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動脈粥樣硬化超聲影像 尹立雪 李趙歡 978703082521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6
商品編號: 978703082521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早期動脈粥樣硬化超聲影像
ISBN:9787030825216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尹立雪 李趙歡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192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早期動脈粥樣硬化超聲影像》總結了目前超聲影像在早期動脈粥樣硬化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和研究成果,緊緊圍繞”早期動脈粥樣硬化”這一主題,通過梳理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致病機制,重點介紹超聲影像技術在早期動脈粥樣硬化評估中的應用,並將其與其他檢測技術整合在臨床相關療效評估中的應用進行客觀評述,旨在為臨床提供一套系統、全面的早期動脈粥樣硬化診斷方案,希望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我國心腦血管病防控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目錄

目錄

第1章 管壁功能觀測 1
一、脈搏波傳導速度 1
二、剪切應力 4
三、應變和應變率 6
四、要點 7
第2章 動脈管壁解剖結構觀測 12
一、動脈壁的結構 12
二、厚度:內膜中層厚度和內膜厚度 12
三、斑塊:形態、內部回聲、新生血管 15
四、要點 15
第3章 動脈管腔內血流動力學觀測 17
一、血流動力學基礎 17
二、血流向量成像 23
三、要點 26
第4章 生物標誌物和其他醫學影像標誌的整合評估 27
一、生物標誌物 27
二、CT 31
三、MRI 33
四、整合評估 38
五、檢測和整合評估總表 38
六、要點 38
第5章 療效評估和長期觀測策略 44
一、即時療效評估 44
二、長期隨訪觀測 46
三、即時療效評估和隨訪觀測總結 46
四、要點 47
第6章 吸煙、飲酒、慢性炎症、肥胖、應激損傷與早期動脈粥樣硬化 49
一、吸煙與早期動脈粥樣硬化 49
二、飲酒與早期動脈粥樣硬化 52
三、慢性炎症 53
四、肥胖與早期動脈粥樣硬化 57
五、應激損傷及心理因素 61
第7章 高血壓病與早期動脈粥樣硬化 70
一、左心室心肌肥厚型高血壓病 70
二、左心室收縮功能亢進型高血壓病 71
三、動脈粥樣硬化型高血壓病 71
四、要點 73
第8章 高脂血症與早期動脈粥樣硬化 75
一、高膽固醇血症 75
二、高甘油三酯血症 76
三、混合型高脂血症 78
四、高脂蛋白(a)血症 79
五、高脂血症患者的早期動脈粥樣硬化檢測內容 80
第9章 糖尿病與早期動脈粥樣硬化 83
一、1型糖尿病 84
二、2型糖尿病 84
三、要點 85
四、治療方案進展 85
五、研究進展 85
第10章 慢性腎臟病與早期動脈粥樣硬化 90
一、早期腎功能不全 90
二、腎性高血壓病 91
三、要點 93
第11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與早期動脈粥樣硬化 96
一、慢性甲狀腺炎 96
二、類風濕關節 炎 99
三、大動脈炎 102
四、巨細胞動脈炎 105
附錄 早期動脈粥樣硬化診斷流程圖 111
後記 113

精彩書摘
第1章 管壁功能觀測
一、脈搏波傳導速度
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生理學和病理解剖學改變包括動脈功能和結構的改變。其中動脈功能改變的起始時間點大大早於動脈結構改變,為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檢出提供了較長的機遇期。動脈粥樣硬化早期改變*先表現為動脈管壁順應性減退、僵硬度增加,然後出現動脈管壁內膜中層增厚和斑塊形成等動脈管壁結構的病理解剖學改變。動脈管壁硬度通常是通過測量脈搏波在一段血管中的傳播速度來確定的。左心室於收縮期泵血,血液沿動脈系統向末梢血管傳輸擴布,形成脈搏波,其在兩個固定點位之間的傳播速度即脈搏波傳導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PWV更多地反映動脈的彈性功能改變。
通過測量與計算動脈兩個記錄部位之間的距離與脈搏波傳導時間的比值可計算出PWV,其計算公式為:PWV=L/t(其中,L為兩個檢測位點間的距離,t為兩個檢測位點間的傳播時間,亦即時間差)。
1878年Moens與Korteweg提出脈搏波傳導速度公式為
式中,h表示血管壁的厚度,E是管壁的楊氏彈性模量,r是血管的半徑,ρ是流體的密度。
由Moens-Korteweg方程可看出,PWV與血管的楊氏彈性模量成正比,即PWV值越大,血管的楊氏彈性模量越大,說明血管順應性越低,越僵硬。
2015年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在動脈硬化研究規範聲明中提出頸-股動脈PWV(carotid-femoral PWV,cfPWV)是評估動脈硬化的有效無創手段。2018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與歐洲高血壓學會(ESH)在高血壓治療指南中提出cfPWV是評價大動脈硬度的金標準,並指出PWV在風險評估中優於包括弗雷明漢風險評分(Framingham risk score,FRS)和系統性冠狀動脈風險評估(systematic coronary risk evaluation,SCORE)在內的傳統風險分類分層算法。《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
版)》將cfPWV列為評估血管病變的重要指標,並指出PWV增快是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強預測因子。
目前臨床常用的PWV測量方法有兩種:一種為傳統PWV測量方法,另一種為局部血管PWV的檢測。
臨床上常用的傳統PWV測量方法包括:臂-踝動脈PWV(brachial-ankle PWV,baPWV)、cfPWV、頸-踝動脈PWV(carotid-ankle PWV,caPWV)、股-踝動脈PWV(femoral-ankle PWV,faPWV)、頸-橈動脈PWV(carotid- radial PWV,crPWV)、頸動脈PWV(carotid PWV,cPWV)等。目前,臨床常用的是baPWV和cfPWV。
已有多中心研究表明:baPWV與cfPWV呈顯著正相關,baPWV比cfPWV的值平均高20%。但是傳統的PWV測量方法,如baPWV、cfPWV等,依賴於脈搏波傳播時間的測量和血管兩點之間距離的估算,因此其準確度受限。
目前已經建立的超聲局部動脈PWV檢測方法為:①血管回聲跟蹤(echo-tracking,ET)技術,是一項利用超聲動脈成像測定局部動脈僵硬度的可視化技術。該技術原理為實時跟蹤描記動脈血管收縮期和舒張期的運動軌跡,並對其中所包含的相位信息,即射頻(radio frequency,RF)信號進行採集分析,通過零交叉方法,實時地將這種相位變化轉換為距離,以時間變化*線形式加以顯示。在輸入血壓數據後,由超聲診斷系統自動計算出多項反映動脈彈性變化的指標。由該技術衍生的動脈彈性相關指標為:脈搏波傳導速度β(pulse wave velocity beta,PWVβ)、動脈順應性(arterial compliance,AC)、硬度係數(stiffness coef cient,β)、增強指數(augmentation index,AI)和壓力應變彈性係數(pressure-strain elasticity modulus,Ep)等(表1-1)。我國已建立該項檢測技術的相關檢測方法和正常參考值(表1-1,表1-2)。已有多項臨床及動物研究表明PWVβ能夠更敏感地反映動脈內膜中層增厚及斑塊形成前早期血管彈性功能下降,可準確診斷早期血管功能異常,從而更早發現動脈粥樣硬化,但是ET技術測量的PWV需要通過聯合血壓等其他參數間接計算得到,袖帶法所測肱動脈血壓與真實的動脈管腔內壓力有一定差距,據此計算的彈性參數結果存在一定的隨機偏差。②超聲極速成像(ultrafast ultrasound imaging)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全新超聲可視化技術。該成像技術具有極高的成像幀頻,比目前可用的傳統超聲診斷設備成像速度快100倍,其圖像採集幀頻可達10 000幀/秒。超高的時間分辨率使得觀測動脈管壁局部脈搏波的速度成為可能。超聲極速成像PWV(ultrafast ultrasound imaging pulse wave velocity,ufPWV)是基於超聲極速成像技術測量的脈搏波傳導速度,是目前超聲極速成像技術臨床應用的重要分支之一。有別于以往傳統的脈搏波測量技術,其利用超快速的瞬時圖像獲取方法,實時記錄頸動脈內膜面在脈搏波通過瞬時的位移軌跡並進行精細運算,直接測得一個心動週期內收縮期起始(beginning of the systole,BS)及收縮期結束(ending of the systole,ES)兩個時相的頸動脈ufPWV。國外已有相關報道證實,ufPWV在動脈彈性測量方面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超越了傳統的PWV測量方法,能夠更精確地描述動脈管壁的生物力學特性。現已有國內外多項研究證實,應用ufPWV能夠準確定量評價動脈血管的局部彈性,從而早期發現和定量評估動脈粥樣硬化。國內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隊列研究*次建立了中國漢族成人頸動脈ufPWV的正常參考值(表1-2)。cfPWV也有其技術局限性。由於脈搏波波長長,動脈管壁斑塊會影響脈搏波的傳播,cfPWV在有斑塊的頸動脈中測量成功率相對較低(圖1-1)。
國內有研究表明,當糖尿病組與糖尿病前期組及正常對照組常規超聲指標均無差異時,與對照組比較,糖尿病組和糖尿病前期組cfPWV顯著升高,糖尿病組較糖尿病前期組增高更顯著,且cfPWV與血糖水平呈正相關,血糖水平越高,患者動脈硬化程度越重,說明PWV指標更敏感,可早期檢測出動脈硬化。國內有學者使用cfPWV對臨界高血壓患者頸動脈進行研究,發現臨界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形態及彈性已發生改變,且彈性變化可能早於形態變化,說明cfPWV可以為評估早期動脈粥樣硬化提供新的手段。國內還有學者應用cfPWV評價類風濕關節 炎患者的頸動脈情況,發現與內膜中層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相比,cfPWV是評價動脈粥樣硬化更敏感的指標,可以評估早期動脈粥樣硬化。
無創檢測PWV是評估早期血管衰老的有效手段。對中國人群進行PWV檢測,可有效預測高血壓、糖尿病及腦卒中等慢性病發生發展的風險。廣泛應用PWV檢測技術對中國人群進行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篩查,有望成為中國慢性心血管病一級預防的重要技術支撐。
圖1-1 超聲極速成像技術測量頸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
BS 頸動脈收縮期開始時的脈搏波傳導速度,其下方Δ±為BS的標準差;ES 頸動脈收縮期結束時的脈搏波傳導速度,其下方Δ±為ES的標準差
(王珊)
二、剪切應力
剪切應力(shear stress)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動作用於血管壁表面單位面積上的切向應力,在部分研究中也被稱為壁面剪切應力(wall shear stress,WSS)和內皮剪切應力(endothelial shear stress,ESS)(圖1-2)。
圖1-2 血流向量成像下血管壁面剪切應力
數值大小以彩色編碼表示[左比例尺:血流速度(cm/s);右比例尺:壓力(Pa)]
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剪切應力對維持血管內皮細胞的穩態至關重要。血管內穩定層流形成的剪切應力對動脈粥樣硬化有保護作用,而湍流形成的剪切應力則會造成誘導動脈粥樣硬化的環境。已知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多集中分佈在血管的彎*、分叉和分支區域,血管內流體動力學和血管幾何學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低剪切應力或高振盪剪切應力的血管段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高。血管高剪切應力(>15dynes/cm2)*能夠誘導內皮靜止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基因譜表達。在動脈粥樣硬化易發部位普遍存在血管低剪切應力(<4dynes/cm2)。低ESS通過複雜的機械感受和機械傳導過程調控內皮基因的表達,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內皮異常表型和早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
有研究發現,在生理條件下,斑塊周圍等血流動力學指標的變化早於形態學的變化。WSS可能是加劇斑塊內炎性反應、脂質核心進展,甚至導致破裂的重要力學機制,與斑塊的穩定性密切相關。低WSS是冠狀動脈斑塊形成和發展為高風險斑塊的*立預測因子,同時與高風險斑塊的脂質聚集、炎症反應、纖維帽變薄等進展密切相關。局部升高的WSS的位置經常與斑塊破裂位置相匹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狹窄部位的WSS*高。因此,高WSS可能又是斑塊破裂的潛在病理機制。斑塊上游的WSS常高於正常部位WSS,是斑塊的易損部位,而斑塊下游WSS降低並常出現渦旋和振盪WSS,更容易導致平滑肌細胞增生和血栓形成。2015年美國心臟協會(AHA)在血管動脈硬化研究的改進和標準化建議中認為,剪切應力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因素之一。
剪切應力常用的測量方法包括體外測量和體內測量。體外測量多在有側支和不同*率的透明玻璃管上進行,或在真實血管的鑄型上進行。*常用的方法包括通過染料注入,利用高速電影顯微攝影技術實現流體可視化觀測;採用激光多普勒風速儀和粒子圖像測速儀等進行檢測。
目前通過醫學影像技術已經能夠實施體內血管內血流速度測量,再根據相關公式估測WSS。現有技術方法假設動脈管腔內是層流血流且血管橫截面為正圓,剪切應力的常用計算公式為
μ是血液黏滯係數(也稱血黏度),Q是血管橫截面的血流量,R是血管半徑。假設血管是圓柱形的,剪切應力的計算公式為
τ表示WSS,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