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殷企平,1955年生,杭州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兼任中國高校外國文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國文學研究分會副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王佐良外國文學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曾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代表作有《文化觀念流變中的英國文學典籍研究》(6卷本,擔任主編)、《推敲”進步”話語——新型小說在19世紀的英國》、《”文化辯護書”:19世紀英國文化批評》和《英國小說批評史》(《中華讀書報》曾於2002年3月27日和4月20日兩度載文,稱英國小說批評史》為”一部開創性的學術論著”)。另發表專著3部、譯著4部、教材15部、論文160餘篇,其中25篇論文由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其中重大項目1項,重大項目子課題3項。獲第九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先後獲浙江省第十六屆和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目錄
001 總序
001 序言
001 前言
第一編 文化與共同體
003 西方文論關鍵詞:文化
019 文化批評的來龍去脈
034 趣味即文化:阿諾德對文學批評的貢獻
050 走向公共精神:伊格爾頓的趣味觀
063 西方文論關鍵詞:共同體
078 英國文學中的幸福倫理與共同體形塑
092 英國文學中的音樂與共同體形塑
109 英國文學中的會話與共同體形塑
123 Space,Cultural Materialism and Structure of Feeling:Reflections on the Chinese Reception of Raymond Williams
第二編 文學理論
147 西方文論關鍵詞:普通讀者
163 西方文論關鍵詞:愉悅
185 文論講座:概念與術語含混
200 西方文論關鍵詞:重複
214 說”頓悟”
223 談”互文性”
236 實驗的結果是寫實——布洛克-羅斯的小說創作和理論
246 節 奏即境界:從福斯特的小說觀說起
260 New Possibilities Brought About by Hypertext
第三編 作品評論
273 文化的物質性——哈代小說中的哥特式建築
287 夜盡了,晝將至:《多佛海灘》的文化命題
303 走向生物共同體:《阿弗小傳》的意義
316 勞倫斯筆下的彩虹
326 《黑暗的心臟》解讀中的四個誤區
339 Communal Pleasure in Jean Rhys's Fiction
366 The Meaning of Community under the Pen of Wordsworth
389 Where Is the West-Running Brook Flowing?Robert Frost in Taoist Perspective
第四編 教育思想
409 外國文學的”新”與”舊”:新文科浪潮下的思考
422 闡釋三境界:外國文學教學的藝術之路
435 兩種文化和英國高等教育(上)
444 兩種文化與英國高等教育(下)
453 紐曼大學觀探微
462 Teaching English Literature in China:Importance,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第五編 對話訪談
精彩書摘
第一編 文化與共同體
西方文論關鍵詞:文化
一、略說
“文化”(Culture)這一概念既複雜又簡單。說它複雜,是由於幾乎不存在比它含義更豐富的詞語了。說它簡單,是因為它在近三百年以來的人類社會歷史中,最重要的內涵演變根植于”現代性焦慮”,即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而引起的焦慮。一旦我們從這一焦慮人手,把握文化的反機械主義特性,就能順藤摸瓜,理清脈絡。
二、綜述
當今世界,”文化”已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用的術語。然而,一說起它的定義,仍然令人生畏。恰如弗伊利和曼斯菲爾德所說,”很少有比‘文化’更成問題的詞語了”(Fuery & Mansfield 1997:ⅹⅷ)。迄今為止,不成問題的文化定義還未出世。愛德華 泰勒給過一個十分出名的定義,但是它也難逃被質疑的陰影。這個定義是:”(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所養成的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Tylor 1958:1)這樣的定義顯然大而無當。格林布拉特就曾批評道,泰勒的定義”幾乎含糊得不能再含糊了”(Greenblatt 1995:225)。還有比這更含糊的,如在《文化:概念和定義批判分析》一書中,上百個文化定義被逐一解析歸類,”結果得出九種基本文化概念,它們分別是哲學的、藝術的、教育的、心理學的、歷史的、人類學的、社會學的、生態學的和生物學的”(陸揚等2006:3)。這樣的分門別類看似全面,可是一個圈子兜下來,讀者仍然找不到中心。文化的”桀驁不馴”自有其原因,威廉斯說得好:文化之所以是整個英語語言中兩三個最複雜的單詞之一,”部分原因在於它經歷了好幾種歐洲語言的歷史演變,盤根錯節,而主要原因是它目前已被好幾個截然不同的學科用作重要的概念,而且被用在好幾個互不兼容的思想體系中”(Williams 1983:87)。由此看來,文化的定義因歷史時期不同而不同,因學科不同而不同。
威廉斯在《關鍵詞》一書中從詞源學的角度對文化一詞的拼寫及其含義的嬗變做過梳理。英語culture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拉丁語colere,後者幾經變體,如coulter和cultura,慢慢發展為中古英語culter、colter和coulter等詞,最終于17世紀初葉定格為culture,其含義也由最早的”動植物的培育”漸漸發展為”心靈的培育”等。如今常見的用法有三:其一,用來形容思想、精神和審美演變的總體過程;其二,表示一個群體、一個時期、一個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某種特定生活方式;其三,指涉思想藝術領域的實踐和成果(Williams 1983:87-90)。這樣的梳理雖然提供了幾條比較清晰的線索,但是未能說明這樣一個關鍵問題:對西方文學和文藝理論來說,文化概念在現代的最重要內涵是什麼?
要說明上述問題,我們還得從威廉斯說起。在《文化與社會》一書中,威廉斯首次指出,19世紀思想史的一個重要產物是關於文化概念演變的假說,即”一個時期的藝術必然跟該時期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其結果是審美判斷、道德判斷和社會判斷都互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Williams1958:130)。威廉斯的貢獻在於:他率先勾勒了上述假說的形成軌跡,並對其背後的原因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分析。用他自己的話說:
文化一詞的演變記錄了人們對歷史性變化的反應,即對我們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歷史性變化作出的重要而持續的反應。該詞的演變本身好比一種特殊的地圖,從中我們可以探索那些變化的性質。
前言/序言
總序
我國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即將跨人第四十個年頭。四十年的歷程、四十年的實踐、四十年的發展、四十年的成就,令世界矚目。這四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外交、軍事和社會發展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令人驕傲的進步,成績輝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探索、開拓和創新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步人了快車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伴隨著時代步伐,我國外語教育事業迅猛發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傳播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成績斐然。外語教育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主動服務國家發展需要,全面有力地支持了改革開放的實踐與發展,在各個領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功不可沒。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全心致力於中國外語教育事業的發展,將推動外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繁榮、社會服務、文化傳播、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及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外教社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外語出版基地之一,為外語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積極的貢獻。外教社策劃出版的”改革開放30年中國外語教育發展叢書”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外語教育發展研究叢書”,在全國外語界和出版界產生了熱烈的反響,獲得廣泛好評,被有關媒體列為年度最有影響力的出版物之一。在即將迎來改革開放四十年這一具有特殊意義的時間節 點,外教社組織策劃了”中國知名外語學者學術研究叢書”,計劃出版100種,誠邀國內外語界知名專家學者,請他們梳理和精選改革開放以來,在各自學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成就和成果,結集出版,記錄他們在各個外語學科領域或方面的所思所學、所想和所為。叢書內容豐富,所涉領域廣泛,幾乎涵蓋了外國語言文學研究、外語教育、教學研究、翻譯學研究、跨文化交際研究等各個重要領域,包括:語音學研究、詞彙學研究、語法學研究、語用學研究、認知語言學研究、心理語言學研究、文學理論研究、文學史研究、作家研究、文學作品研究、英漢對比研究、翻譯理論和與實踐研究、翻譯史研究、翻譯家與翻譯作品研究、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學科建設與課程建設研究、教材與教學研究、測試理論與實踐研究、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研究、外語複合型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研究、外語學科融合與人才培養研究等,既有理論研究和提煉,又有豐富的實踐體驗,充分展示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外語學科方方面面的實踐與發展、成就與成果,是讀者瞭解和研究這一代學人不可或缺的文獻資料。從他們的作品中,讀者可以清晰地瞭解外語教育四十年改革發展的歷程,外語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演變的軌跡和不斷發展和繁榮的過程,體察一代學人的學術追求和治學精神,尤其是他們在探索和創新中體現出的既積極跟蹤國際學術研究發展,及時介紹、引進各種先進理論和方法,為我所用,又緊密結合中國外語教育的需求和實際,積極有效借鑒他人成果,針對我國外語教育、教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現實,通過學習、引進、消化、創造、創新解決現存問題,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有力有效地促進和提升中國外語教育、學科、學術研究的發展的示範和引領價值。
叢書的作者大多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外語教育領域、各個學科或學術領域成就卓著的知名專家和學者。其中不少前輩親身經歷了改革開放、實踐發展的風雨歷程,見證了她的變化與前行,經歷和體驗了發展過程,主持或參與了不少外語教育改革方案的具體設計和實施,為外語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勤耕不輟、孜孜不倦,在各自研究的領域都取得了令人敬佩、敬仰和驕傲的成績。他們是某一研究領域的拓荒者、奠基人,或是代表人物、主要建設者,推動、影響和引領某一學科或領域的發展,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如今他們大都年事已高,從改革開放啟始時的青年才俊,風華正茂的外語學術棟樑,步入了古稀、耄耋之年。整理、遴選和出版他們的優秀學術成果,正是為了弘揚我國知名外語學者敢為天下先,善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繼承他們那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敬業精神,學習他們那種篳路藍縷、堅忍不拔的創業精神。
叢書的作者們與外教社有著十分融洽的長期合作,既是外教社的傑出合作者和最珍貴的資源,又是外教社員工的良師益友。他們有的從建社一開始就是外教社不簽約的”簽約作者”,始終如一地關心、支持外教社的發展;有的儘管合作時間稍短,但一直對外教社的各項工作鼎力相助。他們不但將其得意之作首選外教社出版,而且始終關注國內外外語學科的發展和學術研究的繁榮,及時向外教社的編輯們提供信息,介紹成果,提想法,提建議,獻計獻策,有力地推動了外教社出版工作的開展,極大地支持了外教社辦社水平的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一代學人深厚的家國情懷,崇高的敬業精神,強烈的事業心,敢於擔當的責任心,勇於開拓的進取心,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不圖虛名,謙虛謹慎,全心投身於教書育人事業的獻身精神,始終激勵和鼓舞著外教社人砥礪前行。他們中不少是教材編審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研究會、考試委員會、外國語言文學等各類學術機構和團體的領導或重要成員。長期以來,他們活躍在外國語言文學、翻譯、跨文化交際研究、課程設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