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著名音樂學者、作曲技術理論家、音樂教育家樊祖蔭先生的口述史,樊祖蔭先生作為中國當代音樂發展的直接參与者和重要見證人,在中國當代音樂界具有很高的學術影響力。本書整體反映了樊祖蔭先生的生活態度、治學精神及其為中國音樂理論體系建設舔磚加瓦的學術情懷,為學界提供可供中國當代音樂發展的「社會記憶」及「活的歷史」。內容簡介
本書由樊先生口述、其學生記錄整理,講述了先生的個人生平、採風實踐、和聲教學、和聲研究、音樂創作、集成編纂與「非遺」保護、期刊主編及音樂教育思想等八個方面的內容。作者簡介
樊祖蔭,音樂學家、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曾任《中國音樂》主編、中國音樂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等書目的全國特約編審。1992年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以來從事和聲學、作曲、民間多聲部音樂、中國傳統嗇樂理論等課程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創作並發表了包括聲樂、器樂、影視音樂等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200餘部。在國家級核心期刊上發表包括作曲技術理論、民間多聲部音樂、音樂教育等方面的論文及音樂評論百余篇,出版《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音樂與人》《和聲寫作教程》《歌曲寫作教程》等十余部著作。1995年《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獲文化部優秀教材二等獎;1999年獲文化部「醫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2002年完成了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國家課題《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其成果《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於2006年榮獲國家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9年《歌曲寫作教程》榮獲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獎。目錄
三個地方,三所學校,一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