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簡史 湯敏 范玉亮 978730824918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浙江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30824918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浙江文化簡史
ISBN:9787308249188
出版社:浙江大學
著編譯者:湯敏 范玉亮
頁數:35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236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浙江文化簡史》是一部系統梳理浙江文化發展脈絡的著作,全面展現了浙江文化從史前時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演進歷程。書中通過考古發現、歷史文獻和文化成就的綜合分析,揭示了浙江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在史前時期,浙江是稻作農業的重要發源地,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遺址的發現,實證了浙江先民在農業技術、建築技藝和精神文化上的卓越貢獻。稻作文化不僅為浙江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推動了文明的逐步形成。
進入先秦時期,浙江文化逐漸展現出學術與藝術的萌芽。越人對天道的認知、詩歌與音樂的創作,以及青銅器、印紋陶等工藝的精湛技藝,彰顯了浙江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力。
秦漢六朝時期,浙江文化的學術體系逐步建立,山水詩的興起和繪畫、書法藝術的獨立發展,標誌著浙江文化在文學與藝術領域的突破。
隋唐五代時期,浙江文化進入鼎盛階段,詩家薈萃、佛理入詩、越窯瓷器的輝煌成就,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如《茶經》的問世和天文星圖的精確繪製,進一步鞏固了浙江在全國文化版圖中的重要地位。
兩宋時期,浙江文化達到了巔峰,學術、文學、藝術等領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貢獻了重要力量。
元代至清代,浙江文化經歷了從變革到轉型的歷程,儘管面臨社會動盪,但仍湧現出許多傑出人物和文化成果,展現了浙江文化的韌性和創新精神。
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浙江文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新思想、新技術,實現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展現了千文萬華的文化景象。
全書以時間為線索,結合考古發現、歷史文獻和文化成就,展現了浙江文化從萌芽到繁榮的發展軌跡,突出了其在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獨特地位與深遠影響。

目錄

導言 1
第一章 史前:曙光初露 11
第一節 走出洞穴 12
一、稻作文化 12
二、建築文化 13
第二節 初民美術 14
一、瓶瓶罐罐 14
二、雙鳥朝陽 15
三、玉的國度 16
第二章 先秦:生成滋長 20
第一節 學術新萌 21
一、天道有常 21
二、順天愛民 23
第二節 初試音聲 24
一、越人詩章 24
二、越人音舞 26
第三節 越器之美 28
一、青銅器 28
二、印紋陶 30
三、原始瓷 30
第三章 秦漢六朝:互融互攝 32
第一節 學統初建 33
一、”疾虛妄”的理性啟蒙 33
二、經學與玄學參差發展 36
三、著史風氣漸興 41
四、修史熱潮 44
第二節 清麗與神怪並呈之文學 46
一、山水詩的搖籃 46
二、詩文漸趨圓熟 49
三、以幻心寫幻境 52
第三節 書法巔峰與繪畫獨立 54
一、”天下第一行書”與王門書法 54
二、佛像畫風中國化 57
第四章 隋唐五代:漸入佳境 59
第一節 學術發展 60
一、以儒事君的傑出政治家陸贄 60
二、史家輩出 62
第二節 詩家薈萃與傳奇新生 65
一、浙人的詩性光芒 65
二、佛理入詩 72
三、一條詩歌鋪就的山水古道 75
四、幽怪恍惚的唐傳奇 78
第三節 絢爛的藝術世界 80
一、富麗的繪畫藝術 80
二、尚法又爛漫的書法藝術 82
三、千峰翠色越窯瓷 85
四、精湛的佛教造像 88
第四節 科學技術成就 89
一、《茶經》問世 89
二、精確的天文星圖 91
三、建築工藝技術躍升 92
四、鏤板以浙為先 93
第五章 兩宋:造極於斯 95
第六章 元代:別開生面 144
第七章 明代:重興革新 169
第八章 清代:盛極而轉 208
第九章 民國時期:舊統新造 259
第十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千文萬華 300
主要參考文獻 354
後記 358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史前:曙光初露
浙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浙江文化于史前孕育、萌芽,從現有考古成果看,史前遺址初步形成了考古學年代序列,為浙江歷史開端提供了有力實證。全省境內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94處,分佈範圍廣泛。長興七裡亭遺址的最早年代迄今100萬年,是浙江境內最早的古文化遺址。建德烏龜洞遺址首次發現人牙化石,印證5萬年前已有晚期智人生活在這裡。至於新石器時代遺址,更是豐富多元,現麗多彩。有距今11000-7000年左右的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5300年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文化。新石器文化末期,好川文化、錢山漾文化雖不復良渚文化的光芒,但承擔著延續浙江文明化進程的使命。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當浙江先民走出洞穴,在混沌初開的大地上勞作、收穫、築屋、生息,精神文化便相伴而生了。
第一節 走出洞穴
一、稻作文化
一萬年前,浙江先民們開始陸續走出洞穴,走向曠野。跨出洞穴的第一步:,就意味著先民必須學會曠野中生存。從笨拙到熟練,原始人類一步步擴大著生活空間,拓展著生存能力。人類文明就這樣緩緩地向前進化著、發展著,這一切都離不開稻穀對先民身心的滋養哺育之功。
浙江是世界萬年稻作農業之源。截至目前,最早的人類耕種行為的考古證據均發現在上山文化遺址中。考古發掘在上山遺址出土的紅燒土殘塊中發現了大量炭化稻殼,同時發現了用以疏鬆土壤的石鏟,骨耜,用以收穫的石鐮、石刀,用以礱谷和碾米的石磨盤和石磨棒,用以盛放食物的陶器。實證了上山文化遺址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具備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完整證據鏈。而後的跨湖橋遺址不但發現了少量的稻穀顆粒,也發現了用大型哺乳動物的肩胛骨製作的骨耜,這是當時已經開始人工栽培稻穀的實物證據。
河姆渡文化則是稻作文化發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遺址中發現的水稻遺存是當時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馴化稻。剛出土時稻穀外形完好,色澤金黃少數稻穀連外殼的隆脈、稃毛以及芸尖都清晰可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絕無僅有。可以推斷稻米已是當時的主要糧食,農業生產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
此後先民在稻作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崧澤文化時期還出現了犁耕這一比耜耕更高級的耕種技術。良渚文化時期,犁耕更為普遍,工具更為先進,體現了5000多年前中國及東亞史前稻作文化的卓越成就。稻作文化的發育與成熟,成為推動文明不斷發育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建築文化
告別穴居野處的生活方式先民開始穩定地居住下來,形成聚落。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在上山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各類房址,主要包括幹欄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式房屋,有了房屋的上山人真正實現了定居的理想,有了村落的模樣,人類生活方式向前邁出了一大步。2020年,考古界泰斗嚴文明為上山文化遺址題詞曰”遠古中華第一村”。
河姆渡文化是以幹欄式建築而聞名於世的。幹欄式建築,即幹欄巢居,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畜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特別適合炎熱且潮濕的自然條件。河姆渡第一期文化的村落佈局依山而建,一排排幹欄式長房子由西南向東北擴展。居住區內除有鱗次櫛比的幹欄式木構房屋基址外,還有儲藏食物的窖穴飼養家畜的圈欄。
到了良渚文化時期,建築形式又有很大發展,城池、宮殿、祭壇、墓葬、居所組成良渚人自足且完備的生活空間。良渚遺址貫穿良渚文化始終,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以良渚古城為中心向外輻射,既包括這座被稱為”中國最早的都城”中各種城市要素的遺存,還包括外圍的觀象測年的瑤山匯觀山祭壇和顯貴大墓複合遺址,以及姚家墩、荀山等大型聚落群。良渚古城,2007年考古確認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南北長約1910米,東西寬約1770米,總面積338萬平方米。城牆內外均有護城河,水路為主要交通方式,共有8座水城門。莫角山遺址位於古城中心,宮殿建築坐落於此。位於莫角山西北部的反山墓地,被譽為”土築金字塔”,是所有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玉器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雕琢最精美的一處墓地,堪稱王陵。
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是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遺址類型豐富,遺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華文明國家起源的基本特徵,為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學物證。

前言/序言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
習近平
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來的河,這是說文化的傳統,通過縱向傳承和橫向傳遞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有人說文化是人類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載體、方式和方法,這是將文化作為人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整體。我們說,文化為群體生活提供規範、方式與環境,文化通過傳承為社會進步發揮基礎作用,文化會促進或制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都在其內部生成眾多的元素、層次與類型,由此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來源於其內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國文化的歷久彌新取決於其變遷過程中各種元素、層次類型在內容和結構上通過碰撞、解構融合而產生的革故鼎新的強大動力。
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區域間因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建構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如同百川歸海,共同彙聚成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這種大傳統如同春風化雨,滲透于各種區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區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國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獨特個性支撐著引領著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從區域文化入手,對一地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展開全面、系統、扎實、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藉此梳理和弘揚當地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資源,繁榮和豐富當代的先進文化建設活動,規劃和指導未來的文化發展藍圖,增強文化軟實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輿論力量;另一方面,這也是深入瞭解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發展中國文化創新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今,區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視,成為我國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重要標誌。我們今天實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其目的和意義也在於此。
千百年來,浙江人民積澱和傳承了一個底蘊深厚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的獨特性,正在於它令人驚歎的富於創造力的智慧和力量。
浙江文化中富於創造力的基因,早早地出現在其歷史的源頭。在浙江新石器時代最為著名的跨湖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的考古文化中,浙江先民們都以不同凡響的作為在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創造和進步的印記。
浙江人民在與時俱進的歷史軌跡上一路走來,秉承富於創造力的文化傳統,這深深地融匯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體現在浙江人民的行為上,也在浙江歷史,上眾多傑出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示。從大禹的因勢利導、敬業治水,到勾踐的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從錢氏的保境安民納土歸宋,到胡則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從岳飛、於謙的精忠報國,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張蒼水的剛正不阿、以身殉國;從沈括的博學多識、精研深究,到竺可楨的科學救國、求是一生無論是陳亮、葉適的經世致用,還是黃宗羲的工商皆本;無論是王充王陽明的批判、自覺,還是龔自珍、蔡元培的開明、開放,等等,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務實的創造精神。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