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科學傳播的實踐歷程與啟示-以《科學》 (1915-1949)為案例的考察 9787547871454 王偉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96
商品編號: 978754787145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近代中國科學傳播的實踐歷程與啟示-以《科學》 (1915-1949)為案例的考察
ISBN:9787547871454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著編譯者:王偉
頁數:22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045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簡體書】 近代中國科學傳播的實踐歷程與啟示-以《科學》 (1915-1949)為案例的考察 787547871454 王偉
內容簡介 本書以《科學》(1915—1949)的傳播活動和發刊內容為基本,通過對雜誌的傳播過程、傳播主體、傳播理念、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和策略,以及傳播效果的全方位考察,全面展示多元化的傳播主體社會角色的形成和變遷過程,傳播理念的形成和演化路徑的邏輯分析,傳播內容與社會的互動變遷關係的梳理,以及傳播主體採用的方式和策略的選擇。此外,書中不僅展現了科學知識體系的引入與本土化歷程,更深入探討了科學文化在中國社會紮根與重構的獨特路徑,揭示出《科學》雜誌的傳播實踐絕非對西方科學的簡單移植,而是通過知識傳播、價值重塑與文化建構的多元互動,為中國近代科學知識體系與文化認同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本書可供科學史、傳播學、近現代史研究者及文化研究學者參考。

作者簡介 王偉 1977年生,河南南陽人,哲學博士,副教授,現為浙江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副院長,上海師範大學知識與價值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科學傳播、科學思想史、科學社會學等。公開發表學術性研究性論文10多篇和專題性研究報告20多篇,2篇獲浙江省委、省政府領導正面肯定性批示。在國家級報刊發表各類評論性文章9篇,2篇被中央電視台、《中國青年報》等國家級媒體轉載。

目錄
前言
第1章 導論
1 1 傳播與科學傳播理論概述
1 1 1 傳播與科學傳播概念釐定
1 1 2 傳播學與科學傳播理論概述
1 1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 2 《科學》傳播活動所處的歷史背景
1 2 1 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發展史視域下《科學》的傳播
1 2 2 中國近代科學觀念變遷視域下《科學》的傳播
1 2 3 從中國科學化和科學中國化發展看《科學》的傳播
1 3 《科學》傳播活動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述評與意義
1 3 1 中國科學社發展與影響的相關研究
1 3 2 《科學》發展史及其影響的相關科學傳播實踐研究
1 3 3 研究評述與意義
參考文獻
第2章 《科學》傳播活動的實踐歷程
2 1 以「科學救國」為價值信念的緣起
2 2 以「中國科學化和科學中國化」為解謎的實踐
2 2 1 傳播觀念表達階段(1915—1918):首倡「科學」和「民權」
2 2 2 傳播範式形成階段(1919—1927):「科學家」與「革命家」聯姻
2 2 3 傳播優先解謎階段(1928—1937):中國科學化運動的社會實踐
2 2 4 傳播危機反應階段(1938—1945):科學為「抗戰救國」服務
2 2 5 傳播理念轉型階段(1946—1949):「科學建國」的觀念表達
2 3 小結:有目的的社會行動,未預料到的結果
參考文獻
第3章 《科學》傳播多元化主體的社會角色變遷
3 1 《科學》的組織管理者群體評析
3 1 1 理事會會長(社長)群體社會角色評析
3 1 2 董事會會長群體代表評析
3 2 《科學》編輯部長(主編)群體社會角色評析
3 2 1 首任編輯部長楊銓在《科學》傳播活動中的角色評析
3 2 2 任職最長編輯部長王琎在《科學》傳播活動中的角色評析
3 2 3 首個專職編輯部長劉咸在《科學》傳播活動中的角色評析
3 2 4 代理編輯部長盧于道在《科學》傳播活動中的角色評析
3 2 5 「最後一任」編輯部長張孟聞在《科學》傳播活動中的角色評析
3 3 《科學》撰稿科學家(編輯)群體代表評析
3 3 1 胡明復在《科學》傳播活動中的角色評析
3 3 2 秉志在《科學》傳播活動中的角色評析
3 3 3 李儼在《科學》傳播活動中的角色評析
3 4 小結:多元化傳播主體的形成與「精神特質」
3 4 1 職業自然科學家群體社會角色的形成
3 4 2 多元化傳播主體的「精神特徵」
參考文獻
第4章 《科學》傳播理念的形成與演進
4 1 理念與科學傳播理念
4 1 1 理念
4 1 2 科學傳播理念
4 2 《科學》「求真致用」的提出和演進
4 2 1 《科學》「求真致用」的傳統價值源泉
4 2 2 《科學》「求真致用」的科學價值源泉
4 3 《科學》「求真致用」的表現形式
4 3 1 《科學》內容的編排:科學名詞本質觀念的變遷
4 3 2 《科學》欄目的體裁:科學名詞社會興趣的變遷
4 4 《科學》「求真致用」的演變與實現路徑
4 4 1 《科學》在「求真」理念下推進科學本質觀念的演變
4 4 2 《科學》在「致用」理念下推進中國科學化和科學中國化的演變
4 5 小結:《科學》的科學傳播理念與科學主義
參考文獻
第5章 《科學》傳播內容的主題變遷
5 1 《科學》的發刊內容概述
5 2 傳播觀念表達到範式形成轉變的《科學》(第1~6卷)
5 2 1 出刊概況
5 2 2 出刊內容
5 2 3 傳播特點:全面的科學普及思想
5 3 傳播範式形成到優先解謎轉變的《科學》(第7~18卷)
5 3 1 出刊概況
5 3 2 出刊內容
5 3 3 傳播特點:中國科學化和科學中國化的傳播實踐思想
5 4 傳播優先解謎到危機反應轉變的《科學》(第19~25卷)
5 4 1 出刊概況
5 4 2 出刊內容
5 4 3 傳播特點:「抗戰救國」下的傳播實踐思想
5 5 傳播危機反應到理念轉換的《科學》(第26~31卷)
5 5 1 出刊概況
5 5 2 出刊內容
5 5 3 傳播特點:「科學建國」思想的全面表達
5 6 小結:「全方位」的科學普及與啟蒙
參考文獻
第6章 《科學》傳播方式的策略選擇
6 1 《科學》傳播活動社會行為的合法性建構
6 1 1 傳播活動的必要性:對「中國有無科學」問題的多維度解答
6 1 2 傳播知識的全面性:對「整個科學」本質觀念的全面傳播
6 1 3 傳播理念的先進性:對科學的「科學」思想的傳播
6 2 《科學》傳播活動社會地位的權威性確立
6 2 1 積極回應社會熱點,建構話語權威
6 2 2 推進科學信息交流,建構知識權威
6 2 3 創設科學傳播機構,建構體制權威
6 3 《科學》傳播活動社會實踐的漸進性拓展
6 3 1 推進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傳播交流
6 3 2 推進科學向共同體外部傳播交流
6 3 3 推進科學向國際社會的傳播交流
6 4 小結:科學傳播的方法學派特徵評價
參考文獻
第7章 《科學》傳播活動的效果評析
7 1 當代科學傳播活動的雙重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