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財政危機-擺脫危機的體制機制變革努力 (1975~2000) 9787564245955 莫里 斯.賴特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1,183
商品編號: 978756424595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日本的財政危機-擺脫危機的體制機制變革努力 (1975~2000)
ISBN:9787564245955
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著編譯者:莫里 斯.賴特
頁數:61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049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簡體書】 日本的財政危機-擺脫危機的體制機制變革努力 (1975~2000) 787564245955 莫里 斯.賴特
編輯推薦 本書追溯危機起源,介紹日本預算體系運作邏輯,揭示「公共工程國家」形成及財政重建失敗原因,還進行國際比較提供啟示。作者利用一手採訪資料和預算檔案數據,為理解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提供權威闡釋。 本書邏輯連貫,不僅是財政政策研究,更是日本政治經濟體制變革的深度剖析,展現官僚、政黨和利益集團在預算過程中的博弈。對於研究公共政策、財政管理及日本經濟的讀者,本書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證分析與理論框架,也為全球財政問題解決提供重要借鑒,能幫助讀者深入了解日本財政危機及應對策略。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了日本在1975—2000年間財政危機的根源、演變,以及為擺脫危機而進行的體制機制變革努力,揭示了日本預算體系運行的內在邏輯與結構性缺陷。作者通過對日本中央政府的預算編製、財政投資貸款計劃(FILP,即「第二預算」)以及政治經濟博弈的細緻考察,展現了日本在財政赤字擴大、債務高企的背景下,無論如何通過制度調整與政策妥協以維持經濟運行,最終都未能實現真正的財政重建。 1 財政危機的起源 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后經濟增速放緩,政府依賴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增長,導致公共債務不斷累積。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后,稅收銳減,而社會保障與公共工程支出卻剛性增長,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 2 預算體系的運作邏輯 本書重點分析了大藏省在預算制定中的核心角色,揭示了如何通過複雜的預算分配、談判策略和操控FILP「影子預算」等手段,維持對財政支出的控制,同時滿足自民黨的政治需求。 3 「公共工程國家」的形成 日本政府長期依賴基建投資拉動經濟,導致公共工程支出居高不下,形成利益集團與官僚體系的共生關係。這種模式短期具有穩定經濟功效,卻造成資源錯配和債務的不可持續。 4 財政重建的失敗 儘管日本政府多次嘗試財政改革,但受制於政治阻力與經濟疲軟,始終未能真正削減赤字。2000年時,日本政府債務已遠超GDP,財政可持續性面臨嚴峻挑戰。 5 國際比較與啟示 作者對比了日本與歐美國家的財政表現,指出日本財政危機的特殊性在於其政策僵化、利益固化及缺乏有效的預算約束機制。這一案例對面臨類似債務問題的國家具有重要警示意義。 本書不僅是一部翔實的財政政策研究,更是一部關於日本政治經濟體制變革的深度剖析。它揭示了官僚機構、政黨和利益集團如何在預算過程中博弈,以及日本為何在財政改革上屢屢受挫。對於研究公共政策、財政管理及日本經濟的讀者而言,本書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實證分析與理論框架。 本書邏輯連貫,章節之間銜接自然,作者利用豐富的一手採訪資料和初級預算檔案數據,為理論與實證分析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持,為理解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提供了權威性闡釋,同時也為全球財政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重要借鑒。

作者簡介 孫世強,現為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日本京都大學訪問學者、河南省開封市順河區副區長。現被聘為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客員教授、教育部教指委財政學教指委委員、中國財稅學說史研究會常務理事。 多年從事財政學、稅法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編《財政學》《國家稅收》等教材8部;出版著作8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項目、工信部項目、省社科基金重大重點和一般項目、省軟科學項目等53項;在《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術月刊》《中國軟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6篇;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9篇;多項咨政建議、研究報告被工信部、民建遼寧省委會、省政協等部門採納。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日本財政危機的根源
1949—1965年的財政平衡
1965—1973,經濟增長放緩的轉變
「大政府」和赤字開支
1975年財政危機的根源
第一部分 日本預算改革的背景
第三章 政治經濟背景
經濟背景
政體
政治經濟的變遷
第四章 行政改革
20世紀80年代的行政改革與財政重建
20世紀90年代的行政改革
橋本的六個「願景」
結論
第五章 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政治家和官僚
「發展型國家」的官僚體制
新多元主義者: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競爭與衝突
「反修正主義者」:對官僚統治理論的挑戰
協商治理
理性選擇:政治家的統治與規則
結論
第二部分 公共部門、部門結構和參与者
第六章 公共部門
1869—2000年中央政府機構的延續與演變
等級與組織地位
大臣官房
中央行政機構的重組
政府公共部門的內部組織架構
財務和預算科
第七章 部門本位與利益邊界:決策過程中的協調、競爭和衝突
司法自治
競爭和衝突
部際協調
結論
第八章 大藏省
財務大臣(大藏大臣)
財政決策的協調
大藏省的公共銀行和金融公司
大藏省部門
大藏省諮詢委員會
信心和權威危機
第九章 大藏省的精英管理人員
招聘
社會化
職業發展
退休
第十章 自民黨的決策組織結構
政策研究委員會
自民黨的政策族群(「族議員」)
聯合政府的決策,1993—1996
制定政策,1996—2000年
結論
第十一章 預算機構和架構
一般賬戶預算
補充預算
結算及「結轉」
償還國債
特別賬戶
政府附屬組織
地方政府財政
第十二章 「第二預算」:財政投資貸款計劃(FILP)
FILP系統的概述
1975—2000年FILP系統的原則與特性
FILP資金的來源
利率
法定資金的接收者:法定機構
FILP和地方政府
第三部分 交互作用
第十三章 預算目標和政策
尋找收入
1976—1987年財政重建
1987—1991年的財政整頓
1991—1996年財政危機的加劇
1996—1998年財政改革的興衰
1998—2000年財政擴張
第十四章 經濟預測和財政預測
國家經濟計劃
中期財政預測
財政系統研究委員會
年度經濟預測
第十五章 預算策略、指導方針和上限
預算策略
預算指導方針
自民黨的影響力
部級預算上限
第十六章 支出部門的預算流程
主要參与者
預算策略
預算方案的準備
自民黨的影響
防衛廳
自治省
結論
第十七章 預算局的聽證會、審查和談判
提交預算請求
聽證會
審查
談判
自民黨對分配進程的影響
1993—1996年聯合政府和預算進程
1996—2000年自民黨預算進程
「復活」談判
第十八章 管理與支出部門的關係準則
第十九章 制定財政投資貸款計劃(FILP)
制定和執行計劃共同體
郵政儲蓄的政治因素
確定FILP預算的規模
分配的過程
內閣和議會批准
年度預算修訂
履行
結論
第二十章 自民黨在預算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
影響預算過程的四個機會
正式和非正式的影響方式
間接和隱含的影響(「機器中的幽靈」)
第四部分 預算過程的實施
第二十一章 誰贏了,誰輸了?
一般支出總額
預算談判的結果
經常支出和資本支出
中央和地方支出
給各部門和機構的撥款
主要政策體系的產出
方案確定
政黨政治支出
結論
自民黨的作用和影響
第二十二章 削減和擠壓官僚機構
公共部門就業人數
官僚機構的削減
總結
第二十三章 一個「公共工程的國家」
公共工程支出
公共工程部門
一般賬戶預算的公共工程支出
「預算外」來源的補充預算
日本電話電報公司計劃
財政投資貸款計劃
「預算外」效應
公共工程預算的分配
表象與現實
效率及成效
一個「公共工程國家」
第二十四章 FILP的成功與失敗
總體預算支出
組織化支出
政策範疇
社會投資與工業投資
FILP績效
總結
第五部分 效果和效率
第二十五章 財政重建:「煙霧與鏡子」
增加稅收
財政赤字與政府借貸
抑制公共支出的增長
欺騙行為
結論
第二十六章 財政赤字和債務
一般性政府支出
日本財政表現的衡量
一般政府財政平衡
一般政府金融負債:總負債和凈負債
結論
第二十七章 國際背景下的日本財政表現
政府:支出、赤字和七國集團債務
中央政府的財政績效
20世紀80年代財政重建的失敗
第二十八章 FILP面臨的壓力
資金的籌集和供應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