開始慢慢接受這樣的自我發現所帶來的安全感,我知道,它們會慢慢地催生出漠然、疏離、避讓這樣的局外人心態,但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讓自己重新陷入以病人心態面對健康世界的幻境。

精彩書摘
幻術與索隱

自稱為”虛構之物”的巨蛙講述了一個橫跨廣州、澳門、倫敦三地的魔幻故事,於是,便有了林棹的長篇小說《潮汐圖》。如果說虛構是歷史、現實的影子,那麼這個用混雜的語言(普通話、粵語、皮欽英語的白話形式)講述的時空交錯的故事,已經用充沛的想像力化解了大多數可能追索至現實和歷史的提醒。故事主角巨蛙曾說過:
萬物有影子。浮槎是行星的影子。群島是恒星的影子
萬物有影子。淚痕是舊事的影子。夢痕是新禧的影子。(1)
可以說,林棹用敘事幻術營造了一個奇幻與酷烈交織的平行世界。看到影子會探尋實物,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實物重要,而是因為需要某些參照來穩定視角,方能更好地審視影子的鬼魅和多變。正如在平行世界裡偶然看到其間漂浮的疑似另外一個世界的碎片,抓住它才能不至於在審美中眩暈、迷失。有時審美也需要一種具有離心力的安全感和穩定感。倘若”虛構”被視為某種幻術或障眼法,那它需要偶爾露出一些馬腳或破綻,那是引領讀者進入一個迥異世界的誘餌;而誘餌或引導同時也是某種拉開審美距離的平衡力量。因此,面對《潮汐圖》這樣高度依賴敘事幻術的作品,辨識審美風暴中誘惑與方向感之間微妙的反諷、張力關係便顯得非常重要。所以,理解《潮汐圖》不妨先從林棹主動釋放的一些片鱗半爪的信息開始。
旅程已經結束。有時我會想念遠方巨蛙。也會想念篝火旁的袋狼、獼猴、粉頭鴨。一種被稱為”自然”的巨大整體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逝,短促的我們只來得及取一瓢嘗。
這是小說後記裡的最後一段話。林棹懷想的是小說裡的一個場景:雪夜橋洞下的篝火邊,幾個動物在聊天。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