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梳理梁思成及林徽因在建築藝術領域的經典著述,精選代表性的段落,按照建築、城市規劃、藝術遺產、建築教育四大主題,試圖立體地呈現中國第一代建築學人的豐富的營造思想;同時,作者按照歷史學研究範式,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採用當代建築與城市規劃發展的問題與方法予以述評,試圖系統探討中國建築學先賢的人生事業和營造哲學思想體系。
作者簡介
安子昂,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為《清代藏傳佛教的王朝化》。曾在《清史研究》、《西北民族論叢》等核心期刊發表若干文章,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清代宗教與國家關係研究”,參與國家清史編纂工程學術助理工作。現任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歷史文化名城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目錄
緒論
梁思成與中國營造哲學的奠基
一、”梁思成熱”與”營造哲學”
二、梁思成生平的若干關鍵因素
三、中國建築的歷史與範疇
四、中國城市規劃的制度構想與基本問題
五、藝術遺產的理念與方法
六、建築教育與建築師的使命
七、梁道:中國營造事業的饋贈
甲篇 建築
一、中國建築的優良本質
二、建築意
三、歷史時空中的建築
四、中國建築的發端
五、”修舊如舊”原則
六、”歷史之鏡”與中國建築的永續
七、建築史視野下的孔廟
八、舊建築的中國質素
九、木構:中國建築的精華
十、逆時代的工作
十一、古建的測繪記錄
十二、唯物主義建築史觀
十三、中國營建不求永存的觀念
十四、皇家園林的形制
十五、中國建築史的分期
十六、營造學社的建築調查
十七、建築是歷史的反映
十八、中國建築的”文法”和”語彙”
十九、建築的”可譯性”問題
二十、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
二十一、佛教建築的文明意義
二十二、建築的雙重性
二十三、建築風格的內涵
二十四、建築藝術的技巧
二十五、復活古書《營造法式》
二十六、中國建築遺存的歷史分期
乙篇 城市規劃
一、城市規劃的先聲
二、工商乃城市之本
三、大市問題
四、濱江城市的規劃
五、城市分區
六、帝都北京的城市格局
七、城市規劃”擇鄰”思想
八、首倡城市規劃制度
九、規劃乃建築設計之擴大
十、城市規劃”慎始”
十一、歐美城市的前車之鑒
十二、新都北京規劃的遠見
十三、行政中心的規劃選址原則
十四、建築與歷史名城的協調
十五、工業化浪潮下城市的”體形環境”
十六、建設規劃應量力而行
十七、城市規劃中的常見問題
丙篇 藝術遺產
一、雕塑為藝術之始
二、造型美術首重實物考察
三、人民的藝術
四、藝術與民族共生
五、藝術的舶來之功
六、呼籲設立專門文保機構
七、文物建築保養辦法
八、北京城牆的”紀念碑性”
九、建築與其他諸種藝術之比較
十、建築藝術的”變”與”不變”
十一、文物”古為今用”原則
十二、藝術考古與近代建築復興
丁篇 建築教育
一、市政公民教育
二、民眾教育為保護之治本
三、建築的真諦與建築師的使命
四、術語與建築學的專門化
五、中國傳統”匠學”的局限
六、效仿歐美籌建建築學院
七、”體形環境”與建築師的素養
八、建築師的責任:服務與教化民眾
九、建築教育的地理學視野
十、建築師的三重任務
十一、建築的藝術與技術之辯
十二、建築師的人民立場
十三、建築學教育的”博”與”精”
十四、建築⊂(社會科學∪技術科學∪美術)
十五、建築設計的”立意”
十六、人之”群性”與參政情懷
十七、建築內涵的認知與教育
十八、建築創造力源自”溫故知新”
十九、建築學的詩意
戊篇 林徽因建築與藝術語錄
一、 東方建築的獨立系統
二、中國建築的將來
三、中國建築系統及東西方之比較
四、建築”三要素”辨析
五、清代建築的特徵
六、為人民設計住宅
七、城市規劃中的住宅供應失衡
八、歐美國家住宅供應的經驗
九、首倡北京文物建築調查
十、中國建築師與”民族形式”
十一、文物建築與名城
十二、設計的原則: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
十三、中國建築彩畫與裝飾藝術
十四、佛教:中國藝術的契機與新生
精彩書摘
在梁思成的職業生涯中,他一面從事古建築的調查研究工作, 一面兼顧文物遺產的修繕與保護事業。梁在每次建築調查之後,都會向地方當局有關部門提出書面的保護建議,此外,他還曾經參加 故宮及華北地區很多重要文物建築的修繕工作。戰爭年代,梁思 成的文物遺產保護事業還僅限於一些零散的修繕和保護建議,他真 正系統思考中國的文物遺產保護體制,應該是在新中國建立前後。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