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其驤學術傳記 葛劍雄 978757203564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教育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814
商品編號: 9787572035647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譚其驤學術傳記
ISBN:9787572035647
出版社:上海教育
著編譯者:葛劍雄
頁數:36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232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化大眾
譚其驤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科奠基人和開創者,本書通過總結譚其驤的學術研究歷程,對復旦歷史地理這一中國頂尖學科艱難開創、迭代前行的發展足跡作出了最好的詮釋。葛劍雄教授執筆傾情追憶,資料翔實,文筆雋永,讀來讓人欲罷不能。

內容簡介
譚其驤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歷史地理學科奠基人,師從顧頡剛先生。他對中國歷代疆域、政區、民族遷移和文化區域做了大量研究,對黃河、長江水系及湖泊、海岸變遷等均有精闢見解,建樹頗多。學科建設以學術大家來支撐,對學科發展軌跡的總結離不開對重要學術人物的建構與評價研究。本書通過真實反映譚其驤的學術研究歷程,對復旦歷史地理這一中國頂尖學科作出了最好詮釋,有利於推動我國歷史地理學科和相關學科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簡介
葛劍雄,復旦大學文科特聘資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期從事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環境史等方面研究,著有《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史》《中國移民史》《統一與分裂》《歷史學是什麼》《黃河與中華文明》《葛劍雄寫史》等。譚其驤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歷史地理學科奠基人,師從顧頡剛先生。他對中國歷代疆域、政區、民族遷移和文化區域做了大量研究,對黃河、長江水系及湖泊、海岸變遷等均有精闢見解,建樹頗多。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家世和童年
盛極而衰的家庭
發蒙海鹽求學秀州
第二章 短暫的革命和大學生活
革命大學中的革命生涯
暨南三年
第三章 “應列第一”的燕大研究院畢業生
師生之爭:步入學術之始
鄧之誠——另一位恩師
第一篇論文——《湖南人由來考》
豐收的兩年
登上大學講臺
編纂館藏方志
目錄北圖三年
第四章 編《禹貢》始末
學會發軔《禹貢》出版
和而不同:顧譚之爭
南下廣州告別《禹貢》
第五章 重回北平
短暫的導師
重返燕大兼職清華
第六章 遵義六年
奔向大後方
流亡大學中樂育英才
替楊保立傳為霞客正名
正義結成師生情
第七章 復員杭州
東歸途中
兩校教授:譚其驤與譚季龍
艱難歲月鍥而不捨
迎接新中國
第八章 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上)
一個千年的夢想
楊圖委員會成立應召進京
八年辛勞功虧一簣
第九章 從”反右”到”文化大革命”
整風”反右”有驚無險
躍進再躍進
批判資產階級學術思想自願作典型
與郭沫若商榷
第十章 十年浩劫
在劫難逃
“一批二用”
為毛澤東注釋”大字本”
第十一章 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下)
“批”字當頭恢復編繪
忍辱負重
“為政治服務”
北京審圖
西北邊界波瀾又起
《中國歷史地圖集》修訂出版
“政治錯誤”種種出版阻力重重
艱難的勝利
第十二章 從沿革地理到歷史地理學
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疆域的界定
創立”七大古都”說
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碩果
讓古代瑰寶重現光彩
開展歷史人文地理研究
“守舊”和創新
第十三章 鍥而不捨終身以之
從”匡謬”到”正誤”:對《李白與杜甫》的批評
《歷史時期渤海灣西岸的大海侵》”剽竊”事件
“我不會死,我還要好起來繼續工作的。”
“你們應該超過我。”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編繪《國家歷史地圖集》
超越死亡
譚其驤年譜

前言/序言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 序
上海教育出版社策劃出版”中國頂尖學科出版工程”,將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系列作為第一輯。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欣然合作,組成編委會,我受命主編。
本所之所以樂意合作,並且動員同仁全力以赴,因為這是一項非常有價值、有意義並具有緊迫性的工作,也是我們這個學科點自己的需要。通過這套書的編撰,可以寫出學科的歷史,彙聚已有成果,總結學術經驗,公佈經典性論著,展示學術前沿,供國內外學術界和公眾全面瞭解,讓大家知道這個學科點是怎樣造就的,評價一下它究竟是否夠得上頂尖。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的起點,是以譚其驤先生1950年由浙江大學移席復旦大學歷史系為標誌的。而譚先生與歷史地理學科的淵源,還可追溯至1931年秋他與導師顧頡剛先生在燕京大學研究生課程的課堂外有關兩漢州制的學術爭論。1955年2月,譚先生赴京主持重編、改繪楊守敬《歷代輿地圖》。1957年,”楊圖”編繪工作移師上海。1959年,復旦大學在歷史系成立歷史地理研究室。1982年,經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1999年組建的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為教育部首批全國重點研究基地之一。
這一過程約長達70年,沒有一個人全部經歷。學科創始人譚先生已于1992年逝世,1957年起參加”楊圖”編繪並曾擔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0年的鄒逸麟先生已于2020年逝世,與鄒先生同時參加”楊圖”編繪的王文楚先生已退休多年。現有同仁中,周振鶴教授與我是經歷時間最長的。我與他同時於1978年10月成為復旦大學歷史系的研究生,由譚先生指導。我於1981年入職歷史地理研究室,1996年至2007年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99年至2007年任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由於自1980年起就擔任譚先生的學術助手,又因整理譚先生的日記,撰寫譚先生的傳記,對譚先生的個人經歷、學術貢獻以及1978年前的情況有了一定瞭解。但70年的往事還留下不少空白,就是我親歷的事也未必能保持準確的記憶。
一年多來,同仁曾遍搜相關檔案資料,在上海市檔案館和復旦大學檔案館發現了不少重要文件和原始資料,同時還向同仁廣泛徵集。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重要的事並未留下本應有的記錄,或者未能歸入檔案,早已散失。
本系列第一部分是學科學術史和學科論著
目錄。希望通過學術史的編撰,為這70年留下盡可能全面準確的記載。學科論著
目錄實際上是學術史中學術成果的具體化。要收全這70年來的論著同樣有一定難度,因為在電子文檔普遍使用和年度成果申報制度實施之前,有些個人論著從一開始就未被記錄或列入索引,所以除了請同仁盡可能詳細匯總外,還通過各種檢索系統作了全面搜集。從譚先生開始,個人的論著中都包括一些非本學科或歷史學科的論著,還有些是普及性的。考慮到一個學科點對學術的貢獻和影響並不限於本學科,所以對前者全部收錄;而一個學科點還有服務社會的功能,所以對具有學術性的普及論著也同樣收錄,非學術性的普及論著則視其重要性和影響力酌情選錄。
在復旦大學其他院系,尤其是歷史系,也有一些歷史地理研究者,其中有的一直是我們的合作者,或者就是從這裡調出的,他們的歷史地理論著應視為本學科點的成果,自然應全部收錄,但不收錄他們離開復旦大學後的論著。本博士、碩士學科點所招收的研究生在學期間發表的論著,與本單位導師合作研究的博士後在流動站期間完成的論著,均予收錄。本學科點人員離開復旦大學後的論著不再收錄。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所外聘的研究人員在應聘期間按合同規定完成的論著,按本中心人員標準收錄。
第二部分是學術傳記和相應的學術經典。考慮到學術經驗需要長期積累,學術成果必須經受時間的檢驗,所以在首批我們按年資選定了四位,即譚其驤先生、鄒逸麟先生、周振鶴教授和我。本來我們還選了姚大力教授,但他一再堅辭,我們只能尊重他本人的意見,留在下一批。
我們確定”經典”的標準,是本人論著中最高水平和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具體內容由本人選定。譚先生那本只能由我選,但我自信大致能符合譚先生的意願。譚先生在1987年出版自選論文集《長水集》時,我曾協助編輯;他的《長水集續編》雖出版於他身後,但他生前我已在他指導下選定篇目,我大致瞭解譚先生對自己的論著的評價。
除譚先生的學術傳記不得不由我撰寫外,其他三本都由本人自撰。當時鄒逸麟先生已重病在身,但為了學術傳承,他以超人的毅力,不顧晚期癌症的痛苦與極度虛弱,在病床上完成了口述,將由他的學生段偉整理成文。
第三部分是青年教師或研究生的新著。之所以稱為”學術前沿”,是因為它們在選題、研究方法、表達方式上都有一定新意,反映了年輕一代的學術旨趣和學術水平。其中有的或許能成為作者與本學科的經典,有的會被自己或他人的同類著作所取代,這是所有被稱為”前沿”的事物的必然結果。
由於沒有先例可循,這三部分是否足以反映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的全貌和水平,我們沒有把握,只能請學術界方家和廣大讀者鑒定。我們將在可能條件下,爭取修訂再版。這套書反映的是我們的過去,如果未來的同仁們能夠保持並發展歷史地理學科的現有水準,那麼若干年後肯定能出版本系列的續編和新版。我與大家共同期待。
葛劍雄
2022年6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