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史詩的失敗:對詩入九十年代的一種描述
第一節 “一次性行動的詩歌”:創造傳統,創造真理
二節 頹敗的崇高28
二章 “詞與物”的對峙與棄絕
第一節 純文學/純詩:方法,語義
二節 在詞語和自我的邊境線上
三節 詞的倒逆:半個和一個,多和少
四節 “誰在說話”:”詞與物”的語言學症候
三章 “敘事”中的歷史與記憶
第一節 敘事:兩個面相
二節 詩歌變形記和”幽靈”的轉喻
三節 身體地理學與”間歇”的詩意
四節 “名與命”:詩歌敘事,或一種歷史記憶形式
四章 “民間”,想像的空無之地
第一節 虛無和虛無的深度
二節 “拒絕隱喻”的隱喻
三節 “霧中的陌生人是”
結語
附錄多多:張望,又一次提高了圍牆
主要參考書目
摘要
期九十年代初,西川曾預言海子之死將成為這個時代的神話之一。此後二十年間,中國社會諸多文化力量圍繞”海子”編織出多重話語,不僅證實了西川的判斷,也從一個特定角度描畫出社會轉型期詭譎的文化心理狀況。[2]當然,神話話語通常都內含著祛神話的縫隙,是曆了九十年代”知識形構”的轉變後,3]任何當代神話都將遭遇深刻質疑。海子大詩結構中存留的對於高真理的幻覺,受到詩人們越來越多的質疑。此外,神話內容和形式的暗中顛倒,也嘲諷了它自身的神聖性,如,”海子”的象徵意義常被引向對九十年代市場邏輯的批判,但後者又怡好深度介人了對”海子神話”的塑造。
海子神話之被質疑,反映了人們對神話的虛妄性的厭倦,更直接的原因還在於,海子的史詩寫作被視作八十年代某種寫作症候的代表。因此,對他的質疑某種程度上也是反省八十年代寫作的開始。史詩確實可以概括八十年代從江河、楊煉開始,到更年輕一代的”整體主義”“新傳統主義”,以及難以歸人具體的相當一部分詩人的共同追求。儘管他們對史詩的理解各有差異,但他們的史詩大都展示出”負面的想像力”(薑濤語)。史詩似乎在某個維度上實現了對現代漢語詩歌表達極限的探索,但終,它碰觸到的或許只是表達的不可能的界限。
作者簡介
賈鑒
文學博士,學者、批評家,現任職于大學影視學院,長期從事當代文學、媒介文化和詩學思想研究。發表有《”一次性行動的詩歌”:重評海子的史詩觀念》《在詞語和自我的邊境線上一關於王家新世紀90年代的寫作》《霧中的陌生人:90年代先鋒派的一個側面一一以韓東為例》《北島:一生一天一個句子》《多多:張望,又一次提高了圍牆 》《論吳歡章 的散文研究》等學術文章 若干。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