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鄧棋衛 楊昆 978751329531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286
商品編號: 978751329531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醫基礎理論
ISBN:9787513295314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著編譯者:鄧棋衛 楊昆
頁數:15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202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中醫基礎理論源於陰陽五行學說,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中醫基礎學理論是中醫學科的基礎理論體系,主要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病因病機學說等內容。這些理論共同構成了中醫的基本框架,用於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並指導臨床診療活動。本教材體現現代醫學的發展,通過科學方法驗證中醫理論的有效性,並探索其在預防醫學、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前景。本教材適合高職高專院校中醫骨傷專業學生使用。

目錄

緒論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第一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氣一元論
一、氣的哲學概念與氣一元論
二、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
三、氣一元論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第二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概念及特性與歸類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第三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概念及特性與歸類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第二章 藏象
第一節 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學說的形成
三、藏象學說的基本特點
四、臟腑分類及各自的生理特點
第二節 五臟
一、心
附:心包絡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腎
附:命門
第三節 六腑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節 奇恆之腑
一、腦
二、髓
三、女子胞
附:精室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三、臟與腑之間的關係
四、五臟與奇恆之腑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神
第一節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精的生成、貯藏和輸泄
三、精的功能
第二節 氣
一、氣的基本概念
二、氣的生成
三、氣的運動與變化
四、氣的功能
五、氣的分類
第三節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運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節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節 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人體之神的生成
三、神的功能
四、神的分類
第六節 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係
一、氣與血的關係
二、氣與津液的關係
三、精、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四、精、氣、神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 經絡
第一節 概述
一、經絡的基本概念
二、經絡學說的形成
三、經絡系統的組成
四、經絡的生理功能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
二、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三、十二經脈的分佈規律
四、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
五、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次序
附: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第三節 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
二、奇經八脈的走向和分佈特點
三、奇經八脈的生理功能
四、奇經八脈的循行部位
五、奇經八脈各自的生理功能
第四節 經別、經筋、皮部、別絡
一、十二經別
二、十二經筋
三、十二皮部
四、十五絡脈
第五節 經絡學說的應用
第五章 體質
第一節 體質的概念與構成要素及評價
一、體質的概念
二、體質的構成要素及評價
第二節 體質的生理學基礎與形成因素
一、體質的生理學基礎
二、體質的形成因素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一、體質的分類方法
二、體質的分類及特徵
附:九種常見體質的判定標準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一、體質與養生
二、體質與病因
三、體質與病機
四、體質與辨證論治
第六章 病因
第一節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癘氣
第二節 內傷病因
一、七情內傷
二、飲食失宜
三、勞逸失度
第三節 病理產物性病因
一、痰飲
二、瘀血
三、結石
第四節 其他病因
一、外傷
二、蟲獸所傷
三、諸蟲
四、葯邪
五、醫過
六、先天病因
第七章 病機
第一節 發病
一、發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三、發病類型
第二節 基本病機
一、邪正盛衰
二、陰陽失調
三、精、氣、血的失常
四、津液失常
第三節 內生五邪
一、風氣內動
二、寒從中生
三、濕濁內生
四、津傷化燥
五、火熱內生
第四節 疾病傳變
一、疾病傳變的形式
二、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
第八章 養生與防治原則
第一節 養生
一、養生的概念與衰老機制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變
三、愈後防復
第三節 治則
一、正治與反治
二、治標與治本
三、扶正與祛邪
四、調整陰陽
五、調和臟腑
六、調理精、氣、血、津液
七、三因制宜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