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S精密定位原理與方法 涂銳 洪菊 張鵬飛等 978703081363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814
商品編號: 978703081363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7*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GNSS精密定位原理與方法
ISBN:9787030813633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著編譯者:涂銳 洪菊 張鵬飛等
頁數:25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215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GNSS精密定位原理與方法》結合作者團隊近年來的科研教學實踐,總結和歸納了當前衛星定位技術手段,並詳細給出了各種定位技術的原理、實現方法、性能分析和典型應用。《GNSS精密定位原理與方法》共11章 。第1章 闡述衛星導航系統的進展;第2章 介紹衛星精密定位技術的發展歷程;第3章 講述衛星精密定位的誤差源;第4章 講解單點定位技術;第5章 講解偽距差分定位技術;第6章 講解實時動態定位技術;第7章 講解精密單點定位技術;第8章 講述相位觀測值模糊度固定技術;第9章 講解PPP增強定位技術;第10章 講述網絡RTK定位技術;第11章 講述GNSS精密定位技術的發展態勢。

目錄

目錄

第1章 衛星導航系統進展 1
1 1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展 1
1 2 GPS衛星導航系統進展 3
1 3 GLONASS衛星導航系統進展 5
1 4 Galileo衛星導航系統進展 7
1 5其他衛星導航系統進展 8
第2章 衛星精密定位技術的發展歷程 12
2 1 絕對定位技術發展歷程 12
2 2 相對定位技術發展歷程 13
2 3 融合定位技術發展歷程 14
2 3 1多模多頻GNSS觀測的融合定位技術 14
2 3 2 GNSS與其他測量手段的融合定位技術 15
第3章 衛星精密定位的誤差源 17
3 1 衛星有關的誤差 17
3 2 測站有關的誤差 20
3 3 信號傳播有關的誤差 23
3 4 其他特殊考慮的誤差 25
第4章 單點定位技術 27
4 1 單點定位的原理 27
4 2 單點定位的實現 28
4 2 1 數學模型 28
4 2 2 參數估計 31
4 3 單點定位的典型應用 32
4 3 1 地質勘查 32
4 3 2 精確導航 32
4 3 3 智慧旅遊 33
4 3 4 海洋開發 33
第5章 偽距差分定位技術 34
5 1 差分定位的原理 34
5 2 差分定位的分類 35
5 2 1位置差分 35
5 2 2 偽距差分 36
5 3 局域差分定位技術 37
5 3 1 單基站局域差分定位 37
5 3 2 多基站局域差分定位 38
5 4 廣域差分定位技術 38
5 5 差分定位典型應用 39
5 5 1 海上導航定位 39
5 5 2 陸地應用 40
5 5 3 航空應用 40
5 5 4 資源勘查 41
第6章 實時動態定位技術 42
6 1
第1RTK技術 42
6 1 1 觀測模型 42
6 1 2 隨機模型 48
6 1 3 誤差模型 51
6 1 4 參數估計 52
6 2 雙差電離層對流層約束的RTK技術 54
6 2 1 數學模型 54
6 2 2 電離層約束 55
6 2 3 數據處理策略 57
6 3 適應不同長度基線的RTK技術 58
6 3 1 函數模型 58
6 3 2 隨機模型 60
6 3 3 驗證與分析 61
6 4 統一參考模糊度的組合RTK技術 67
6 4 1 傳統組合RTK模型 67
6 4 2 統一參考模糊度的組合RTK模型 68
6 5 顧及不同系統觀測值定位偏差的RTK技術 71
6 5 1 不同系統觀測值定位偏差的改正模型 72
6 5 2 不同系統觀測值定位偏差的參數估計模型 72
6 5 3 驗證與分析 74
6 6 顧及不同頻率觀測值定位偏差的RTK技術 84
6 6 1 不同頻率觀測值定位偏差的改正模型 84
6 6 2 不同頻率觀測值定位偏差的參數估計模型 85
6 6 3 驗證與分析 85
6 7 顧及差分系統間偏差和差分頻率間偏差的RTK技術 91
6 7 1 函數模型 92
6 7 2 驗證與分析 99
6 8 RTK定位技術典型應用 113
6 8 1 工程測量 113
6 8 2 安全監測 114
6 8 3 智慧交通 115
6 8 4 精準農業 115
第7章 精密單點定位技術 117
7 1
第1PPP技術 117
7 1 1 函數模型 117
7 1 2 隨機模型 119
7 2 非差非組合PPP技術 121
7 2 1 函數模型 122
7 2 2 隨機模型 124
7 2 3 測試分析 125
7 3 單頻PPP技術 128
7 3 1 函數模型 129
7 3 2 測試分析 131
7 4 多頻多模融合PPP技術 134
7 4 1 多頻多模融合PPP模型 134
7 4 2 測試分析 135
7 5 系統間差分的融合PPP技術 140
7 5 1 系統間差分的融合PPP模型 140
7 5 2 測試分析 142
7 6 PPP技術典型應用 149
第8章 相位觀測值模糊度固定技術 152
8 1 UPD估計技術 152
8 2 PPP模糊度固定技術 155
8 2 1 基於UPD的模糊度固定技術 155
8 2 2 基於耦合鐘差的模糊度固定技術 156
8 2 3 基於整數相位鐘的模糊度固定技術 157
8 3 整周模糊度搜索方法 157
8 3 1 LSAST 158
8 3 2 FASF 158
8 3 3 LAMBDA/MLAMBDA 159
8 4 整周模糊度檢驗 159
8 4 1 RATIO 檢驗原理 159
8 4 2 基於成功率的模糊度檢驗方法 160
8 4 3 差異檢驗與完好性監測結合的整周模糊度檢驗方法 161
第9章 PPP增強定位技術 171
9 1 雙頻增強單頻ppp技術 in
9 1 1 SEID 模型 172
9 1 2 基於SEID模型的單頻數據反演雙頻數據 172
9 1 3 單頻PPP雙頻解算模型 173
9 2 基準站改正PPP技術 177
9 2 1 基準站改正信息提取 177
9 2 2 基於基準站改正信息的精密單點定位模型 177
9 2 3 不同組合改正的等價性證明 178
9 2 4 基於基準站改正的PPP實現流程 179
9 2 5 基於基準站改正的PPP解算模型拓展 180
9 2 6 基於基準站改正的PPP算法的特點和優勢 180
9 3 觀測值域PPP增強技術 186
9 4 狀態域PPP增強技術 188
9 5 低軌增強PPP技術 195
第10章 網絡RTK定位技術 200
10 1 雙差網絡RTK 200
10 1 1 參考站雙差觀測模型 201
10 1 2 虛擬參考站觀測模型 204
10 2 非差網絡RTK 206
10 2 1 生成參考站非差改正數 207
10 2 2 流動站星間單差定位解算 208
10 3 雙差網絡RTK與非差網絡RTK的比較 209
10 4 BDS-3新信號網絡RTK性能分析 211
10 4 1 數據介紹 213
10 4 2 雙差觀測值改正數的分析 213
10 4 3 流動站定位精度分析 218
第11章 GNSS精密定位技術的發展態勢 222
11 1 觀測手段方面 222
11 1 1 GNSS與INS組合 222
11 1 2 GNSS與低軌衛星組合 223
11 1 3 GNSS與5G組合 223
11 1 4 GNSS與LiDAR組合 224
11 1 5 GNSS與毫米波組合 224
11 1 6 GNSS與視覺傳感器組合 225
11 2 數據處理方面 225
11 2 1 多傳感器融合算法 225
11 2 2 數據處理平臺 226
11 2 3 GNSS大數據分析 226
11 3 終端集成方面 227
11 4 應用結合方面 228
參考文獻 230

精彩書摘
第1章 衛星導航系統進展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利用導航衛星發射的無線電信號進行精確測時與測距,能夠為用戶提供連續、穩定、可靠的定位、導航和授時(Positioning,Navigation,andTiming,PNT)服務。GNSS包括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導航衛星系統(GLObalnaya NAvigatsionnaya Sputnikovaya Sstema,GLONASS)和歐盟伽利略系統(Galileo)在內的全球性導航系統,日本准天頂衛星系統(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QZSS)和印度區域導航衛星系統(Navigation with Indian Constellation,NAVIC)在內的區域性衛星系統及其各類星基增強系統(Satellite-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BAS),例如美國的WAAS(Wide Area Augmentation System),歐洲的EGNOS(European Geostationary Navigation Overlay Service),日本的MSAS(Multi-functional Satellite Augmentation System)和印度的GAGAN(GPS Aided GEO Augmented Navigation)。以下重點介紹BDS、GPS、GLONASS和Galileo四個全球性導航系統並簡要介紹其他區域導航系統的發展歷程。
1 1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展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系統)是中國著眼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時空基礎設施。
中國高度重視北斗系統的建設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1]。第1步,1994年啟動第1代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建設,該系統是根據陳芳允院士提出的利用兩顆地球同步衛星進行導航定位的設想而建立的,採用有源定位體制,靠雙星定位確定用戶的平面位置,海拔高程依靠中心站內的地面高程模型來確定。中國自行研製的兩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於2000年10月31日和2000年12月21日相繼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準確進入預定的地球同步軌道(分別位於東經80°和140°赤道上空),組成了我國第1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一號導航系統的衛星星座。2003年,發射第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進一步增強系統性能。同時,北斗一號巧妙設計了雙向短報文通信功能,這是北斗的*創。北斗一號是探索性的第1步,初步滿足了中國及周邊區域的定位導航授時需求。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實現從無到有,使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擁有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第二步,2004年啟動北斗二號系統建設。2012年完成了14顆衛星發射組網,包括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GEO)、5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Inclined GeoSynchronous Orbit,IGSO)和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Medium Earth Orbit,MEO),北斗二號系統在兼容北斗一號系統技術體制的基礎上,增加了無源定位體制,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北斗二號創新性構建的5GEO+5IGSO+4MEO的中高軌混合星座架構,可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更髙性能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為全世界衛星導航系統發展提出了新的中國方案。第三步,2009年啟動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北斗三號系統是由3GEO+3IGSO+24MEO構成的混合導航星座,系統繼承有源服務和無源服務兩種技術體制,為全球用戶提供基本導航(定位、測速、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和國際搜救服務,同時可為中國及周邊地區用戶提供區域短報文通信、星基增強和精密單點定位等服務。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號系統*後一顆GEO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北斗三號系統全球服務星座部署完成;同時,7月3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標誌著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始向全世界提供連續穩定的導航定位授時服務。計劃到2035年,將建成以北斗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進一步提升時空信息服務能力,實現北斗高質量建設發展。
北斗系統是全球第1個提供三頻信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