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黎,1982年生於武漢,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獲清華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培養博士學位,從事設計理論研究,聚焦當代設計倫理的學術探索與實踐轉化。 主要著有《性別化的設計批評》(2016)、《日常生活與民族主義》(2017)與《另類想象力:思辨思辨設計》(2025),譯有《對抗性設計》《思辨一切》《批判性設計及其語境》《話語性設計》等。曾主持國家與省部級科研項目十余項,出版學術著作十三部,發表論文七十余篇。自2015年起擔任「設計理論研究系列」與「設計與時代譯叢」聯合主編,策劃出版三十余卷學術叢書。
目錄 推薦序:(英)安東尼·鄧恩Anthony Dunne
自序
致謝
序言 為什麼需要思辨設計
一、風險社會的未來素養
二、恐懼的啟迪
三、保持另類
四、設計師作為時代的詩人
五、成書框架:Why-What-How-More
第一部分 語境|新興技術與風險社會
一、技術迭代與時代革命
二、NBIC會聚技術
三、理解先於參与
四、技術倫理的前瞻想象
五、如何突破科氏「困境」
本章小結
第二部分 概念|思辨設計是什麼
一、認識Dunne與Raby
1 要素一:技術原理與工程構成
2 要素二:文化與價值虛構
二、激進設計、批判性設計、黑色設計
1 激進設計與反設計運動
2 批判性設計
3 黑色設計
三、如何想象:非給定對象的形成力
四、未來何以可能:未來的類型學
五、提出問題即解決問題?
六、從A/B宣言到A/B/C宣言
七、為什麼是「思辨設計」
本章小結
第三部分 實踐|思辨設計如何做
一、思辨如何設計:作為取徑(Approach)的思辨設計
1 思辨設計思維
2 思辨設計雙鑽模型
3 未來素養法
4 未來戰略法
5 民族志體驗式未來模型(EXF)
6 STS:科學技術與社會
7 因果層次分析法
8 設計虛構法
9 虛構敘事法
二、設計如何思辨:思辨設計的思維方式
1 思想實驗
2 設計虛構
3 物的虛構
4 共同思辨
5 (反)烏托邦作為立場
三、如何理解思辨設計:Ai Hasegawa與作品
本章小結
結語
附錄 快問快答—思辨設計
1 思辨設計志在預測未來嗎?
2 如果說所有的設計都是未來導向的,思辨設計的未來屬性具有哪些特點?
3 思辨設計與設計虛構的差異與聯繫?
4 思辨設計是藝術嗎?它跟藝術的差別是什麼?
5 所有設計都強調想象力,思辨設計的想象力有什麼特別之處?
6 思辨設計為什麼強調「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7 思辨設計的觀念表達如何避免陷入詭辯論?
8 思辨設計有什麼用?能從事哪些領域?
9 思辨設計如何「落地」?
10 什麼人適合學思辨設計?初學者主要學習思辨設計的哪些方面?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