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朱國鋒,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博士後,西北師範大學副教授。中國地理學會(GSC)會員;歐洲地理學會(EGU)會員;亞洲地理學會(AGS)會員;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會員;中國農業區劃學會(CARP)會員;中國冰凍圈科學學會(CSCS)會員;中國科學院玉龍站(YLGES)學術委員會委員。
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學、水文與水資源學、自然資源監測與評價方面的研究。2012年獲理學博士學位,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國家基礎研究項目子項目、農業農村部農情監測專項。參與多項國家重大基礎專項、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Journal of Hydrology》、《Land use policy》、《Scientific report》、《Hydrological Processe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Applied Geochemistry》、《地理學報》等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50餘篇,授權各類專利20餘件。曾獲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獎、中國科學院博士後論壇一等獎、中國地理學會科普先進集體獎、甘肅省高校科技進步獎等各類獎勵20余項。
目錄
第1篇總論
第1章 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概述
1 1野外綜合實習的意義
1 2野外綜合實習的設計原則和方法
1 3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綜述
參考文獻
第2章 青藏高原北緣及祁連山河西走廊概況
2 1區域基本概況
2 2區域自然地理概況
2 3區域自然與人文資源
2 4區域歷史變遷
參考文獻
第2篇實習區劃分與實習指導
第3章 實習區劃分
3 1劃分原則
3 2劃分方案
參考文獻
第4章 實習指導
4 1實習概況
4 2背景資料與實習指導
4 3自然地理相關知識的綜合應用
參考文獻
第3篇實習設計與實習分區
第5章 青藏高原北緣實習區
5 1青海湖實習區
5 2茶卡鹽湖實習區
5 3大柴旦翡翠湖實習區
參考文獻
第6章 石羊河流域實習區
6 1冷龍嶺實習區
6 2冰溝河小流域實習區
6 3八步沙林場實習區
6 4武威市民勤沙生植物園實習區
6 5蔡旗水文站實習區
6 6紅崖山水庫實習區
6 7青土湖實習區
6 8西北師範大學石羊河流域綜合觀測站實習區
參考文獻
第7章 黑河流域實習區
7 1康樂草原實習區
7 2鷹落峽水文站實習區
7 3龍首梯級水電站實習區
7 4張掖七彩丹霞實習區
7 5扁都口實習區
7 6張掖濕地實習區
7 7正義峽水文站實習區
7 8居延海實習區
7 9馬蹄寺實習區
7 10八卦營古城遺址及漢墓群實習區
7 11永固城遺址實習區
7 12駱駝城遺址實習區
7 13東灰山遺址實習區
7 14中國科學院黑河遙感試驗研究站實習基地
7 15中國科學院臨澤內陸河流域綜合研究站實習基地
參考文獻
第8章 疏勒河流域實習區
8 1敦煌鳴沙山月牙泉實習區
8 2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習區
8 3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實習區
8 4敦煌莫高窟實習區
8 5敦煌光熱發電站實習區
8 6嘉峪關長城遺址實習區
8 7玉門關遺址實習區
8 8陽關遺址實習區
8 9中國科學院敦煌戈壁荒漠生態與環境研究站實習基地
參考文獻
第4篇實習信息化
第9章 實習管理軟件及客戶端操作
9 1實習信息化概述
9 2通用管理軟件
9 3專用管理軟件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1篇 總論
第1章 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概述
1 1 野外綜合實習的意義
1 1 1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伸
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是基於學生掌握的自然地理相關知識而開展的實踐教學環節 。作為連接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橋樑野外綜合實習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的自然地理學理論知識進行實踐。它在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基本地理素養、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的開展可以將抽象的自然地理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自然地理現象的識別和分析中從而提升學生自然地理學實證研究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的開展依賴於各種各樣的實習形式,需要通過特定的方法和模式來實現。地理野外實習路線和實習點的規劃是否科學,實習方法是否恰當,實習制度和實習基地設施是否完善等對地理實踐教學影響重大。地理野外實習的效果會影響地理科學類相關專業教育的質量,進而影響到專業人才的培養。完成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的規定環節 、做好野外實習的總結評價,是提高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質量的重要保證。
1 1 2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是地理學學習和研究的必備環節
野外考察是地理學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是讓學生掌握自然地理實證研究方法的重要教學環節 。野外綜合實習以培養學生掌握野外工作方法為目的,根據教學要求和實習地區的實際情況,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自然地理要素進行觀測和分析。實習的主要內容有:①綜合運用GPS、環刀、標本夾、地形圖、地質圖遙感圖像等工具和資料,掌握常規野外輔助工具的使用技術;②參觀不同氣象站水文站和科研觀測站,熟悉常規的水文、氣象和生態環境觀測系統;③在部分實習點開展觀測、測量測試、標本採集、填圖等,形成系統的學習記錄,掌握常規的自然地理野外調查方法;④學生在獲取觀測資料後,對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並得出調查結論,從而提高從事自然地理野外工作和科學研究的能力。
1 1 3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自然地理學主要研究地球表層系統及多等級自然區域系統的結構功能及變化規律。目前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已經遍及全球,影響力遠非其他物種所能及。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已經超過自然變化的強度和速率,人類將持續對未來的生存環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科學問題已經遠遠超出單一學科關注和解決的範圍,迫切需要從整體上來認知和研究地球環境的變化,從而出現了現代自然地理學地球系統科學、全球變化科學等綜合性更強且研究方式更加多樣的學科。同時,觀測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遙感技術的進步,提升了人類對整個地球系統進行監測的能力,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處理大量的地球系統信息和建立複雜的地球系統數值模式提供了便利,這使得自然地理學抽象性複雜性和綜合性特徵突出。對地理科學類相關專業學生而言,通過代人感強且豐富靈活的實踐教學模式講授自然地理學課程,有利於學生形成具體的知識認知和系統的認知體系,有效提升學生對”家國情懷”的感知能力,進而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地理科學類專業學生。
1 1 4 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是地理專業能力培養的必要手段
在地理科學專業教學中,實踐教學能夠很好地結合專業教學的重點和發展趨勢,充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實踐教學體系的逐步優化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問題上的能力,有益於學生更好地掌握自然地理學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從而實現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大學教育的核心。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是實踐性的教學過程,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區域各地理要素進行分析運用相關理論進一步認識和瞭解區域人口、資源和環境等可持續發展問題,從而使所學理論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
1 2 野外綜合實習的設計原則和方法
1 2 1 野外綜合實習的設計原則
1 綜合性
實習區不僅涉及區域內的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還要考慮區域產業、交通、聚落、人口民族、文化與人地關係等人文地理要素。因此,在實習內容的設計過程中,應綜合考慮不同地理因素,以自然地理要素的設置為核心,深入瞭解實習區社會經濟要素的類型、結構地域差異和分佈規律,歸納區域特徵,充分論證特定區域的人地關係,深入挖掘特定區域的實習價值。
2 系統性
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的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進行總體框架設計,然後進行實習區和實習基地設計,最後進行實習點的設計。實習區應盡可能選擇地理現象典型的地段和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的區域,採取沿途路線觀察與典型實習點實習相結合的方式,爭取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取得較好的實習效果。實習線路與實習點要優化組合,以達到既相互聯繫又獨成體系的模式。實習考察路線要有充分的安全和生活保障,並在實習區域合理規劃,避免實習線路重複或迂回。科學的野外實習設計可以大大提高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的質量。
前言/序言
青藏高原北緣及河西走廊地區地貌類型多樣,地質構造類型齊全,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類型豐富且典型,多民族聚居的人口分佈結構和農牧業並存的農業經濟模式造就了該地區獨特的區域地理文化。無論從自然地理要素還是人文地理環境來看,青藏高原北緣及河西走廊地區的實習內容都具有典型性和多元化的特點,是開展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的理想區域。因此,此地區一直以來是西北各高校地理科學等相關專業的傳統實習區,同時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山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山西師範大學等中東部高校也將我國西北地區作為主要實習區域之一。經過和多所兄弟院校自然地理學野外綜合實習負責教師交流後,作者合編了本書。
本書共分為4篇,第1篇為總論,介紹了野外綜合實習在自然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講述了區域自然地理概況;
第2篇為實習區劃分與實習指導,介紹了實習區的劃分原則與劃分方案,並提供了實習背景資料與實習指導;
第3篇為實習設計與實習分區,介紹了青藏高原北緣實習區、石羊河流域實習區、黑河流域實習區以及疏勒河流域實習區的主要實習內容;
第4篇為實習信息化,介紹了使用較為普遍的野外實習管理軟件和西北師範大學研發的野外實習專用管理軟件。
本書由朱國鋒擬定提綱並統稿,並經過與南京師範大學張志剛、山東師範大學孫維君、陝西師範大學石培宏等多次討論修改後最終成書。
本書參編人員如下:
第1~4章 由朱國鋒編寫;
第5章 由桑麗源、仇棟棟編寫;
第6章 由張志剛編寫;
第7章 由孫維君、石培宏編寫;
第8~9章 由童華麗編寫。
本書在出版過程中,得到了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大力支持,國內外同行也提出了一系列修改意見與建議,同時獲得了秦大河院士、TC Rasmussen教授、任賈文研究員、何元慶研究員、石培基教授、張勃教授、康世昌研究員等的大力支持。在此,作者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作者撰寫本書時力求做到專業性、實用性和時效性的統一,但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本書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老師和同學指正。
編者
2025年3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