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鷹的蒙太奇:詩論與詩歌批評文集(1981-2021)》是作者王自亮的第一部詩論與詩歌批評集,收錄了他從1981年至2021年間撰寫的評論文章 、隨筆、序跋、對話等文字。全書分為五輯,圍繞”他者與自我”“對峙與和解”“高貴與剽悍”“另些聲音”“鏡像與歷史”等主題展開,既有對詩歌語言與形式的深度探討,也有對當代詩人及其作品的具體分析。
第一輯”他者與自我”聚焦詩歌語言的構建與詩人身份的探索,探討了詩歌如何通過語言創造”烏托邦”,以及詩人在表達自我與超越自我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與突破。第二輯”對峙與和解”則從詩歌與現實的張力出發,分析了詩人如何在創作中實現精神的平衡與超越,同時記錄了作者與多位詩人、學者的交往與對話。第三輯”高貴與剽悍”以經典詩人為例,探討了詩歌中的力量與優雅,以及跨文化語境下的詩歌創作。第四輯”另些聲音”關注邊緣化或非主流的詩歌聲音,反思詩歌與日常性、現代性的關係。第五輯”鏡像與歷史”則從文學與現實的互動出發,探討詩歌如何映照時代與歷史,以及詩人在文化傳承中的角色。
整本書不僅是一部詩歌批評文集,也是作者個人成長與時代變遷的記錄。通過這些文字,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詩歌的熱愛與思考,以及他對詩歌作為一種精神力量的堅信。書中的觀點既有理論深度,又充滿個人化的感悟,展現了作者對詩歌的獨特理解與詮釋。
作者簡介
王自亮,1958年生於浙江台州,畢業于杭州大學(現併入浙江大學)中文系,現任浙江工商大學”金收穫寫作中心”執行主任,教授。1982年以來,先後擔任浙江省台州地區行政公署秘書、《台州日報》總編輯、浙江省政府辦公廳研究室主任、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等職。第五屆當代詩歌研究國際研討會(2025)組委會主席。著有詩集《三棱鏡》(合集)、《獨翔之船》、《狂暴的邊界》、《將骰子擲向大海》、《岡仁波齊》、《渾天儀》、《喜馬拉雅山群》(合集,中印詩人互譯詩選),散文集《在地圖上旅行》《那種黑,是光芒本身》《如是我聞》,尚有學術著作、非虛構作品和藝術鑒賞集等出版。詩集《長江傳》《幻象、盲者與命名之光》即將出版。詩歌作品多次獲獎,入選多種詩歌選本,並被翻譯成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土耳其語等。
目錄
第一輯 他者與自我
“語言烏托邦” 3
“那種黑,是光芒本身” 7
“如霧之火不可遏止” 12
我寫長江 18
語言之鹽、血性之岸,以及海的幻象 43
“混血荷馬”:自由命題下的史詩建構 54
第二輯 對峙與和解
“永遠激蕩的創造性流動”——《超越存在:洪迪詩集》序 75
詩歌、情誼和”意外的閃電” 107
蛙皮的濕潤,緣於海水 114
對峙與和解的”時間證詞”——韋錦簡論 127
跨越時空的愛,何以可能——評榮榮組詩《李商隱》 143
萬物異殊人心通約——簡論李少君詩集《我是有背景的人》 153
“眺望自己出海” 157
現代性、先鋒性與超越性的嵌合 172
第三輯 高貴與剽悍
《神曲》兩題 183
阿根廷:詩與真——博爾赫斯漫議 192
“大雨將至”:漫談鮑勃 迪倫 194
但丁的後裔——獲諾貝爾文學獎部分詩人述評 201
第四輯 另一些聲音
“另一種聲音” 247
鹽巴、日常性與現代意識 254
過度的明亮將詩人驅入黑暗 266
第五輯 鏡像與歷史
文學:一種更好的存在方式 285
《上海》,由來與現實 294
牡丹亭、濟慈與先師徐朔方 297
鷹的蒙太奇(詩學談片) 312
後記 345
精彩書摘
第一輯 他者與與自我
“語言烏托邦”
唯有一個”烏托邦”是可欲的,那就是詩歌。
詩歌是語言的烏托邦,它不需要人們蹲過血海,不需要暴力、犧牲與祭祀,在那兒青春、生命和性不再是祭品。詩歌給予人類的,是一個真正的”美麗新世界”。詩人需要的是時間、技術和意象的集合。他要呈現和表達,他將付出艱巨的勞動,以配得上大地的恩賜。在塵世,詩人得到的是與懲戒等量的祝禱。
詩歌並不增加什麼,只是改變與創建。
通過組合、鑲嵌和拼貼,有了這個世界的新構造,形成新的時空感,或將悲劇感轉化為意識的喜劇。準確地講,詩歌會傳遞詩人某種隱秘的喜悅,或是對精神新大陸的遠眺和引渡。很自然,這個烏托邦裡也有血淚、悲慟、夢幻、愉悅、寧靜、愛意和對象化的審美,不過這是個人經驗的超現實呈現。詩人像地質隊員一樣地勘探荒謬、悖逆、異象、歧見,經營詞語、節 奏和形式,借助光線、氣味、色澤、形狀和溫度,使之成形。
語言烏托邦,並非詞與物的”象牙塔”,而是詩人親手構築的”另一世界”。走上大道之前,詩人會迷戀紛亂的歧途,去做一些徒勞無功的事。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一貫正確”的詩人,即使是偉大的但丁。博爾赫斯甚至說,”我的一生是錯誤的百科全書”。這既是哀歎,也是慶倖。正是眾多的錯誤,化作熾烈之火,鑄就”不尋常的剴切”。在某種”天啟”的誘導下,我們能夠將詩歌寫得精神抖擻,或幹一手語言的好活計。
1982年7月。那時我24歲,第一次來到北京。沿途看到了曠闊的華北平原,小葉楊被風壓彎了腰,旋又挺拔而起;青草起伏,溝渠縱橫,土地一望無際。遠處的土坯房孤獨而倔強,就像那些北方漢子。江南濕潤而分割的風景,被北方的遼闊和綿延所取代。
在京城,我被建築、古跡和街道震驚,讓悅耳的兒化韻、有輪有廓的北方臉型給迷住,但也對紫禁城的壓抑、幽暗和幻影,充滿了下意識的拒斥。十三陵墓群是個完整的夢魘,我以微弱的青春力量,試圖將之拂去。80年代真正開始了。門是一點點開啟的,而關閉的可能性卻確鑿存在。對於我來說,東南沿海才是基點。泛漿的道路,雨中的梅子,西碼頭的晨霧,容貌姣好的女子,潮汐,廟宇,八爪魚,烈日下的樟樹,大陳島的巉岩,一個個遠比海明威生動的船老大,才是我所需的圖景與具象。
然後是一連串的變動,人事糾葛,尋常與意外,贏得多次轉身。世界巨大的身影,在我細小的眼睛裡投下了一系列夢魘般的輪廓。”現代性”是個故事。兩次紐約,60天日本,偶遇的大馬士革,泛著波光的琉森湖,青藏高原與橫斷山脈,還有東北的黑土地。生活在別處,更在內心。我像一條魚被炙烤著,”翻轉”即顛覆,一根鐵絲穿過內心:不只是傾覆,更像死亡。我終於發現,這是一個”共時性”的世界。從歐洲到中東,從俄羅斯到美國,人類精神的痕跡,就像地質紀年一樣,層層疊疊向我湧來,從史前到後工業的各種生活方式共存著,糾纏著,盤繞著。西方中心論打破了,中土中心論也不靠譜。我,算是見識了生活。世界是一個整體,文明的諸多形態總是彼此穿越與呼應。
前言/序言
後記
《鷹的蒙太奇——詩論與詩歌批評文集(1981-2021)》是我的第一本詩論與詩歌批評集。年近七十說”第一本”,絕無標榜之意,唯有愧疚之心。從1981年首次在《詩刊》發表詩作,同年寫出大學畢業論文《論魯迅<野草>的美學特徵》並順利通過算起,與詩歌創作與詩歌評論打交道也有些年頭了,因而這個”第一本”令人汗顏。可惜這篇自以為過得去的畢業論文找不到了,前些年也讓友人在浙大檔案館幫我找過,無果。值得說明的是,收入本書的一些文章 的觀點和想法,或多或少來自這篇畢業論文,說是回溯到思考的源頭,也不十分過分。我並不想以詩歌批評家或詩學研究者自居,也不想去規劃所謂的文學批評生涯。一則老矣(儘管有人說”奔七”在如今並不意味著老),二則我尚有自知之明。熱愛是一回事,但成為專業或學問是另一回事。
收入這本集子的,既有正兒八經寫就的評論文章,也有隨感式的詩學文字,更有一些演講、序跋,或與詩人的對話,還有獲獎後的答謝詞等等。敝帚自珍,這些文字或可成為我詩歌創作與文學活動的一個”記錄”,一份中國新時期漢語詩歌發展的”筆記”。這個集子還有一個特殊意義,也是我與當代中國詩人交往的”見證”。
我還要說一句,文集中各篇文字一定存在著紕漏和謬誤,請同行和讀者朋友不吝指教。在文字徵引方面,也會有粗疏之處,引文也未能一一標明出處(雖然我在好幾篇文章 中作了說明,並表達了謝意),敬請見諒。
最後,我要借此機會感謝洪迪先生、唐曉渡兄多年來的指教,感謝餘剛、傷水、劉翔、韋錦等友人的熱心相助。著名詩歌批評家唐曉渡兄為本書寫了熱情、懇摯而富有啟示性的推薦語,令我心存感激。
王自亮
2025年5月30日,杭州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