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作者在《經濟》雜誌上連載的六篇專題研究論文系統編纂而成,旨在探究《資本論》的形成史。
在研究中,作者針對長期關注的核心課題,即追溯從起初的”1857—1859年計劃”到《資本論》三卷本的理論建構過程,給出了系統性解答。具體而言,馬克思最初設想在”資本一般”理論框架下展開的”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資本和利潤”三卷結構,伴隨其經濟學說內涵的深化與方法論的革新,最終融合後續研究的預定內容,形成了覆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各主要維度的理論體系。
作者簡介
不破哲三(ふわ てつぞう),生於1930年,原名上田建二郎。1947年1月加入日本共產黨,1964年進入日共中央委員會,1970年任書記局長,1982—2000年擔任日共中央委員會委員長。2006年離任。
擔任日共主要領導職務期間,就當代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政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並對哲學問題也有研究。主要著作有:《馬克思主義和現代修正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意識形態》《人民的議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和執政問題》《科學社會主義研究》等。
【譯者簡介】
孫成志,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入選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青年英才)。
有鄰,大連理工大學日本學研究所所長杜鳳剛、中央黨校原副校長韓樹英與大連理工大學原黨委書記林安西共同協商翻譯不破哲三先生的著作時使用的筆名。他們以”有鄰”名義翻譯出版了不破哲三的《從”科學視角”思考日本的戰爭》《馬克思還活著》。
目錄
序章 帶來經濟學變革的劃時代發現1
經濟學的”完全徹底革命”1
引人關注的四個發現6
第一部分報告經濟學上的發現
——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第一章 一般利潤率與絕對地租的發現(1862年)13
讀”關於剩餘價值的諸學說”13
關於一般利潤率的前期考察16
馬克思對地租理論的變革18
科學經濟學的試金石21
地租理論編入”資本一般”的波折24
第二章 “起源論方法”的確立28
地租理論的研究和經濟學方法論28
馬克思對亞當 斯密兩面性的評價30
李嘉圖經濟學方法論的弱點是什麼32
馬克思關於方法論的各種定式34
與《資本論》三卷構成意義相關的問題37
目錄《資本論》是怎樣形成的追溯馬克思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第三章 完成馬克思獨自的”經濟表”(1863年)——
在新領域、再生產理論上開拓道路40
實現問題曾是”資本一般”階段”不得入內”的
區域41
在對斯密的研究中探究再生產理論、實現理論43
受魁奈《經濟表》的啟發47
馬克思獨自制定《經濟表》50
開拓出經濟學的新領域53
再生產理論此後的進展54
\[補論\] 在《1857—1858年手稿》中的前期研究57
第二部分危機論的探究與展開
——以運動論的發現為核心第四章 追溯初期階段(1857—1864年)的研究63
馬克思關於”危機運動論”研究方針的論述63
“危機論”和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65
馬克思怎樣看待1847年經濟危機68
經濟學著作寫作計劃(1857—1859年)所揭示的
問題71
《1857—1858年手稿》中關於危機論的探究73
對”利潤率下降”這一”神秘”現象的科學闡釋77
“利潤率下降”與資本主義的體制性危機79
利潤率的下降、危機的反復、”暴力推翻資本”82
《1861—1863年手稿》與利潤率下降的規律85
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三篇手稿中的苦戰
(1864年)88
第五章 危機運動論——1865年的發現及其意義94
建構危機運動論的智慧之光94
圓滿實現對經濟循環的模擬99
“世界市場”與”信用”問題102
把危機作為資本主義經濟”生命循環”的一部分104
共產國際的報告(《工資、價格和利潤》)105
第六章 《資本論》第三卷後半部分的運動論研究
(1865年)——對第四卷構思的重大改變109
“流通過程的縮短”這一運動形態的載體——商人
資本110
正式著手研究”信用理論”115
運動論的發現急劇改變了馬克思的”危機論”122
第三部分”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追蹤這一規律的形成和發展第七章 “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定義的誕生——
“機器論”續稿131
“機器論”為什麼中斷131
直面機器大工業的實際狀態137
馬克思在最初階段關注的幾個問題141
“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馬克思要表達
什麼144
“為生產而生產”的物質基礎的形成146
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工人階級的成長與發展148
嘗試概括新定式的意義153
第八章 《資本論》的《1863—1865年手稿》及
新定義155
“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第一卷手稿)——
新定式的定位155
導入”總體工人”的定義160
第三卷第三篇手稿——兩個危機論163
第三卷第三篇手稿——闡釋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
特徵167
第二卷第一份手稿——新定式與”固定資本”
研究170
第三卷後半部——關於危機論的補充174
著手完成《資本論》第一卷的定稿175
第四部分《資本論》第一卷定稿的研究第九章 《資本論》第一卷——定稿中發生了什麼
變化181
再論《工資、價格和利潤》181
(一)關於”工作日”及”工資”部分184
在”工作日”的章 節 裡追加歷史部分184
新增加了”工資”章 節 187
(二)讀”機器和大工業”一章 188
資本主義發展的各階段與”總體勞動者”188
從兩個側面分析工人階級的成長、發展過程193
機器大工業——生產與市場無節 制擴張的
時代196
危機與產業循環都處在生產急速擴張的過
程中199
技術基礎的不斷變革是這一生產方式的特徵201
(三)研讀第七篇”資本的積累過程”的
第二十三章 204
資本的有機構成這一分析視角205
資本積累與集中的迅猛發展206
過剩勞動力的”預備軍”與資本主義的
積累212
呼籲為斬斷資本主義積累的鏈條而鬥爭217
(四)第二十四章
第七節 ——解讀資本主義社會
變革的邏輯222
第一卷手稿和定稿的根本區別222
“肯定性理解中包含著對其必然滅亡的理解”的
辯證法結構226
從馬克思革命論發展的角度看233
第十章
第一卷定稿對第二卷、第三卷構思的影響237
(一)關於《資本論》第三卷238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的理論定位238
信用論與地租論241
關於第七篇243
\[補論\]《1861—1863年手稿》——關於
“第三篇”結論部分的文獻學研讀248
(二)關於《資本論》第二卷251
第二卷各手稿的寫作過程251
馬克思的”備忘錄”——以第二卷為危機論的
核心論述板塊253
對”關於生產部門之間的不平衡”的一點
補充257
終章 所謂”計劃問題”與馬克思經濟學說的
發展262
追溯經濟學著作構思的發展過程262
(一)1857—1859年的最初計劃263
(二)關於《1857—1858年手稿》267
(三)關於《1861—1863年手稿》269
(1)第一章 “資本的生產過程”前半部分
與第三篇”資本和利潤”269
(2)”關於剩餘價值的各種學說”的寫作271
(3)”第三篇”及”第一篇”的計劃編制272
(4)第一章 “資本的生產過程”後半部分的
寫作277
(四)關於《1863—1865年手稿》278
(1)第一卷手稿(寫於1863年8月至1864年
夏天)279
(2)第三卷前半部手稿(寫於1864年夏天
至年末)280
(3)第二卷第一份手稿(寫於1865年
上半年)281
(4)第三卷後半部手稿(寫於1865年夏天
至年末)282
(五)關於《資本論》第一卷的定稿284
整體回顧290
附錄一馬克思與《資本論》創作年譜292
附錄二馬克思逝世後與《資本論》相關的年表309
譯後記315
媒體評論
【名家推薦】
不破的新作《〈資本論〉是怎樣形成的》通過按時間順序剖析大量《資本論》手稿,首次全面揭示了馬克思經濟學探索的全貌,並由此帶來兩大重要意義:
1 去偽存真:
現行版《資本論》不再被視為馬克思經濟學的”完美終極成果”,而是能清晰剝離其中未成熟的觀點,從而更純粹地把握馬克思的最高成就。
2 體系重構:
本書明確了馬克思經濟學全體系的構建過程,以及他最終選擇《資本論》三卷(含理論史共四卷)結構的方法論依據,由此凸顯《資本論》在其整體構想中的核心地位。
——日本著名學者、神戶女學院大學名譽教授 石川康宏
推薦閱讀人群:
黨員領導幹部書目
經濟學專業人士
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
馬克思主義研究者
對社會經濟現象感興趣的大眾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