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前夜的中國 (1931-1937) 王暘 978710808065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02
商品編號: 978710808065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七七事變前夜的中國 (1931-1937)
ISBN:9787108080653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著編譯者:王暘
頁數:42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006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后,何以沒有快速推進全面侵華戰爭?在日本步步深入的侵華過程中,中國國內又是如何由分裂而走向團結統一的?國際社會對日本侵略中國這一事件是怎樣的態度?本書可謂獨闢蹊徑,很好地解答了上述問題。 多側面敘述歷史的演進,呈現中國共產黨、國民黨、地方實力派,日本、美國、英國、蘇聯等各方勢力錯綜複雜的關係,構成立體動態的歷史原貌。 作者二十多年間一直專註于這段歷史的研究,除了境內習見的文獻資料,作者多年間收集日、英、美、蘇聯等各方資料數千萬字,幾易其稿,使本書具有紮實而豐厚的文獻基礎。 作者文筆流暢生動,既理性,又有內在的激情。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這段歷史。這六年間,中國國內由動蕩紛爭到團結禦侮,日本由侵佔中國東三省走向全面侵華,美、英、蘇等西方大國的對華對日政策不斷調整。作者對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歷史線索、歷史事件與人物做了分鏡式描述,從一個更加全面、更為系統的視角,展現了那場恢弘壯闊的全民族抗戰到底是如何打響的。

作者簡介

王暘,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共產黨歷史研究,承擔黨史基本著作的撰寫工作。已出版個人著述《新時期黨的幹部制度建設》、《優選與嚴管:解讀中國幹部制度》(中英文版)、《中國1931—1937:動蕩下的希望》等,以及合著作品十余部。發表論文及其他各類文章百余篇。

目錄

序論
第一章 突變與恥辱
一、日軍開啟侵華之旅
二、「不抵抗」之下的退卻與恥辱
三、日軍進侵華北與華北政局的更迭
四、美英蘇在九一八事變后的遠東政策
五、國民政府在日軍進侵下的應對
第二章 妥協與抗爭
一、抗日救亡與局部抗戰
二、日軍侵吞華北方針的確立與華北危局
三、英美對華政策的微妙變化
四、國民政府謀求中日關係的改善
五、特殊化的地方政權——冀察政務委員會
第三章 苦撐與蓄力
一、日本侵華政策的繼續深化
二、宋哲元集團在日軍侵壓下的妥協與抗爭
三、中日就華北問題的交涉
四、兩廣事件與寧粵紛爭的結束
五、增強國力之舉
第四章 希望與轉折
一、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二、國共兩黨秘密接觸與談判
三、地方實力派與國內的團結統一
四、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五、西安事變與一致對外
六、冀察政權「中央化」
第五章 侵略與抵抗
一、大戰前夕美英蘇的對華政策
二、國共兩黨的抗戰準備
三、日本確立新的侵華方針:「對華一擊論」
四、宋哲元集團與盧溝橋抗戰
五、「最後關頭」與全民抗戰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