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連義,老中醫,甘肅武威人,生於1944年7月,卒於2024年1月。他出身于中醫世家,1963年奔赴新疆,1969年正式行醫;2002年後定居北京,先後坐診于北京黃樞微創骨傷中醫醫院和北京京師中醫醫院。張連義老中醫自2007年起在臨床大力實踐扶陽醫學,成為近十餘年全國少有的中醫扶陽醫學實踐大家。他於2022年當選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扶陽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目錄
心腦系疾病
部分心臟病的治療思路與驗案 1
探索治療高血壓感悟 29
中風後遺症 44
面癱 52
眩暈症 58
失眠、焦慮症、抑鬱症 72
頑固性頭痛 101
風濕、骨外科疾病
頸肩腰腿痛疾病 117
風濕、類風濕疾病 137
消化系統疾病
胃病 159
慢性腹瀉 178
頑固性便秘 186
膽囊炎與膽結石 190
頑固性口腔潰瘍 193
皮膚頑症
綜述 198
濕疹 202
蕁麻疹 218
帶狀皰疹 222
頑癬 229
白癜風 239
其他皮膚頑症 247
頭面部皮膚美容
綜述 260
痤瘡、扁平疣 261
色斑 281
脫髮 288
婦科臨證經驗及醫案
月經病 297
崩漏 337
帶下病 344
更年期疑難雜症 351
其他婦科醫案 360
其他疾病
應用李可先生變通小青龍湯治療咳喘頑疾 368
下肢血液循環障礙類疾病 386
泌尿系統疾病治療思路與驗案——以陳寶田先生小四五湯為主結合扶陽思想論治 402
腫瘤 421
男性不育症463
慢性前列腺疾病474
老年病 478
小兒病 502
雜記
自擬方歌 516
簡易藥方使用經驗 523
跟師感言:習燕京火神妙法,取扶陽流派真經 525
打造好扶陽醫學特色,使命于中醫事業傳承 528
祝福恩師 531
師父的中醫培養之道 533
精彩書摘
心腦系疾病
部分心臟病的治療思路與驗案
如今,心臟系統疾病已成為公認的危害人類健康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西醫現代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確有其突出價值,但其不足也越來越為大家所公認。藥物依賴性強,不良反應大,且需要終生服藥;外科手術可以救急,但不能有效改善患者體質。中醫治病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其優勢體現在把患者看成一個生命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只看某條血管堵不堵、某個指標高不高。歷代中醫先賢積累了很多治療心臟疾病的思路和方劑,如活血化瘀方面有血府逐瘀湯、活絡效靈丹、丹參飲等,補氣活血方面有補陽還五湯等,溫通心陽方面有瓜蔞薤白桂枝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等,溫陽化濕、利水消瘀思路有苓桂術甘湯、真武湯等,氣陰雙調有炙甘草湯、加減複脈湯等。
筆者在早年行醫時用以上思路接診了很多患者,有些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療效不佳,或者起效很快,但到後期就療效減弱。多年來筆者一直在思考、探究而不得其解,直至學習並參悟了扶陽醫學的精髓,境界得以提升。當代人陽虛體質十之八九,因寒成瘀,因寒生痰,痰瘀互阻,氣機不暢,陽氣不達;加之時代因素,人們情志問題多,飲食習慣喜生冷油膩,嗜酒抽煙,不注重睡眠,時常熬夜,貪念淫欲多,在寒、痰、瘀的情況下,又虧氣、虧血、虧精,脾陽不足,腎陽虧虛,呈本虛標實或者虛實夾雜的體質。此類患者的心臟疾病治療當以扶陽思路駕馭其他治療思路,並突出關鍵藥物的劑量,方能療效突出。迄今筆者臨床經治的心臟系統疾病患者近萬,幾乎都是陽虛患者;限於臨床經驗,筆者所接觸的心臟病主要是冠心病和各種功能性心臟不適,並非涵蓋所有心臟病症,謹就這方面的治療經驗與讀者分享。
治療思路
冠心病全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指的是動脈內膜上堆積了一些類似粥樣的脂類物質,逐漸造成動脈腔狹窄,使血流受阻,導致心臟缺血,產生心絞痛。中醫對其病機辨證為痰濁壅閉胸陽,筆者將瓜蔞薤白桂枝湯、瓜蔞薤白半夏湯合用,名為瓜蔞薤白半夏桂枝湯,合丹參飲作為對症處方,用其治療冠心病。此方行氣化瘀,通陽散結,以解胸痹。
辨證為陽虛或偏于陽虛者,以李可先生的破格救心湯為基礎方,強健心腎之陽,回陽救逆,固護根本。關於筆者對破格救心湯的認識和應用,可參考已出版的《杏林求真——扶陽老中醫臨床醫論醫案選輯》中”論破格救心湯的廣泛應用”一章 。
辨證為氣陰雙虧者,基礎方為炙甘草湯,輔以扶陽方藥。
辨證為陰陽俱虛且偏于陰虛者,基礎方為地黃飲子。地黃飲子是陰陽並補方子,通過靈活調整陰陽藥物的比例,可使其治療疾病性質有所偏重。
其餘方藥可結合患者兼症加味,具體為:
(1)心絞痛者,合用活絡效靈丹,也常使用白芷、郁金、石菖蒲、細辛代麝香予以通竅,用九香蟲、甘松理氣;疼痛嚴重者,還可加味全蠍、蜈蚣、水蛭等通絡止痛。
(2)寒邪滯重者,加用川烏,取烏頭湯之意。
(3)血瘀者,加桃紅四物湯。
(4)氣滯血瘀者,合血府逐瘀湯。
(5)腎精不足者,加味李可先生之腎四味(枸杞子、菟絲子、淫羊藿、補骨脂),補腎填精以助扶陽。
(6)陽虛水泛心悸者,加真武湯。
(7)對於脈結代、心律不齊者,合用炙甘草湯,並加味五加皮、柴胡這一經驗藥對治療心律不齊。
前言/序言
凡是醫生都有成功治癒疾病的經歷,但能有多少醫生是明明白白地將患者疾病治癒的,又有多少醫生敢說對某一類疾病的治療效果能臻于上工水平呢?不論是國醫大師,還是民間醫生,唯有療效才是硬道理。中醫雖是全科,醫生卻不是萬金油,不可能對任何疾病都能做到洞察病機、手到病除。現實中,有很多”名醫”端坐雅堂,患者不少,但複診率低;有很多專科醫生,身居陋巷,卻在當地聲名斐然。這一切都是療效所致,療效直接決定了醫者的口碑。
筆者早年在烏魯木齊市中醫醫院南門醫院認識兩位韓大夫,一位是主治兒科疾病的韓士元大夫,一位是主治乳腺疾病的韓恩俊大夫。他們兩位治療的中醫專科疾病療效在全疆都很著名。筆者還認識一位沒有科班文憑的傅建良大夫,他專攻肛腸科,療效殊勝,至今其弟子在新疆行醫,患者也是絡繹不絕。
中醫博大精深,歷來成大家者寥寥。筆者自學行醫,很早就認識到在專科專病上立足的重要性:無論誰能研究透徹某一類疾病,形成一套成熟而系統的理法方藥體系,療效能達到十之五六,就能安身立命,就能對患者、對社會,甚至對中醫學術做出不小的貢獻。因此,鑽研並提高專病專治的療效,一直是筆者不懈努力的目標。
經過多年積累,筆者在1988年獨立開設門診時就將”突出專科特色,治療疑難雜病”的牌匾懸掛在外。那時筆者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癲癇病和精神分裂症為專科特色,為此積累了良好的口碑。筆者很快就吸引了很多經多方醫治無效的患者,並通過切實的療效不斷擴大患者群體,從而在新疆中醫界擁有了一席之地。筆者並不滿足于此,經過孜孜不倦地研習,又在脫髮症、膽囊炎、風濕性及類風濕關節 炎、腰腿痛、腸胃病、腎病等十幾種疑難雜病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進而將專病專治的範圍逐步擴大。
隨著病患群體的擴大,疾病類型也更加複雜,筆者自身積累的專病專治經驗面臨很大的挑戰。很多患者的療效並不穩固,尤其是對於慢性病、疑難雜病的療效更難長久。大多數患者雖已默認這樣的醫學困境,但筆者內心卻總是不安。尤其是治療同一種疾病時而成功,時而失敗。這更引起了筆者不斷的反思,卻不得其解。
直至2004年,筆者在北京深入研習了扶陽學說,尤其是自學李可先生之思想,反復研習了李老的醫案醫著和其梳理的古中醫法脈,始覺醍醐灌頂,豁然明朗。簡而言之,就是在陽主陰從的認知下,將萬病統於陰陽辨證去尋找病機,抓主症,顧兼症,在扶陽方藥主導下始終顧護脾腎兩本,再合用專病專治的方藥,立足扶正以治病,只有這樣見效才更快,療效才更穩固。此法以陰陽辨病機,以病機統萬病,可執萬病之牛耳,使萬病皆可治、可逆。
在扶陽大法的指導下,筆者經過近二十年的臨床實踐,深刻體會到,中醫臨床如果缺失了扶陽,就缺失了辨證論治的靈魂,就抓不住病機所在,就牽不住病機的牛鼻子,從而難以找到解決問題的金鑰匙,罔談臨床療效;中醫師如果不在專病上透徹鑽研,沒有在專病治療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很難提高臨床療效。
筆者行醫宗仲景、學東垣、尚景嶽、重欽安、師李可,汲取百家之長。在治療大法上堅持扶陽思路並將其貫徹始終,結合病機將傷寒與溫病、扶陽與滋補學說熔為一爐;在遣方上熟稔多處方聯動思路,即同一病機下,抓主症、顧兼症,一方可治多病;對於疑難重症,則多方治一病,以十面埋伏之局,使病邪無所逃遁;在藥物上,倡用重劑,善用毒藥、反藥和畏藥,由於煎法得當,在臨床上均未見不良反應。
古人言:”踐行者盛,空敘者萎。”讀者習之,建議先行于自身及親人試用,親試療效後才能放心用於患者;先從小處方上抓主症治療,逐漸積累經驗再使用多處方聯動思路;先從一兩種疾病上嘗試和鑽研,待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特色且取得滿意的療效後,再逐步拓展至其他疾病的治療;藥物劑量,尤其是扶陽藥物的劑量,可以從本書醫案的一半劑量起步應用於臨床,逐漸體會劑量與療效間相輔相成的關係。
筆者起自草根,回顧六十多年學醫行醫歷程,可謂歷經艱險,道路坎坷,酸甜苦辣鹹五味盡嘗,終在晚年取得扶陽真經,登堂人室,醫道圓滿,不亦快哉?欣逢盛世,中醫振興,扶陽學派生機勃勃,前程似錦。老夫雖年已八旬,然夕陽正紅,壯心不已,尤為憂心當前中醫隊伍後繼乏人及院校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
筆者將一生行醫的精華付梓兩書,期以樸實簡練的文筆,豐富的臨床驗案,結合古中醫規矩方圓之理法,突出扶陽醫學在專病專治方面的顯著療效。為便於讀者學習和實踐,筆者將每一類病症的辨證要點、治療思路和方藥都予以明確呈現,確保只要辨證準確,其治療思路和方藥運用就具備很強的可複製性,以此助力中青年醫生解放思想,衝破院校教育桎梏,脫胎換骨,回歸古中醫之路,信心滿滿地走上扶陽之路,在臨床治療上顯著提高療效,造福社會,提升扶陽醫學的影響力,振興中醫偉業。
正如李可先生所言,回歸古中醫之路還須具備敢於擔當、精於實踐的大無畏精神,要勇闖五關,即”明理關、醫德關、臨證關、劑量關、毒藥關”,唯有如此才能登堂入室,循序步入扶陽學說的殿堂。
吾之大願:期望後生可畏,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扶陽隊伍發展壯大,為中醫振興擔當大任。
筆者才疏學淺,書中相關論述難免有不妥或錯誤之處,還請讀者批評指正。特別提示,在此之前所開處方有些藥物已不在《中國藥典》的所收錄範圍之內,請醫務人員借鑒使用時用其他藥物替代。
本書得以出版,筆者首先要感謝中醫古籍出版社劉婷老師等人的辛勤付出和對中醫扶陽事業的大力支持。
筆者曾在北京黃樞微創骨傷中醫醫院行醫十餘年,黃樞院長是筆者走上扶陽道路的伯樂,為筆者廣泛開展扶陽醫學實踐搭建了堅實的平臺。對黃樞院長,筆者永懷感恩之心。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