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田野調查資料和相關文獻資料,綜合應用藝術人類學、民俗學、藝術學、民族學、生態美學等理論,集中選取土家族地區二十一位民間木工技藝有代表性的傳承人,由採訪人與民間藝人以問答的形式進行。 本書圍繞武陵山片區的民間編織技藝。民間竹編、藤編、草編、棕編技藝,儘管傳承譜系關係簡單,但也還有編織技藝發展的歷史淵源可溯。從編織技藝發展的歷史來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有編織出現,其歷史悠久。在武陵山地區,編織藝術創作非常興盛,其原因除開具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之外,應該與豐富的自然資源有關,豐富的自然資源養育出一批編織藝人。此外,編織技藝還與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有關,是為生活的實用藝術。總之,編織不僅有豐富的文化意蘊和審美內涵,同時還為推動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積極的意義。作者簡介
金暉,男,1967年出生,湖北恩施人。土家族,中共黨員,藝術學博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為湖北民族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三級教授、院長、黨總支副書記,碩士生導師;兼任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曾獲2012年湖北省首屆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個人和2015年湖北省少數民族文化政府獎優秀少數民族文藝作品創作者;2014年入選湖北省文聯中青年優秀文藝人才庫,入選第一、二批湖北省美術人才培養工程人選,2017年獲得第五屆湖北美術節「個人突出貢獻獎」。 主持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一項及十項校級、地廳及省部級規劃立項科研課題,曾參与十余項地廳及省部級科研課題研究工作;在核心期刊和權威期刊發表論文三十余篇和作品六十余件,作品參加展覽四十余次;論文和作品多次在省級以上獲等級獎和學術獎。有三件藝術作品分別被廣東美術館和何香凝美術館收藏;出版專(編)著五部。目錄
緒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