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上編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明重塑
“文明之美”:非遺美學的文明維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學問題
遺產的”融合”:歷史的樞紐與轉折
略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學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全球化背景與國際性貢獻
“大兩河文明”的藝術表達與文明重塑
“二個結合”開啟的文明視野與文藝的文明維度
下編 民間文化的美學視野
民間文化:中國文化的基石和中國美學的底盤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民間文學遺產的價值多維性——以《大運河 河北民間故事》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傑出傳承範式——讀《段建珺剪紙》
為什麼中國民間要以畫過年
年畫的視圍:一種審美人類學的認識
關於相聲與小品的若干美學問題
摘要
“文明之美”:非遺美學的文明維度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創造的美學底盤
我們都知道,人與動物有區別是因為人類通過使用工具的勞動,創造了文化,也因此創造了人類自己。馬克思說,”勞動生產了美”1。美,集中體現在人類的文化創造和創造出的文化中。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指出:”人于創造物質、文物、學術、社會之外,又創造美的各物,此實自原始人類已有之,與人生並無大用,乃系餘力之創造,用以滿足美感者,如教堂、雕刻是也。此為自有文化以來不可否認之事實。人生有美的生活,民族有美術品的文化,皆為美學研究之對象,並非全然空洞無物也。”2馬克思還有一句名言:”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3也就是說,人類的創造,是文化創造,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避很美的規律。人類創造了文化,人類的文化是美的感性顯玖和美的對象,入類的創造中體現和存在著美的規律。所有這一切根本的原因就是人類對美的渴望、欲求和嚮往,美好的生活、美麗的風景、美美的心、美食美味、美目盼兮、美人麗兮、美輪美奐的藝術等,美既無處不在,又是高懸的企盼,與理想幻想置於”未來之境”。中國美學傳統分這樣幾個層次來定義”美”:一是生活的”美”態,即”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焉,故日美”(《國語。楚語上》);二是人生的至境,即”盡美矣,又盡善也”(《論語》);三是人所感悟到的宇宙之美,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所以,美不僅是人生、人類的美好與理想,也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生命啟迪;美是宇宙”規制”,美感是的產物。西方的美學觀也同樣具有對生活與生命的指引性和性。塔塔爾凱維奇說:”希臘人使用的‘kalon’一詞一我們把它譯成‘美’一其含義不同於今天這個詞通常具有的含義。它指任何讓人愉悅、引起興趣和令人讚歎的事物。換句話說,它的範圍比現在更廣。它不括因其形狀或構造而悅目、悅耳的東西,括以不同的方式和原因令人愉悅的其他許多東西:它意指視覺和聽覺,也意指我們今天認為屬_xFFFF_另一種價值的品質特徵,只有意識到這個形容詞正在隱喻的意義上被使用,我們才會稱之為‘美的’。的德爾斐神諭‘公正者美’顯示了希臘人是怎樣理解美的。”
作者簡介
向雲駒, 高級編輯, 中國文藝家協會, 享受政府特殊津專家。曾任中國家協會分組成員、秘書長, 中國藝術報社社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理論與批評、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