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化研究與文獻解析-重構古代傳說歷史 常興照 978703082086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1,323
商品編號: 978703082086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7*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考古文化研究與文獻解析-重構古代傳說歷史
ISBN:9787030820860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著編譯者:常興照
頁數:38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229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考古文化研究與文獻解析:重構古代傳說歷史》收錄了作者自20世紀80年代末至2023年之際陸續發表和新撰關於”傳說歷史研究”的主要論文。內容主要集中在對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屬性和相關考古文化的分析與探討。通過對新石器時代中、後期考古學文化的遷變現象研究,對應古代文獻中有關炎黃與蚩尤大戰、唐虞對四凶的殛、流、竄、放以及大禹治水、界劃九州等傳說事件的記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梳理和拼接,對傳說歷史的基本架構,給出了新的方案。

目錄

目錄

始終不舍地追求——序《考古文化研究與文獻解析:重構古代傳說歷史》(i)
自序(v)
第1部分考古文化中的”五帝”辯證
淺談考古學文化與傳說歷史研究(3)
北辛文化與炎黃傳說(22)
少昊、帝舜與大汶口文化(52)
共工氏文化解析及其流徙辯證(78)
華族、華族文化與華夏關係考論(95)
有虞氏王朝概論——兼談中華文明的起源(103)
夏代、夏族與夏系文化論析(129)
齊地古史的考古學研究——兼談炎黃傳說(159)
龍山文化與後羿傳說(166)
第二部分從文獻分析認識考古文化
對古史研究中幾個爭議問題的基本研判(211)
蚩尤辯證(226)
舜竄三苗與禹征三苗再認識——兼論良渚文化族屬與遷變(234)
管窺”三星堆”(253)
從出土文獻看楚人早期歷史(278)
第三部分銘刻文字解析及其他
商奄、蒲姑鉤沉(303)
論山東章 丘小董家所出陶罐及其刻畫符號(319)
山東章 丘出土青銅器述要兼談相關問題(328)
試論萊陽前河前墓地及有銘陶盉(337)
論五村類型(345)
臨沂遠古至先秦時期歷史文化漫談(367)
後記(382)

精彩書摘
第1部分考古文化中的”五帝”辯證
淺談考古學文化與傳說歷史研究
一、手段與方法
先討論一個很普通的問題,考古學是什麼?考古學應該包括其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考古學研究的對象是古代人類社會留下的實物遺存。我的老師林沄先生在大學第1堂專業課教導時說:考古學是以實物資料為基礎來研究歷史的一門學問。這是指導我認識考古學的*直接*簡單的解析,所以很多人把考古學列為歷史科學的一部分。考古學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認識實物資料的方法。主要是分類學研究方法:按質地、形制、功能、時代、地域、學科門類、民族分野等。分類比較研究引出了類型學——對器物進行分類分型分式。類型學分析是劃分考古文化分期與文化類型的基礎方法,一般側重於形制、質地、裝飾、制法等文化因素的分析與比較,這也是確認考古文化中各種傳統或非傳統因素的主要依據。二是獲得實物資料的方法。主要有調查、勘探、發掘、記錄等方法,如按土質、土色劃分地層,由上及下逐層發掘,先挖晚的、後挖早的。分區域、分層、分組、分單元(遺跡單位),按疊壓打破關係分析辨別,引出了地層學。地層學是借用地質學的術語,融合了考古實踐中的特殊技法,如劃線、找邊、清理、遺物提取,標本取樣,遺跡、遺物保護,層位關係記錄等。地層和遺跡單元是界定遺存早晚的主要依據,如果層位關係混淆或疊壓打破關係擾亂,將給遺存定性帶來極大困難,所以考古地層的保護至關重要。根據器物組合和形制變化進行分型、分期、界定文化類型等工作,基於參與者的學術功力、知識結構以及實操過程中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具有較大的相對性。同時因為考古文化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器物形態的變化一定要晚於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因此對相關文化因素的分析以及在類型、分期、文化屬性等問題上歧見迭出。但是城址、墓葬、灰坑等遺跡單位在形成過程中具有短時性和*立性,較大程度地避免了外界因素的干擾;再結合現代測年結果深入分析這些堆積單位的文化屬性,在應用中更具有客觀性。引申以上這些*普通的考古學概念,不為班門弄斧,主要是為了說明考古學與其他學科*基本的區別與聯繫,十分簡單,並不複雜。
考古學文化,在教科書上或專業詞典較為普遍的基本定義是一定時期、一定地域內具有基本相似或共同特徵的遺存共同體。具有三個要素:時間、空間、共同特徵。考古學文化從時段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史前時期的考古學文化,二是歷史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由於歷史時期的考古遺存,大多有文獻記載和甲骨文、金文等明確的證據,可以準確說明其文化性質,如商文化、周文化、齊文化、魯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等;這些文化的重要功能是證經補史,還原當時的社會狀況,因此與傳說歷史的關係相對鬆散。而史前時期的考古遺存,因為記載模糊或者存有爭議,判定族屬或文化性質不夠明確,解析其文化內涵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這也是史前歷史被稱為傳說歷史的主要原因。所以大部分沒有明確文化性質多以典型遺址命名的史前文化,都是與傳說歷史有關的考古學文化。但是,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開展,學術界已經基本認可原來以典型遺址命名的二裡頭文化、二裡岡文化分別屬_xFFFF_夏文化和商文化,但實際上仍然具有濃厚的傳說文化色彩。這也說明,儘管某些考古文化已經進入歷史時期,因為其文化性質的判斷需要時間和相關資料的進一步證明,仍然需要用考古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具體分析,並結合文獻研究進行推論,進而解析和建構傳說歷史。所以這些沒有以國別、朝代或者準確的族屬稱號來命名的考古學文化,都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民族或歷史人物創造的物質文化,都與傳說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
傳說歷史或曰傳說時代,是相較於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而言的。前輩學者徐旭生先生認為:”只有到殷墟時代‘盤庚遷殷約公元前1300年的開始時’,才能算作進入狹義的歷史時代。”其實直到西周時期許多事件仍然較為模糊,傳說成分較大。我國古代歷史分期一般分為上古、中古、近古(參考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一般說上古為公元前3世紀以前,中古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6世紀,近古為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傳統的古史是指上古史,也就是公元前3世紀以前,在我國就是指戰國以前。因此傳說歷史的範圍,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時間跨度基本可以後延到西周前後的歷史時期。
研究傳說歷史,文獻分析是不可繞避的重要手段。前輩學者王國維、徐旭生、郭沫若、童書業等都做出過堅韌的努力和卓越的貢獻。尤其王國維先生運用現代考古學的成果,結合《史記》《漢書》等文獻史籍資料,對漢代邊塞和烽燧的考證、玉門關址、樓蘭等位置的確定,對西域絲綢之路的探索以及漢晉木簡所涉及的漢代邊郡職官制度的排列等一系列問題逐一做了詳盡的考釋,博大精深。他在《古史新證》一文中指出:”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這一論點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考古學和考據學的重大革新。但是受近代疑古思潮的影響,囿于對古史傳說的懷疑和對歷史文獻錯舛多多的認知,考古學家很少使用文獻對考古遺存進行”二重證據”的拼接和校對。對於考古文化性質的認定和解讀,往往僅止步於”可能”與某某時代或某帝王事件”有關”的模糊判斷上,少有更深入細緻的研究和解析。夏商周斷代工程,進行了夏商周年代、天象、都城文獻的整理及可信性研究,還進行了夏商周天文年代學綜合性問題研究、14測年技術的改進與研究、夏商周年代綜合研究與總結等多種研究。但是也僅僅局限在夏商周三代,對更早的文明歷史基本沒有涉及。後續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全稱是”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是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經過五個階段的工作和參加工程的20多個學科、數十個單位的400多位學者的共同努力,通過對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山西陶寺、陝西石峁、河南二裡頭等都邑性遺址開展的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對各個地區的中心性遺址(如河南雙槐樹和西坡、山東焦家、遼寧牛河梁、安徽淩家灘、湖北石家河、四川寶墩等)的考古工作,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但是該工程仍然集中在重點遺址的發掘和探討上。雖然在預研究階段設置了”古史傳說和有關夏商時期的文獻研究”“上古時期的禮制研究” “中外古代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等十個課題,但是總感覺著力不足,至今尚未見突破性成果。當前,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迅猛發展,許多重大發現層出不窮,許多考古發現證明古代文獻的某些記載還是可信的。因此,由考古學家結合文獻搭建古史傳說中的基本框架,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
但是光靠考古學本身的方法和文獻分析研究傳說歷史仍然不夠全面、科學,仍然要依靠多種輔助手段綜合考察。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古文字學、古生物學、古地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與古代先民生產、生活、宗教、文化、醫療、社會政治有關的學科,都有可能給我們提供幫助。歷史學方法主要是按照現代社會發展的研究方法和理論,結合具體分析,對我國古代社會歷史進行再認識,特別是對社會性質進行新的判斷,以期符合歷史實際。文獻學的方法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具體資料出發,多角度地進行客觀分析,甄別疏證神話傳說和史料的真偽,儘量做出科學合理的詮釋,避免臆斷和蠡測。古文字學方法是考古學基本方法的一種,主要是根據古代漢字在形、音、義諸方面的發展變化規律,如通轉、假借、音變、訛變等,以探求其所標示事物的本來面貌,這對於復原異說紛呈的傳說歷史有重要作用。民俗學的方法是從地方風俗例證反推古代習俗的一種方法,民俗帶有一種歷史的慣性,多能反映出久遠的歷史淵源,如崇龜、崇牛、太陽崇拜等,對於我們理解傳說中古代部族的一些特殊習俗,進而推定其文化屬性極有幫助。此外,測年方法,地質、地理學方法,古植物學,古動物學等,都是我們研究古代歷史、復原原始時空場景的重要工具。
二、問題與節 點
在傳說歷史研究中,有幾個重要問題容易引起各種誤判,需要厘清。
一是關於古代帝王的代際傳遞問題。在傳世文獻中有眾多記述古代帝王的世系傳遞之說。如《大戴禮記?帝系》第六十三:”少典產軒轅,是為黃帝。黃帝產玄囂,玄囂產蟜極,蟜極產高辛,是為帝嚳。帝嚳產放勳,是為帝堯。黃帝產昌意,昌意產高陽,是為顓頊。顓頊產窮蟬,窮蟬產敬康,敬康產句芒,句芒產蟜牛,蟜牛產瞽瞍,瞽瞍產重華,是為帝舜。”《山海經》《史記》《帝王世紀》等都有類似的記載。這給我十個課題分別是:”古史傳說和有關夏商時期的文獻研究”“上古時期的禮制研究”“考古遺存的年代測定”“考古學文化譜系研究”“古環境研究”“早期金屬冶鑄技術研究”“文字與刻符研究”“上古天象與曆法研究”“聚落形態所反映的社會結構研究”“中外古代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等。見王巍:《我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縱橫》2023年第5期。
們一個很有迷惑性的印象,似乎我們的祖先一脈相承,分代遞延,綱紀明確。實際上這些記載裡存在很多矛盾。*先這些帝王都很長壽,大多存世百年或幾百年,如《叢書集成初編?帝王世紀(及其他一種)》:”太昊帝庖羲氏,風姓也。母曰華胥。蛇身人*,有聖德,燧人氏沒,庖犧氏代之, 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都陳。取犧牲以充庖廚,以食天下,故號曰庖羲氏。是為犠皇。後世音謬,故謂之伏羲,或謂之宓羲。一號黃熊氏,在位一百二十年。”“炎帝自陳營都于魯*阜 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納本水氏女曰聽訞,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釐,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及神農氏衰,蚩尤氏叛,不用帝命,黃帝於是修德扶民,始垂衣裳以班上下 諸侯咸叛神農而歸之。黃帝於是乃擾馴猛獸,與神農氏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克之。又征諸侯,使力牧、神皇直討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應龍殺之于凶黎之丘。凡五十二戰而天下大服。”“黃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歲矣。或傳以為仙,或言壽三百年。”故有《大戴禮記?五帝德》第六十二:”宰我問於孔子曰:昔者予聞諸榮伊,言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於三百年乎?”其次是一個帝王存在不同的世系根源,如《山海經?海內經》所記:”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 並,節 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國語?周語》韋注:”賈侍中雲,共工諸侯,炎帝之後,薑姓也。”說明共工和祝融同為炎帝后人。但文獻中另有黃帝系統的祝融。《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 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再次是同一個帝王可以和不同時代的帝王相互爭鬥,如共工氏就和顓頊、神農、祝融、高辛、女媧、帝堯、帝舜、大禹等不同的帝王打過仗。如《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文子》:”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琱玉集》卷十二《壯力篇》:”共工,神農時諸侯也,而與神農爭定天下。共工大怒,以頭觸不周山,山崩,天柱折,地維絕,故天傾西北隅,地缺東南角。”《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淮南子?原道訓》:”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荀子?議兵篇》:”是以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