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的寫作基於明代版畫《環翠堂園景圖》中的一些新發現。作為一部版畫,《環翠堂園景圖》的特殊性在於,以複製性媒介進入繪畫及園林的精英文化體系,同時亦是晚明視覺資源多方交融的典型案例。此前的研究多視其為一幅”園林畫”,並默認其圖像內容的合理性,然而,此圖在結構佈局方面均存在諸多疑點;考察園址,更可發現作者利用所在地域、人文環境及戲劇化的視覺語言,以體現其特定意圖。園林主人汪廷訥亦寫作、出版了多部戲劇。那麼,上述現象之間有何關聯?又如何借助視覺圖像呈現出來?本書將通過考察這些問題,探討園林建築、文獻記述和視覺呈現方式之間的複雜關係,同時,也試圖為認識晚明豐富的視覺文化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作者簡介
李嘯非,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2019—2020年度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藝術史系訪問學者,關注領域為中國版畫史和印刷史,著有《環翠堂:萬曆年間的版畫和書籍印刷》(文物出版社,2022),主編《明代版畫輯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3),在Ars Orientalis(《東方藝術》)、《美術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目錄
引言
緣起與回顧
明代版畫史:對象、方法和意義
對象與方法
從”生產者”到”作者”
結構及寫作目的
第一章 園圖
第一節 版畫
消失的印本
版畫中的園林
第二節 媒材
兩幅園圖
從畫作到版刻
第二章 空間
第一節 書齋
隱居之地
水榭雅集
第二節 湖泊
平行的景觀
湖與鶴
第三節 鄉域
山脈、陵穀與河流
休甯城的鄉紳
第三章 園林
第一節 迷宮
視角的秘密
-環形空間
第二節 方位
另一個環形空間
山崗和池沼
第三節 遊線
園牆之外
移動的視線
第四章 書籍
第一節 卷冊
媒材與結構
手卷空間
第二節 消費
功能與使用
書齋雅玩
餘論
棋譜與文集
園中對弈者
對弈者與觀棋者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朱之蕃《題坐隱園景詩並序》
附錄二 顧起元《坐隱園百一十二詠》
附錄三 袁黃《坐隱先生環翠堂記》
附錄四 汪廷訥《自敘》
附錄五 汪廷訥年表
後記
前言/序言
“明日 藝術史文庫”總序 明日與藝術史 李軍 一、我不知道 傳統的師者之道,最典 型地體現在韓愈的《師說》 之中:”師者,所以傳道、 受業、解惑也。”老師應該 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謀 生,如何解除思想的困惑。這裡的”道”是一條單向街, 重點在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 的鏈條;老師站在終點,等 待著學生向他(她)走來, 就像學步的寶寶東倒西歪地 向父母走來。但21世紀的今天,面對 著現代科學、互聯網技術的 飛速發展,信息的增值和獲 取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和便捷,甚至只需動一下手指頭, 知識便如潮水般蜂擁而至; 霎時間,我們每一個人,在 變得富足的同時,也變得赤 貧如洗,一切堅固的東西都 煙消雲散了!與大數據和人 工智能相比,我們都同樣無 知。今天的為師之道,在相 當程度上,須以自己的無知 為前提:我不知道。在反省 的過程中,我只知道,儘管 無知,但我對於知識和真理 之愛並沒有改變。正是這種 愛,讓我深刻感受到年輕人 的渴望與困惑,同時也試圖 與他們並肩而立。法國作家聖埃克絮佩裡 (Antoine de Saint- Exupéry)的一句名言,此 時此刻變得如此切題和清新 。他說:”愛,並非兩個人 彼此間的深情對視,而是他 們坐在一起,共同向一個方 向凝眸。”(”Aimer, ce n'est pas se regarder l'un l'autre, c'est regarder ensemble dans la même direction ”) 這共同凝眸的遠方,就 是”明日”。二、時間的本質 什麼是時間?古往今來 的哲人們都在困惑中追索。奧古斯丁在《懺悔錄》第十 一卷中說:”時間究竟是什 麼?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便 茫然不解了。”時間一追問 便逃逸,讓我們想起抽刀斷 水水更流的意境。在奧古斯丁之前,古典 時間觀標準的意象,正是物 之運動或運動中之物(中文 “時”的本義即”太陽的停留” )。亞裡士多德從運動出發 來研究時間,他在《物理學 》中,將時間理解為衡量運 動、標識運動之先後次序的 某種性狀或屬性。這一點, 與同時代孔夫子在河岸上的 千古絕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有異曲同工 之妙。美好的時光正如滔滔 的河水,在眼前消逝,一去 不返。古典時間觀的關鍵,其 實不僅在於時光的流逝,更 在於人們投向過去的迷離恍 惚的眼光;因為所有的美好 都在往昔,所以古希臘人設 定了黃金時代、白銀時代、 青銅時代和黑鐵時代的敘事 。歷史正如物性和材質的遞 嬗,每況愈下。奧古斯丁第一次改變了 古典時間觀的方向。在他看 來,時間的本質不在於物體 的運動,也不在於過去,而 在於時間意識,也就是人對 於時間的體驗。奧古斯丁把 “現在”當作解讀永恆和時間 的關鍵,他把永恆理解為恒 定不動的現在,將時間理解 為轉瞬即逝的現在。過去是 已經過去的現在,未來是尚 未到來的現在,或者,過去 是已經成為記憶的現在,未 來是尚在期待之中的現在。“現在”成了時間的立足點, 但這個立足點其實是站不住 腳的,它轉瞬即逝、變動不 居。換言之,奧古斯丁把時 間的焦點從過去轉移到現在,但他並沒有完成把黃金時 代轉移到現在的任務。尤其是奧古斯丁把現在 放在”基督的第一次降臨”到 世界末日”基督的再次降臨” 之間,更加強化了”現在”這 一時刻的動盪、不安和焦慮 。因為無人知道基督何時” 再次降臨”——這個過程可 能綿延無期,也可能隨時發 生,非人意所能知曉。故奧 古斯丁的歷史觀是目的論的,但不是進步論的,因為它 完全排除了人意和具體歷史 事件在這個純粹神意結構中 的意義。然而,問題在於, 在所謂的基督的兩次降臨之 間,世界和歷史是否具有意 義?難道一切僅僅是被動地 等待,猶如中世紀教堂牆面 上那些睜著眼睛翹首以盼的 聖徒們?他們的腳下缺乏堅 實的大地,而未來又在哪裡 呢? 再一次改變古典時間觀 之方向的,是12世紀的意大 利預言家、神學家約阿希姆 。他將基督教神學的核心觀 念”三位一體”做了時間化的 處理,認為歷史的第一階段 是”聖父”所代表的《舊約》 時代,第二階段是”聖子”( 耶穌)所代表的《新約》時 代,第三階段是所謂的”聖 靈時代”。而他所在的時代,正處在從歷史的第二階段 向歷史的第三階段過渡的時 期——他預言,未來的”聖 靈時代”將在1260年降臨。約阿希姆死於1202年,他 所預言的”聖靈時代”此刻尚 未到來,但在約阿希姆的觀 念中,一個可預期的、確定 的未來,將成為一個黃金時 代的開端。即此,古典時間 觀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它 為文藝復興以來的現代時間 觀奠定了基礎。 四、藝術史的考古學 每一年,中央美術學院 人文學院都會定期舉辦王森 然美術史獎學金的頒獎典禮 。這一時刻,也是我們重溫 對藝術史學科做出巨大貢獻 的老先生們的恩澤之時。王 森然先生是一位革命家、學 者、教育家、書畫家,與新 文化運動和中國近代史息息 相關;與王森然先生並肩而 立的,還有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